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无意义的期待,是“对别人的期待”

人生最无意义的期待,是“对别人的期待”

1

期望,产生于亲密关系中,因为只有两人的关系越来越亲近,才会对彼此有所期望。

适当的期望能激励人成长,但一旦过度,便会反噬亲密关系。

让我们对越亲近的人,要求越苛刻,最终致使双方的关系难以为继。

正如青年作家苏更生所感叹:

“人呐,真是奇怪的生物,总和本应温柔相待的人赌气疏离,却又和原该翻脸的人客套亲近。真真假假,最后连自己都搞错,忘了谁是我们的爱人,而那些本该遗忘的人,又放在了身旁。”

2

夫妻:期望太满,相处变战场

在婚姻中,我们总能听到类似这样的抱怨:

“他怎么这么没出息,我只是希望他能从科长晋升到处长?他怎么就生气了?”“我只是希望每次吵架他能先哄哄我,有那么难吗?”…… “她已经不是我想象中那个有品位的女孩,结婚后她变了。”“我只是想要在每天下班后能放松心情,可她总是一进门就喋喋不休。”……

他期望婚后的她还能魅力如初,她对他的财富和名利过度期待。

很多人在婚姻里对另一方抱有超高的期望值,甚至把它作为爱与不爱的标准。

一旦对方不达标,就失望至极,争吵随之而来。

这样过度的期望早已变成了自私的控制欲!

期望变成了压力,相处变成了焦虑,怨念开始不断滋生,甚至由爱生恨。

很多夫妻关系土崩瓦解,都是因为被对方的“期待”压得喘不过气。

牢固和成熟的夫妻关系,不是强加期望,更不是把全部的快乐建立在伴侣身上,而是尊重彼此的意愿和喜好,既彼此独立又相互扶持。

唯有如此,婚姻的格局才会更大。

人生最无意义的期待,是“对别人的期待”

3

亲子:期望太满,就会适得其反

这种带有权力控制的期望,在亲子关系中也屡见不鲜。

电影《垫底辣妹》中的父亲,期望儿子成为一名职业棒球手,于是从小就让他参加各种训练和比赛,甚至因此对另外两个孩子全然不顾。

但儿子在父亲十几年的高度期望下,不堪重压崩溃了:不仅自作主张退出棒球队,还跟社会少年混在一起,最终在父亲的大声呵斥和拳打脚踢之下,忍无可忍地将父亲反推在地,随即夺门而出……

将自己未能实现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本身就很可悲。

曾轰动网络一时的北大学子王猛,在痛斥父母的万言信中便提到,

“从小到大几乎自己所有的衣服,都是按照父母的意愿和审美来置办的,没有一次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进行选择。”

也许每个人在初为人父母之时,都会或多或少地想过希望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本无可厚非。

可一旦父母将这个期望变成控制,甚至不惜以亲情相威胁要求孩子一定得达到,爱的期望就会变成一把利剑,带来伤害。

真正有智慧的父母,既懂得向孩子表达自己期望,也时刻清楚地知道这只是自己一厢情愿的想法,如果孩子并不符合,不会因此轻易责怪他们。

人生最无意义的期待,是“对别人的期待”

4

朋友: 期望太满,就会消减情感

很多朋友关系的恶化,也是因为期望太高,索求太多。

古今中外称颂友情的美言数不胜数,一心特别赞成的是英国诗人赫巴德的说法:“彼此无所求的朋友,才可能是真正的朋友。”

蔡康永和小S的友情一直为人称道,他们的秘籍便是:不要求对方活成自己所期望的样子,只需用自己最舒服的样子相处。

小S每次邀请蔡康永参加家庭聚会,都会被拒绝;小S喝醉后会疯狂给蔡康永打电话,经常会被挂掉;……

但她并未因此就认为这不是真正的朋友,更从未有过“如果你是我的朋友,你就应该……”这样的要求。

真正的友情是纯粹的,不带功利的。

若用道德去绑架朋友,要他们不断地满足自己的期望,友情又怎能长远呢?

人生最无意义的期待,是“对别人的期待”

5

其实,期望本身是一件好事,代表着彼此对关系的投注和信任。

我们可以期望对方变成我们心目中的样子,可以期望我们能相伴走得更远更好。

但同时,我们得清楚地明白,期望只是自己内心对未来的勾勒,无论何种身份,我们都没有权力要求爱的人一定要去实现。

这世上大部分的失望和生气,不就是缘于自己没成为更好的自己,却奢求别人成为更好的别人吗?

所以,别让你的期望变成爱的刽子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