多款在售銀行理財產品預期收益過10%

多款在售銀行理財產品預期收益過10%

銀行理財產品因為有銀行做背書,往往給人以安全、放心的感覺。在股市裡栽了幾番跟頭的小翼,心灰意冷,虧怕了,決定買幾款相對安全的銀行理財產品。

於是,小翼在中國理財網翻查合適的銀行理財產品。原本以為年化收益只有4%左右的銀行理財產品,原來也是臥虎藏龍,預期最高收益達到或者接近10%的不在少數。面對高收益的誘惑,小翼不免心動。

小翼這時又想到了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今年6月份說給投資人的一番告誡,“理財產品收益率超過6%就要打問號,超過8%就很危險,10%以上就要準備損失全部本金。”

而在11月5日這一天,中國理財網上在售的面向一般個人客戶的銀行理財產品,最高預期收益不低於6%的有32款,不低於8%的有13款,達到10%水平的有6款。

多款在售銀行理財產品預期收益過10%

面對那麼多要“打問號”、“很危險”、“準備損失全部本金”的理財產品,小翼心裡不禁犯起了嘀咕,一邊是銀行有的還是大銀行發售的理財產品,一邊是銀保監會主席的叮嚀告誡,到底買還是不買呢?

隨後小翼發現,這幾款高預期收益率的銀行理財產品,預期最低收益率也低得很,多款最低收益率只有2%。還有兩款的最低預期收益率為負值,只有-10%,預期收益上下浮動範圍達到20%。

還有,最高預期收益率達到10%水平的6款產品的收益類型,非保本浮動收益產品佔了一半。無論從收益幅度變化還是收益類型來看,這些銀行理財產品的安全性都不像人們臆想中的那麼高。

從相關產品列表可以看出,這類較高預期收益產品的投資資產類型均為結構性投資類。結構性投資產品的基本模式是“固定+衍生”,即將大部分資金投資於固定收益產品,小部分資金進行衍生品投資,實現在儘可能保本的前提下博取可能的高收益。相應的,這類產品面臨的風險也是比較高的。

從過往的歷史來看,銀行理財產品曝出零收益、負收益的例子並不少見。根據報載,2011年2月份時,國內超過一成的銀行理財產品出現了負收益,其中虧損嚴重的一款產品收益只有-30.29%。2016年6月,匯豐銀行8款到期產品又被曝出現了負收益。

所以,小翼在這裡還要給大家提個醒,投資銀行理財產品也是有風險的,不要看到了銀行的名頭和高收益預期就腦子發熱不加分辨地一股腦買入,還要具體地看產品的投資資產類型、收益類型、收益範圍、運作模式、風險等級以及流動性,綜合評估然後做出決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