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大神」劉慈欣:人類可能活在一個「假宇宙」

“科幻大神”刘慈欣:人类可能活在一个“假宇宙”

沒有人知道那個自稱粉絲髮帖的樓主,最後有沒有去陽泉找到劉慈欣:2008年12月,百度貼吧“陽泉吧”裡出現了一個標題只有一句話的帖子《誰知道劉慈欣住在哪??》,帖子“第3樓”樓主解釋:就是娘子關電站的那一個,我要具體地址,電話也行。

彼時,神作《三體》才剛剛出到第二部。鮮有人理解發帖人想見偶像的“熱切”。

10年後的今年7月,3位一看就是粉絲的網友翻出這個帖子,簡短地附上一句足以表達自己對“大劉”崇拜之情的回覆後,帖子再度歸於沉寂。

帖子沉了的另一面,“找劉慈欣”在過去十年間成為了一種飛速增長的潮流——“中國科幻文學裡程碑式的作品”“全球科幻文學最高獎‘雨果獎’首位中國得主”等等光環,讓粉絲找他,簽名合影,甚至謀求沾光合作;媒體找他,對話、專訪,展望中國科幻之未來;影視公司找他,買版權、給職位……喧囂之下,我們也趁第九屆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在重慶頒獎之機,找到劉慈欣聊了聊。

腦洞大開、驚世駭俗終究只屬於書中故事,世俗的樸素似乎才是“裝在格子襯衫裡”的“大劉”最真實的底色。

“科幻大神”刘慈欣:人类可能活在一个“假宇宙”

他是偶像

所有人都在找劉慈欣

“不好意思,我去不了。”儘管沒有數據支撐,但接觸過劉慈欣的人應該心裡都有點數,這應該是2015年8月獲頒全球科幻文學最高獎“雨果獎”後,他說的頻次最高的一句話。不過,凡事總有例外,今年已經第九屆頒獎的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他就幾乎從未拒絕過。

“每個得獎的孩子都想要他頒獎,他累到汗流浹背,也沒有拒絕過。” 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創始人之一董仁威始終記得這一幕。董仁威說,“大劉”樂於見到新生力量的不斷崛起、成長。

正因如此,我們得以和他對話,並在現場直擊了所有人都在“找劉慈欣”!

從2日晚上落地重慶,到4日一早離開,記者粗略算了一下,劉慈欣本次重慶行前後滯留時間不到40小時。他的忙碌幾乎從一抵達酒店就開始了:2日晚,6家重慶本土媒體的專訪排起了長隊。

3日活動當天,找他的人又變成了粉絲、科幻迷。希望能找偶像簽名、合影的人一直追到會場外自助餐廳的門口,抱著《三體》守在餐廳門口想著等他吃完飯出來再籤的人也大有人在。

不知是否刻意,吃飯時劉慈欣選了一張一側靠牆、不太顯眼的桌子。但很快同在餐廳裡用餐的的其他參會人士和工作人員還是發現了他,劉慈欣又不得不放下手中的筷子,逐一滿足了大家的要求。遇到對方希望簽上指定名字的,劉慈欣也會仔細聆聽對方解釋某個字怎麼寫。

前來參會的學生科幻迷喜歡遞上準備好的簽名本,但《三體》出現的幾率明顯更高。仔細留意可以發現,市面上能買到的3個版本的《三體》都被粉絲們搬到了現場:彩色封面的老版、最常見的黑色封面版,以及厚重如磚的精裝收藏版。

更有意思的是3日下午的媒體群訪,除了《三體》同行們涉及的話題更好似一場大型的科幻粉絲見面會:埃隆·馬斯克到阿西莫夫,幾乎無所不包。最後,甚至有提問者和劉慈欣聊起了量子力學。

“科幻大神”刘慈欣:人类可能活在一个“假宇宙”

他是常人

得獎帶來的生活落差不大

陽泉、娘子關電廠……這些地名在劉慈欣出名之前,絕大多數人可能一輩子都不會留意到。但就像本文開頭所說的那個帖子一樣,因為《三體》、劉慈欣,這裡成了粉絲們心中的聖地。聽說它閉塞的,有人會覺得這和“大劉”筆下太空的孤寂相契合,但事實是劉慈欣多年前就說過,那裡並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不堪”。

和大家想象並不一致的,還包括如今的全球科幻文學最高獎“雨果獎”得主、陽泉市作協副主席、騰訊移動遊戲“想象力架構師”、山西省作協副主席,電影《三體》《混沌之城》監製、中國“火星大使”、IDG資本“首席暢想官”劉慈欣,依然住在陽泉這個小地方。

“說實話,我覺得科幻離我都有一定的距離。”穿著大家最熟悉的格子襯衫的劉慈欣坐在記者面前,扶了一下眼鏡說。

“我並沒有變得特別忙,現在的生活和以往區別也不太大。甚至可以說得獎給我生活帶來的變化,還不如我們電廠關閉了給我生活造成的落差大。”

這種樸實更近距離的觀察是,記者專門留意了一下,在重慶的30多個小時裡,劉慈欣只有兩套裝束示人:2日晚接受記者採訪時是標誌性的格子襯衫,3日出席頒獎禮裡面換了一件牛仔襯衫、外套一件西裝。除了登臺,他還隨身挎著一個最簡款的帆布袋。沒有助理,有人幫他背帆布袋他也會很快接到自己手上。

更有現場找他簽完名的學生粉絲,笑著小聲嘀咕:“真像我們物理老師。”

“科幻大神”刘慈欣:人类可能活在一个“假宇宙”

他是科技控

人類可能活在一個“假宇宙”

關於3年前的“雨果獎”領獎,粉絲們最津津樂道的是其中的陰差陽錯——沒去領獎的劉慈欣坐在電腦前看到頒獎禮上《三體》獲獎的消息是由美國航天局宇航員Kjell Lindgren 從漂浮在地球之外350萬公里的國際空間站裡用視頻連線宣佈的。他事後受訪直言:“說(沒去現場領獎)不後悔那是假的。”

對科技控來說,得獎可能還在其次,視頻連線國際空間站這一點就足以令人血脈噴張。“大劉”不裝,大嘆後悔自然是情理之中。

“我是一個科學主義者,科技的絕對擁護者。”劉慈欣跟記者解釋,無論讀者、粉絲對自己作品裡流露出的種種觀點有何不同解讀,這點都不會改變。

他在作品《鏡子》中描繪了一種全新的計算機模擬技術,其運算能力強大到可以模擬出不同宇宙創生及其以後的所有事情。自然人類所在的宇宙也被模擬了出來,人類社會也因此消亡。有讀者覺得,劉慈欣似乎想用筆表達科技高度發達的疑慮。

“‘鏡子’只是使用不當。再說我可能有寫得比較黑暗的地方,但那不代表我的世界觀。我一直堅持,科技發展是人類生存所必須的,它可能會帶來的危險、災難,但人類該做的也應該是勇敢面對,減少災難的影響,而不是懷疑、阻礙科技發展。”

和無數數碼控愛折騰手機、電腦相仿,筆下腦洞大開的劉慈欣在日常閱讀中,最關注的是世界上真實發生的最新科技研究成果。

“你有沒有試想過,和你寫的地外文明極其發達相反,宇宙中根本就沒有其他文明。”當記者把這個問題拋給劉慈欣時,他稍作遲疑就說:“前不久我才看到英國(牛津大學人類未來研究所)有研究說,人類很可能是宇宙中的唯一智慧文明。但我並不認同。”

“我的看法是,現在人類覺得已知宇宙很“安靜”,很可能是我們並未掌握和其他超級文明交流的方式而已。”說到這裡時,劉慈欣舉了一個例子,“我們每天無數人用手機、電腦聯絡,電磁波通訊非常喧鬧。但對一隻黑猩猩來說,它就完全無法接收、理解,它的世界是完全安靜的。同理,也許其他文明的交流方式和我們完全不同,我們才覺得整個宇宙是安靜的。但這其實是‘假象’。”

走得還不夠遠,也是劉慈欣“擔心”的一點。“現有技術下我們瞭解到太陽系最可能有生命的是木衛二,上面有液態的水,但現在人類就連鑽探數百米冰層的技術都沒有。所以,是否存在外星文明真不好說。”

“科幻大神”刘慈欣:人类可能活在一个“假宇宙”

他有點俗

最期待科技帶來“壽命延長”

粉絲們愛叫劉慈欣“大劉”,多少是取接近“大神”之意。但現實中的劉慈欣,明顯更世俗一些。

“我的想法可能有點俗。”記者問他最期待哪種科技突破給人類帶來改變時,他最先脫口而出的是這句話。

“我最想看到的技術成果當然是延長人類壽命。因為沒有人比科幻作家更想看到未來到底是什麼樣子。活得更長意味著可以到更遠的未來、享受到未來才可能有的成果。這就像那個經典的故事:神問凡人,可以滿足你一個願望時,最好的回答是我希望能滿足我所有的願望。”

但需要說明的是,劉慈欣口中“延長壽命”又不同於科幻作品中大熱的話題“永生”。

“我覺得延長壽命未來是可以做到的,”在他看來,醫學的分子生物學、基因學上都可能獲得突破,“(通過)改變人的基因、人機結合(壞掉的部分用機器代替),把人的壽命延長到500年、1000年我覺得是完全可能的。”

“但永生的情況就很複雜了。” 記者留意到,說到這裡時,劉慈欣皺了皺眉頭。“永生對個人、對社會都有很多難以想象的後果。比如對個人而言,記憶就是一個問題,如果保持現在的記憶水平,時間足夠長之後,人的記憶都換了好幾輪,相當於活過好幾個人的人生,這還算是同一個人嗎?而如果什麼都能記得永遠不忘,這樣的人生質量如何,難以預測。而對社會而言,人擁有永遠的的生命,那麼新的生命幾乎是不能產生的。而獲得永生後,人類是否還有足夠的創新能力,也是一個問題。”

說得更具體一點,“如果通過載體的更新,來延續記憶、意識,獲得永生,比如把人的意識拷貝到計算機中,要想實現還面臨非常多的重大技術障礙。”讓劉慈欣作出這樣的判斷,是基於他認為“人類目前對自身大腦運作機制的研究,其實仍然處在很原始的階段。”

他也耿直

“冷凍人體再複合”是騙人的

回到可以隨時隨地讓人腦洞大開的科幻故事本身,被粉絲們視為“大神”的劉慈欣依然在創作上有非常現實的困惑和無力——包括他的《三體》在內,似乎成功的科幻大作中都沒有外星人到底長什麼樣的呈現。

“我在《三體》中絲毫沒有描寫三體人的形象,其他很多經典科幻作品都是類似的處理。”劉慈欣說,自己一直認為我們對外星人的描寫,就像是“維納斯的手臂,感覺怎麼裝都不對。”他直言,人類很難用畫面來表現超級文明,所以只能儘量寫得比較文藝和抽象一些。“你像有過的ET,是一個兒童漫畫式的外星人,我們很難相信成年人的外星人是那樣的。”

在他印象中,稍顯成功的外星人形象是《異形》,但“那種形象是沒有太多智慧、根本無法交流的。而實際上,我們根本無法判斷外星人是不是有我們理解的智慧。”

腦洞大開終究只能歸於書裡的故事,很難真正照進現實的還不止於此。

3年前,重慶的兒童文學作家杜虹因癌症去世,她和女兒選擇了將大腦冷凍,以期未來技術成熟“重生”。這其中還和劉慈欣頗有淵源:不僅杜虹曾是《三體》的編審,冷凍遺體期待重生幾乎就是《三體》裡雲天明覆活的翻版。

記者重提這個時,劉慈欣坦言,即便自己是寫出這個情節的人,但自己也認為“超低溫冷凍人體再復活的技術現階段肯定是騙人的,最多能算是給親人的一個特殊的葬禮。恢復起來太難了。”在他看來,低溫“冬眠”反倒現實一點,“四五度、十度左右,把人的新陳代謝降到最低就像電腦的待機狀態,十年、二十年倒更容易實現一點。”

但問題也會隨之而來。“比如,如果民用了,誰都想‘冬眠’到未來,現在誰來建設?未來大量人‘冬眠’醒來世界怎麼接納?‘冬眠’的人思想也是停滯的,他醒來後也是老人了。”

世俗、現實的“無力感”在另一個層面,也有體現——眾所周知,劉慈欣坦言過自己並不喜歡全球吸粉無數的漫威式的科幻,但他也深知“我的作品,乃至中國的科幻文學距離構建起漫威那樣的體系、‘世界’還很遠。”

不過,末了,“大劉”說:“中國科幻文學的前景我看不清楚。讀者規模小,作者群體小,狀況並不樂觀。但另一方面,我卻認為中國科幻影視在不久後的將來會迎來極大的繁榮。”

“科幻大神”刘慈欣:人类可能活在一个“假宇宙”

劉慈欣說重慶>>

“重慶是一個很有現代感、科幻感的城市,它的地形很獨特。”

大咖檔案>>

劉慈欣,1963年6月生於山西陽泉。高級工程師,科幻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第九屆全委會委員,山西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科幻小說代表作家之一。

主要作品包括7部長篇小說,9部作品集,16篇中篇小說,18篇短篇小說,以及部分評論文章。作品蟬聯1999年-2006年中國科幻小說銀河獎,2006年5月,他創作的長篇科幻小說《三體》第一部開始在《科幻世界》上連載,同年憑藉該作品獲得中國科幻銀河獎特別獎。2010年10月《三體》第三部《死神永生》出版,再度獲得中國科幻銀河獎特別獎。2011年《三體》獲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最佳長篇小說金獎。

2015年8月23日,《三體》獲第73屆世界科幻大會頒發的“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這是亞洲人首次獲得“雨果獎”,也被譽為中國科幻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三體》三部曲被普遍認為是中國科幻文學的里程碑之作,將中國科幻推上了世界的高度。

2019年,由劉慈欣作品改編的兩部電影《流浪地球》《瘋狂外星人》將相繼上映。

上游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裘晉奕 高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