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吃止痛藥有何傷害?

狀元郎永駐


作為一名胃腸外科醫生,我非常有資格來回答這個問題。

我看了前面幾位朋友的回答,已經列的非常清楚了,長期吃芬必得,扶他林,阿司匹林、消炎痛、保泰松、撲熱息痛等止痛藥,有很多的副作用,出現胃腸道反應,肝腎功能損害等等,我來舉一個例子,說明一下長期吃止痛藥的危害。

做為胃腸外科醫生,我治療過很多胃穿孔的患者,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患者,就是長期口服了止痛藥。有一位65歲的患者,因為關節炎,長期的肩關節和膝關節疼痛,他也不去看病,就自己去藥店買止痛藥吃,剛開始一天吃一片有效,後來不行,越吃越多,已經需要一天吃三頓,每次吃兩片才有效。終於在有一天的早上,患者被關節痛給疼醒了,立即空腹口服了兩片止痛片,過了半個小時以後,患者出現上腹部刀割樣的疼痛,隨後蔓延至整個腹部,同時出現發熱,噁心和嘔吐。他意識到不好了,趕緊來我們醫院看病。急診大夫一問診,就知道問題所在了,趕緊給他拍X片檢查,腹腔可見大量的遊離氣體,胃的周圍有滲液,這就是吃止痛藥導致的胃穿孔,胃破了一個洞,胃裡面強酸性的胃液、氣體、以及食物殘渣都漏到肚子裡來了,引起瀰漫性的腹膜炎,如果不做手術,可導致感染性休克,患者有生命危險。

上面這張圖是腹部立位片,可以看到腹腔有遊離氣體,是消化道穿孔的直接證據,這個患者後來做了手術,修補了胃穿孔。所以,我要告誡大家,止痛藥不要隨便吃,一定要去醫院,聽醫生的醫囑。長期吃止痛藥,除了可以引起胃穿孔,還可以引起胃出血,同樣是非常的危險,如果是大出血,有生命的危險。

歡迎留言諮詢,點擊右上角,關注普外科曾醫生,與您分享更多醫學科普知識。


普外科曾醫生


人們常常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疼痛,不少人身上出現疼痛,就到藥店買止痛藥吃。因而,止痛藥幾乎家家必備。疼痛患者多采取“遇痛即止”的態度,於是養成長期吃止痛藥的習慣,這樣是否可行呢?

老百姓平常所說的“止痛藥”,常用的有阿司匹林、消炎痛、保泰松、撲熱息痛等。這是目前應用最廣、可快速緩解疼痛症狀的一類藥。這類藥多為 OTC 藥,即不需要醫生的處方就可在藥店自行購買,這就容易帶來藥物濫用的問題。

專家提示,止痛藥是雙刃劍,合理使用可減輕疼痛;但如果長期使用,特別是濫用,則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損害。

長期應用止痛藥物的不良反應

①胃腸道損害:水楊酸鈉、吲哚美辛、阿司匹林、保泰松、甲滅酸、吡羅昔康等,都可能引起消化不良、胃黏膜糜爛、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出血,嚴重者可致穿孔。

②腎損害:布洛芬、萘普生等,可致腎病綜合徵;酮洛芬可致膜性腎病;吲哚美辛可致腎功能衰竭和水腫。

③肝損害:大多數止痛藥可導致肝損害,長期大劑量使用乙酰氨基酚可致嚴重肝臟損害,尤以肝壞死多見;大劑量使用保泰松可致肝損害,產生黃疸、肝炎;特異質病人使用水楊酸類可致肝損害。

④心血管損害:最新的研究資料表明,長期服用非甾體抗炎藥,能明顯干擾血壓,使平均動脈壓上升,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上升。另有報道,服用羅非昔布18個月後,患者發生心血管事件,如心臟病發作和中風的相對危險性增加。

⑤誘發腫瘤:一些止痛藥長期服用有誘發腎盂癌、膀胱癌、乳頭癌的危險。

⑥神經系統不良反應:可出現頭痛、頭暈、耳鳴、耳聾、弱視、嗜睡、失眠、感覺異常、麻木等。有些症狀不常見,如多動、興奮、幻覺、震顫等,發生率一般<5%。

⑦妊娠期的不良反應:非甾體抗炎止痛藥被認為是誘發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的潛在因素;孕期服用阿司匹林,可導致產前、產後和分娩時出血;吲哚美辛可能會引起胎兒短肢畸形、陰莖發育不全。

⑧聽力損害:長期服用止痛藥可致聽力下降。

過敏反應:許多止痛藥可引起哮喘、蕁麻疹、過敏性鼻炎等,特異體質者可出現血管神經性水腫等過敏反應。

如果不清楚導致疼痛的原因而盲目服用止痛藥,雖然疼痛症狀可以得到暫時緩解,但卻掩蓋了病因,使診斷失去了重要依據,不利於及早診斷和治療。因此,治療疼痛應以病因治療為主,鎮痛治療為輔。


保健時報


疼痛是一種令人不快的感覺和情緒上的感受,疼痛發作會讓人吃不下飯,睡不著覺,日常生活受到影響。疼痛非常普遍,絕大多數疾病都有可能出現疼痛的症狀。而很多老百姓由於缺乏醫學常識,經常會吃止痛藥止痛,止痛藥的濫用非常普遍。這裡所說的止痛藥是平常在藥店隨便能買到的非甾體類解熱鎮痛藥,常見的有阿司匹林、對乙酰氨基酚、安乃近、吲哚美辛、布洛芬、雙氯芬酸鈉等藥物。其他阿片類的鎮痛藥常用於癌症病人,由於管控嚴格並不容易買到,頭疼腦熱等普通疾病的人一般接觸不到。

解熱鎮痛藥物長期服用會有何危害呢?

1.胃腸道反應 止痛藥對胃粘膜損傷較大,會引起噁心、嘔吐、上腹不適,大劑量可誘發和加重潰瘍及消化道出血,故潰瘍病患者應禁用。一般要求飯後服用減少對胃粘膜刺激。對胃腸道的刺激是解熱鎮痛藥最主要的不良反應,長期應用解熱鎮痛藥的患者發生嚴重胃腸道毒副作用的危險比不用此類藥的患者高出3倍。

2.肝功能損害 大多數解熱鎮痛藥可導致肝臟損害,但多為暫時的,停藥後肝功能可恢復正常。但也有一些是較嚴重的或致命的,特別是老年及慢性肝病患者,不合理使用可能發生更為嚴重的損傷。大劑量使用保泰松可致肝損害,產生黃疸、肝炎等;過量服用對乙酰氨基酚,甚至有肝壞死的報道。

3.腎功能損害 長期使用解熱鎮痛藥可能導致的腎功能髒損害,表現為急性腎功能不全、間質性腎炎、腎乳頭壞死、腎小球濾過率下降、急性腎衰竭等,布洛芬、吲哚美辛、羥基保泰松及阿司匹林等幾乎都能導致腎損害。用藥量越大,導致的病情也越嚴重。對乙酰氨基酚如果長期大量應用,尤其是腎功能低下者,可出現腎絞痛或急慢性腎功能衰竭。

4.凝血障礙 止痛藥會延長出血時間,對嚴重肝損害、凝血酶原過低、維生素K缺乏及血友病人可引起出血,手術前一週的患者也應停用,以防出血。

5.對血細胞的影響 止痛藥物可能引起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粒細胞減少及再生障礙性貧血。解熱鎮痛藥中吲哚美辛、保泰松、雙氯芬酸、安乃近、氨基比林、酮洛芬對血液系統影響較嚴重。

6.對心血管的影響 臨床上使用的塞來昔布,長期服用導致心血管事件的風險較不服藥者要高。美國FDA提出,增加心血管不良反應事件的風險可能是所有解熱鎮痛類藥的反應。


胡洋


止痛藥真可謂是神藥,在止痛這方面真的是立竿見影,但是事物都有兩面性,止痛藥同樣也不是萬能的,長期服用會對人體產生副作用。

止痛藥大體上可分為兩類,一種是我們不用醫生開處方,就可以在藥店買到的藥,這種止痛藥成分上為非甾體類抗炎藥,如我們熟知的阿司匹林、布洛芬等,可以快速緩解疼痛;還有就是中樞性的鎮痛藥,如嗎啡、杜冷丁等,這類藥品為限制用藥,我們在藥店是買不到的,即使是在醫院,也只能在特殊的情況下使用,因為其具有一定的成癮性。所以,我們這裡著重描述的止痛藥是非甾體類抗炎藥。

非甾體類抗炎藥一般應用於關節疼痛,風溼的患者用的最多,短期內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並不會對人體造成影響,在症狀好轉後停藥即可,但是非甾體類抗炎藥並不能去除病根,而且有耐藥性,很多患者在停藥後,不僅比以前疼得更加嚴重了,而且吃藥效果也不明顯了。

長期服用止痛藥還可能會對身體有以下影響:1.影響胃腸道功能,對胃腸道產生刺激,並增加出現消化道潰瘍的風險;2.影響肝腎功能,長期服用會使肝內轉氨酶升高,還會影響腎臟的血流,因此長期服用止痛藥的患者需要1-2月定期複查肝功、腎功;3.可能會增加患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有研究報道,吸菸和肥胖患者,服用止痛藥患心臟病的風險更高。因此止痛藥在使用時,一定要聽從醫生的建議。


杏花島


我們常說的“止痛藥”,在醫生的口中也被叫做非甾體類抗炎藥。是臨床上比較常用的抗風溼,止痛,退熱藥物。

此類止痛藥物主要有:阿司匹林,尼美舒利,吲哚美辛,布洛芬,雙氯芬酸鈉,美洛昔康,萘普生等。
這些藥物對於身體的傷害主要有以下幾點:

1.消化道症狀:消化不良,腹痛,噁心,嘔吐,腹瀉,腹脹,胃腸道出血等。長期服用尼美舒利,美洛昔康等藥物可以導致潰瘍的形成,長期服用有胃潰瘍穿孔的風險。

2.腎功能損害:已經有報道,布洛芬,萘普生,可以導致腎病綜合徵,吲哚美辛可以導致腎衰竭和水腫。



3.肝損害:大多數的非甾體類抗炎藥都可以導致肝功能損害,尤其以肝壞死多見。

4.其他:多數的非甾體類抗炎藥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使得出血時間延長。阿司匹林,氨基比林,可以導致粒細胞減少,保泰松,吲哚美辛及雙氯芬酸鈉有再生障礙性貧血的危險,美洛昔康,可以引起蕁麻疹。


以上就是小克的觀點,歡迎各位補充提問,記得關注小克,每天瞭解健康知識。


小克醫學


俗話說是藥三分毒,任何藥物長期吃都會有副作用,在用藥時要充分衡量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如果是利多,那麼在監測副作用條件下還是可以行用的,但是如果弊多,就需要考慮停藥了。

止痛藥來說也是一樣的,對於一個腫瘤晚期病人,止痛藥是必不可少的,這個時候就考慮不了太多副作用問題,甚至用量也可以增加,只是在用藥基礎上聯合其他藥物降低副反應,比如有些非甾體類抗炎止痛藥刺激胃,需要聯合抑酸和粘膜保護劑,有些有肝腎功損害,那麼就要定期複查肝功和腎功指標並及時糾正或調整止痛藥的品種和用量。

普通人來說,無需長期服用止痛藥,能夠長期服用的,多多少少都會有成癮性。

這裡我給大家舉個真實的臨床案例:那是一個49歲的慢性,因為肝損害入院,化驗膽紅素接近正常人的10倍,凝血極差,凝血酶原時間達24s,凝血酶原活動度達39%,達到了肝衰竭的標準。追問病史病人從10歲開始長期服用撲熱息痛,平時頭疼腦熱吃兩片,腰痠背疼吃一片,累了吃一片,最後沒事也嚼一片,現在是不吃就難受,止痛藥成箱買。最後經過治療命保住了,並且保證以後不吃了,但是真的能不能控制住就說不好了。


在這裡我想告訴大家的是疼痛是身體告訴我們哪裡出了問題,尋找疼痛原因才是關鍵,止痛只是臨時減緩不適的手段,望大家且行且珍惜!

Dr趙


Dr趙


止痛藥物種類很多,最常用的就是非甾體類抗炎藥(NSAIDs)、阿片類藥物和其他的止痛藥物。分別如下:

1. NSAIDs類藥物。這類藥物通過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來達到鎮痛的目的,對常見的慢性疼痛、炎症性疼痛效果較好,而對一次性銳痛則沒有鎮痛效果。代表的藥物比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雙氯芬酸、布洛芬、塞來昔布等藥物。長期服用此類止痛藥則會造成上腹部不適、噁心嘔吐等胃腸道反應、肝臟損傷(轉氨酶升高)、出血、蕁麻疹等損害。

2. 阿片類藥物。這類藥物主要是通過激動中樞部位的阿片受體來達到產生鎮痛的效果,常用於創傷手術、癌症晚期等劇痛。代表藥物比如嗎啡、哌替啶,長期應用可導致成癮,還會產生汗出、噁心嘔吐、心悸、震顫、頭暈等不良反應,劑量較大者可明顯抑制呼吸。特別注意的是短效的芬太尼類藥物,鎮痛效果很好,主要用於靜脈麻醉的輔助用藥或者晚期癌症疼痛。長期應用可導致頭暈頭痛、噁心嘔吐、震顫等反應。

3. 其他鎮痛藥。常用的比如曲馬多,鎮痛效果一般,機制尚未闡明,長期應用有頭暈、汗出、疲勞等不適,並且也具有成癮性;布桂嗪主要用於偏頭痛、三叉神經痛等疼痛,長期使用則頭暈、睏倦等不適,有一定的成癮性。

止痛藥物雖然可以鎮痛,但是長期使用會對身體造成明顯的損傷,比如神經系統(眩暈、頭痛)、消化道症狀(腹痛、噁心嘔吐、)肝臟損害、腎臟損害等,還可以導致成癮,難以戒斷。所以不符合止痛藥物指徵者就不應長期吃止痛藥物。

歡迎關注生命召集令,獲取更多有用的健康知識。


生命召集令


止痛藥服用時間長了也會導致上癮的現象,如果不吃就難以忍受痛痛,像嗎啡一樣會上癮,所以止痛片是不可長期服用的。我長期服用會對我們的身體造成大的傷害。1傷腎,止痛藥和引起慢性間質性腎炎,腎乳頭壞死,腎功能不全等,由於止痛藥能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所作,2,能誘發胃潰瘍,甚至胃出血,其穿孔。

3止痛藥能抑制凝血酶在肝內的形成。是凝血酶原在血中含量下降。還能影響血小板的身體功能,使凝血時間延長。

4會引起過敏反應,出現皮疹,可能加重哮喘

5也能省下到中樞神經系統,如頭疼,眩暈

6止痛藥應用後和掩蓋病,耽誤治療時機


炮兵小班


有很多患者在自己出現疼痛的時候私自去藥店買止痛藥,這要是沒出什麼毛病還好,如果一旦出現什麼嚴重的副作用還是得不償失的。所以說,如果身體出現什麼不舒服的疼痛要在醫生的指導下合理的用藥,切不可自作聰明止痛藥一通亂買胡亂吃。


止痛藥長期吃會有哪些危害?

止痛藥可以減輕組織損傷帶來的疼痛感,但是長期使用也會帶來一定的不良反應。

1:長期服用止痛藥,很容易導致腸胃功能出現異常,比如胃粘膜糜爛、胃穿孔等嚴重的症狀。

2:對腎也是有損害的,比如布洛芬等止痛藥,長期服用還可能導致腎病綜合徵。酮洛芬長期服用,還可能會導致膜性腎病。還有其他的一些止痛藥會引起腎水腫等。

3:攝入的藥物都是要通過肝臟分解的,如果長期的服用止痛藥很可能導致肝損傷,黃疸升高、肝炎等,嚴重的情況下還會出現肝壞死。

4:腫瘤是由於許多因素引起的,其中如果過量的服用同一種藥物很有可能導致癌變。


KK健康


疼痛是一種令人不快的感覺和情緒上的感受,伴有實質上的或潛在的組織損傷,它是一種主觀感受。面對疼痛時,人們就會通過服用止痛藥來消除這種不愉快的感受。止痛藥是指可部分或完全緩解疼痛的藥物,包括解熱鎮痛抗炎藥和中樞性鎮痛藥等。解熱鎮痛抗炎藥常見有水楊酸類、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去痛片、撲熱息痛、保泰松、羅非昔布等。中樞性鎮痛藥主要有嗎啡、哌替啶、噴他佐辛、丁丙諾啡等,這類藥在臨床中屬於特殊管制的藥品,需要醫生的處方並且履行一定的手續方可取到藥,而且在數量上也有一定的限制,因此在這裡我們主要是解熱鎮痛抗炎藥長期服用會帶的傷害,因為這些藥可以再藥店自行購買自行服用,因此容易過度使用而引起一些不良反應。下面就重點來說說長期應用解熱鎮痛抗炎藥阿司匹林、去痛片、撲熱息痛、保泰松、羅非昔布等給患者可能造成的傷害。

一、腎損害

包括慢性間質性腎炎、腎乳頭壞死、腎功能損害等,這是因為止痛藥抑制了前列腺素的合成所致,以吲哚美辛較多見。

二、胃潰瘍

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藥物可刺激胃粘膜,引起嚴重胃腸反應,誘發胃潰瘍,甚至引起胃出血及穿孔。

三、出血傾向

水楊酸類、阿司匹林等能抑制凝血酶原在肝內的形成,使凝血酶原在血中含量下降,還能影響血小板的生理功能,使凝血時間延長,凝血功能受影響,引起出血傾向。

四、白細胞減少

安乃近、保泰松、吲哚美辛可抑制骨髓而引起的白細胞減少,嚴重者粒細胞缺乏。

五、肝損害

可引起肝損害、轉氨酶升高等。

六、過敏反應

安乃近、撲熱息敏可引起過敏反應,出現皮疹、藥物熱或加重哮喘。

七、中樞神經系統症狀

頭痛、眩暈等,以吲哚美辛尤為突出。

在沒有明確病因的情況下擅自服用止痛藥可掩蓋病情,貽誤診斷,耽誤最佳治療時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