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故事——詮釋內在動力重於外在動力

下面這個故事,可以更好地詮釋這個道理。

一位退休老人原本居住在一個安靜的地方,但是不知從何時開始,有3個孩子經常將一個破舊的鐵桶踢來踢去,喜歡清靜的老人實在是受不了這種噪聲,便決定想辦法阻止他們這種行動。

一天,3個孩子正在踢鐵桶,老人走到他們身,說:“看你們踢桶,還真是有意思,你們要是不來,我還覺得有些寂寞呢!這樣吧,如果你們每天都來踢鐵桶,我就給你們每個人兩元錢的報酬。”3個孩子非常高興,每天都到那裡使勁地踢鐵桶,而老人也如約給他們報酬。

過了幾天,老人對3個孩子說:“由於物價上漲減少了我的收入,我恐怕只能給你們一元錢了。”3個孩子雖然有些不滿意,但還是接受了老人的條件,每天放學後都堅持來踢鐵桶,卻沒有以前那麼賣力了。

又過了幾天,老人愁眉苦臉地對3個孩子說:“實在對不起,我最近手頭太緊了,恐怕只能給你們五毛錢了。”3個孩子的臉上立刻顯出了不屑的表情,其中一個孩子說:“誰會為這區區五毛錢而浪費寶貴的時間,我們不幹了!”從此之後,老人居住的地方又恢復了以往的平靜。

一開始,那3個孩子踢鐵桶,就是圖個樂,這是內在動力的驅使。然而,當老人用額外的行為理由(金錢)對他們進行刺激,而金錢的刺激在短時間比內在動力(自娛自樂)更有吸引力時,他們的內在動力就轉化為了外在動力(獲取金錢報酬),結果就變成了為了錢而玩耍。如此,雖然提高了他們踢鐵桶的積極性,但是減弱了他們踢鐵桶的興趣。當這種外在動力對他們無法產生吸引力的時候,也就沒人再願意白費力氣了。

仔細想一想,如果我們只是為了聽話而讀書時,不是也和故事中講述的一樣嗎?我們用“聽話”作為讀書的誘餌,已經顛覆了讀書的初衷,將讀書從內在的自覺引向了外在的價值,當我們覺得不值得為了聽話而讀書時,可能就會出現厭學情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