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療愈的七大階段,你在哪?

許多人都說著原生家庭的創傷,卻不知,其實每個人都有機會走出原生家庭的創傷,成就自己,成就下一代的更美好的原生家庭。

家,其實是一個比較廣的概念,既包括原來自己長大的那個家庭,也包括仍然被原生家庭影響的現在的關係,例如,父母已經過世了,但是和自己的丈夫、妻子、孩子、朋友之間依然延續著原生家庭的互動模式。這些類型的親密關係,都是我們談到的“家”。

01

第一個階段

不知道有原生家庭的問題,只是覺得痛苦,見不到家人的時候想念,見到家人的時候,過不了多長時間又開始衝突,無法和睦相處。

也有的家庭是隻能做淺層次的溝通,大家相敬如“冰”,不能談及深層次的內容。有的人會選擇逃離,但是即使離開家人以後,仍然會遇到與家人相似的“朋友”,重複熟悉的痛苦。

02

第二個階段

開始明白有原生家庭的問題,嘗試開始重建自己的界限,開始學習劃界限,但是遇到家庭的激烈反對和攻擊,會比第一個階段更加痛苦,因為暫時還沒有辦法,也沒有能力離開家庭。

有的人就退縮回去以前的互動模式,因為“熟悉的痛苦”反而比較好受。但是有的人會選擇繼續走下去。

03

第三個階段

開始可以劃界限,可以離開家庭,找一個相對安全的環境開始醫治,開始找到相對安全的“代父母”來得到滋潤,但是還沒有勇氣嘗試回家。

在這個階段的末期,開始能夠認識到原生家庭不僅有傷害的一面,也有好的一面,有很多的傳統、習慣都是今天仍然給我們帶來祝福的,開始對原生家庭“去妖魔化”,開始有“盼望”。

04

第四個階段

進展到了一個程度的時候,覺得自己有了一點力量,情緒相對比較穩定,平安,可以開始回家了。但是回到家,很快就會“敗下陣來”,受到新的傷害,也會反擊,也會造成家人新的傷害。不得不再次逃離。經過一段時間的醫治,再回去,再逃離,如此反覆。

這個階段會持續一個很長的時間,因為療愈是包括安全感、情緒按鈕、內在誓言、自我認知、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界限把握及其他人生的方方面面的,一直到在所有的這些問題上,我們都已經有了比較成熟穩定的認識,我們才能不那麼容易被“戳破”。

05

第五個階段

能夠保護自己,基本可以和家人穩定的相處了,雖然偶爾還是有“戳破”的時候,但是對自己可以不再回到原來原生家庭的循環模式已經有了相當的信心,可以允許自己有被“戳破”的時候,可以迅速的調整回來。

至少可以做到當受到家人攻擊的時候,可以不攻擊回去,不造成新的傷害。

06

第六個階段

能夠形成自己的保護膜,不僅在知識上,而且在心態上,行為習慣上都已經可以保持穩定,好像一層宇宙服一樣,不管家人如何攻擊,都不會再受到傷害,甚至可以在家人傷害自己的時候,幫助對方疏導情緒,或者表達愛意等,來使對方得到醫治。

從這個階段開始,這樣的互動,開始使我們的家人得到醫治了,因為我們自己開始成為了一個“穩定劑”,當家人消沉、暴躁、抑鬱、苦毒、愁煩、絕望的時候,你開始對他們有醫治性,你開始成為一個有“醫治性”的人了。

07

第七個階段

我喜歡叫這個階段叫做“篩子”階段,在前面的階段裡面,我們都是防護的狀態,我們和家人之間的關係,就好像隔了一層膜,風和日麗的時候,我們就出來承受一點天倫之樂,天氣一變,我們就趕緊把自己保護起來了。很緊張,有防護。

到了篩子的階段,自己就好像變成了一個“淨化機”,即使是在家人暴跳如雷的時候,依然可以將對方的動機細分開來,一個行為是由很多動機組成的,從自己的角度,常常只看到自己行為裡面愛的動機和公義的動機,但是從對方的角度看,卻常常只看到罪的動機和敗壞的動機,從療愈師角度來看,還能看到一個心理需求和醫治需求,從神的角度來看,則會看到更多。

在這個階段裡面,你可以將這些都很好的過濾篩選,有毒有害的部分可以濾除,而不在你身上留下什麼影響。你也可以很放鬆的享受家人的愛意和關懷,你也可以很自在的在他們需要的時候給他們一些愛的澆灌。在愛的關係裡面,變得很自由。

從第六個階段開始,我們開始對我們的家人有醫治性,也就意味著,我們的家人也開始屬於他們自己的醫治之旅了……

面對原生家庭,我們要做的,不是抗拒,而是接納和轉化。希望有一天能看到這樣一個關係和諧的社會,在這裡每個人都為自己和自己周圍的環境負責;在這裡每個人的生命都將充滿尊嚴、尊重、好奇心和慈悲心。

免責聲明:本文文字圖片素材,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與聯繫我們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