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長城』在萊蕪」悠悠大盤頂,奇特山神廟

「‘鲁长城’在莱芜」悠悠大盘顶,奇特山神庙

北有“齊長城”、南有“魯長城”。萊蕪,可以說是一座“夾在齊魯古長城之間的城市”。這座“長城間的城市”,日益演繹出掩映於古史煙雲中的戰略內涵。

「‘鲁长城’在莱芜」悠悠大盘顶,奇特山神庙

萊蕪報業傳媒集團(萊蕪日報社)與萊城區委宣傳部聯合開啟這次“‘魯長城’在萊蕪”大型融媒體採訪報道,萊蕪日報社新媒體中心正在直播中,歡迎大家點擊下圖關注直播。

「‘鲁长城’在莱芜」悠悠大盘顶,奇特山神庙「‘鲁长城’在莱芜」悠悠大盘顶,奇特山神庙

悠悠大盤頂,奇特山神廟

「‘鲁长城’在莱芜」悠悠大盘顶,奇特山神庙

山神廟所在的廟嶺口

從雲臺山向東,翻越廟嶺口,就看到東五斗、西五斗、大荒峪、八里溝等村莊。從廟嶺口往南,這片在地圖上標有“大盤頂”的幾座連綿山坡上都有石頭城牆的存在。

屹立不倒石屋子

在東五斗村主任張會勇的導引下,我們從廟嶺口處登山。最先看到的是一堆一堆的碎石頭。張會勇告訴我們,城牆建造時所用的相對大一些的石頭已被拆掉修路、建房,剩下的都是小石頭。這座山頭被村民稱為石窩山,意為村民取石頭的地方。

「‘鲁长城’在莱芜」悠悠大盘顶,奇特山神庙

城牆旁邊的石屋子

走不遠,能看到城牆底部的遺蹟,牆體寬1.15米。走到半山腰,我們在城牆的東側發現了一座石屋子。石屋子保存完好,全部用石板搭建。門口朝南,門洞高0.97米,寬0.4米。屈身進入石屋子,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屋子裡面最寬處達到2.2米。坐兩個人很寬敞,可以遮風避雨。石屋子依山勢而建,外圍長3.3米,修建基礎利用了一整塊彎折的山石,壘砌講究。屋頂最大的青石板下,設置了一個石座,凸出的山石稜角形成一個小石桌,石屋還留有一個小窗戶。張會勇說:“這是一座比較早的石屋子。過去村民在山上種地,基本上家家戶戶都壘石屋子,後來大多數都塌掉了。只有這一座保存了下來。”

快到石窩山山頂處,城牆保存相對完整,牆體最寬處達到2.05米。到了山頂時,城牆沒了蹤跡。往遠處看,還能看到圍子山上的城牆繞了一圈。張會勇說,這些城牆斷斷續續相連,一直到大盤頂,再向南延伸。

遠處,可以看到尖山子、蛤蟆山、圍子山等山頭,這一帶山脈在地圖上有個統一名稱叫“大盤頂”。

大盤頂的重要佐證

大盤頂位於雲臺山東側。旁邊有一個叫圍子山的山頭,山頂建有一圈圍牆,亂世裡,村民曾到圍子裡避難。至今圍牆清晰可見。

「‘鲁长城’在莱芜」悠悠大盘顶,奇特山神庙

記者丈量城牆寬度

根據20多年堅持研究魯長城的退休教師邢業友的研究,大盤頂所在的山脈是“青龍山”,並且是龍山城存在的有力佐證。“在今牟汶河南四公里處,有一座青龍山,青龍山呈西南東北走向,龍首探進西面的峽谷,龍尾甩向牟汶河南畔。由於青龍山的脊背上遺留多處圍堡與營盤,因此,又叫‘大盤頂’。現存於青龍山東南側的古城牆與北城門、西城門遺址,以及兩側山頭上的十多座圍堡,均有跡可循,古龍山城的輪廓清晰可見。”

山神廟沒用一片瓦

在大盤頂山北側的東五斗村內,也建有一座長約500米的城牆,曾在亂世保護村民安危,如今圍牆的西門仍保存完好。

在積家莊採訪時,我們曾提到位於廟嶺口的山神廟。和東五斗村民聊起來,大家對山神廟的瞭解更為詳細。

「‘鲁长城’在莱芜」悠悠大盘顶,奇特山神庙

村民拆走城牆大石頭鋪路,留下的碎石塊。

67歲的東五斗村村民張廷祥描述了記憶中位於廟嶺口古柏旁山神廟的樣子。廟的臺階一米多高,整座廟高1米多,面積約3平方米。廟門朝南,牆體由四塊整石做成,由卡槽固定連接,廟門是在石頭上鑿出來。東西牆起脊,屋面由兩塊石板做成。“整座廟沒用一片瓦,沒用一點泥。這座廟原來修得很好,可惜‘文革’期間拆掉了。”張廷祥說。 可見這座山神廟雖然規模不大,但是建造頗為講究。周邊村民到雲臺山趕廟會,到了山神廟都要落腳燒香。

山神廟所在的廟嶺口這條路,曾經是石板路,是一條重要的通關要道。

更多精彩,請查看10月31日魯中晨刊的三版和四版

「‘鲁长城’在莱芜」悠悠大盘顶,奇特山神庙
「‘鲁长城’在莱芜」悠悠大盘顶,奇特山神庙「‘鲁长城’在莱芜」悠悠大盘顶,奇特山神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