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公司的寒冬要到了嗎?爲什麼都說即將迎來裁員潮?

搞機特工


為什麼最近都在提互聯網寒冬呢?

其實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

1、互聯網公司裁員潮

在今年,不僅僅阿里,京東傳出了縮招的消息,就連華為這樣的科技企業也傳出了停止社交。雖然消息一傳出,這些巨頭都會出來闢謠,真實情況如何,其實大家都心知肚明。就好比,有消息人士指出,華為的社招確實沒有停止,不過對中端,低端人才的招聘已經停止了,但是對高級人才的招募還在繼續。這也說明了,不管在什麼時候,高級人才都是稀缺的。

2、互聯網泡沫

2018 年 6 月,全國上百家 P2P 平臺接連爆雷。

2018 年 8 月 25 日,美圖公司 Q2 季度財報收入同比下降 5.9%,淨虧損 1.27 億,較上年同比收窄 3.4% 。

再加上,中美貿易戰,人民幣匯率,投資縮減,房價等等,不斷的衝擊著互聯網經濟泡沫。

其實不管是什麼行業,總會經歷大起大落的。互聯網發展了十幾年了,人口紅利,流量紅利也慢慢萎縮了,甚至監控紅利也慢慢沒了。錢越來越不好賺了,但這並不是說這個行業不行了,只是說明互聯網行業走上成熟了。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永續的生意,沒有永恆的利潤。

那麼竟然互聯網行業不能像以前那樣好賺錢,那麼快賺錢了,那麼是不是說明即將迎來裁員潮了。

在互聯網全民創業初期,資本瘋狂湧入,互聯網行業如“大象飛天”迅速膨脹。但在資本回歸理性後,互聯網企業只能裁員以“自救”。不可否認,在估值虛高、戰略轉型、業務調整、資金鍊危機的局面下,過冬的最簡單直接的方式就是裁員。


stormzhang


關注我,獲取更多深度解讀


前不久網絡盛傳各大互聯網公司迎來裁員潮,傳得有鼻子有眼的,我好幾個行業微信群裡都發了各種截圖,之後相關文章也刷屏朋友圈,大廠PR趕緊站出來澄清。

騰訊公關總監張軍表示裁員實為謠言,騰訊總共才30000人,不可能一下子幹掉兩成,而且騰訊今年還有3000多人的社招任務。

不過,其他消息來源稱,的確有大遊戲公司在裁員,具體來看,本次行業寒冬裁員潮,似乎是先從遊戲行業開始。

網易陰陽師、騰訊農藥已經上線好幾年,用戶活躍度大不如前,騰訊的吃雞遊戲遲遲拿不下版號,似乎對騰訊股價也有不小影響。

遊戲版號問題,在整個遊戲行業大環境中都不太樂觀。

APP頹勢已現,大量棋牌類遊戲似乎都熬不到上線。


此外,互聯網企業今年扎堆上市,其中小米、美團兩家超級市值公司流血上市,大部分上市的公司都在首日跌破發行價,至今股價都並不算好看。

整體大環境就是一個大寫的“窮”字,也難怪說行業寒冬來臨了。


沒錢了,可不是得裁員麼,這也就是為何,美團、小米們流血也要上市,因為沒錢啊,上市了,就能屯糧過冬,熬到春日到來。

不過,資深互聯網吃瓜黨告訴各位,不要急,2016年也說是行業寒冬,那年倒閉的企業只多不少,後來不是也熬過來了麼,所以今年的寒冬也會很快過去。

互聯網的未來依舊可期。


我是吳懟懟,虎嗅、36氪、鈦媒體、產品經理等專欄作者、前澎湃新聞記者,專注互聯網科技文娛解讀,更多深度解讀,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


吳懟懟


互聯網寒冬毋庸置疑,從股市、投行、政策風向以及各大公司動向,無不直接反應出這一至暗時刻的來臨,至於裁員潮也已經在許多行業出現,尤其是因政策監管或限制而不被看好的一些領域。

比如遊戲,雖然騰訊、網易方面對外稱,沒有裁人仍在招人,但據某業內人士觀察發現:“在獵聘拉鉤上,網易之前發佈的很多遊戲崗位,曾被突然下架了一批。”巨頭之外,其它中小遊戲廠商更不好過。據一家遊戲創業公司創始人表示,他只考慮保留30%的核心人員,還透露有些上海的遊戲公司已經裁員15%-20%。

如果說最開始的裁員潮還只是停留在受波及較為嚴重的行業內,那近來互聯網公司的“縮招”風波或許已經有了更嚴重的暗示。

10月25日,近日在某職場社交應用軟件上有應聘者提到“阿里巴巴已經全面縮減人員編制,所有業務線都不批offer,包括技術。隨後阿里官方緊急闢謠稱其實“假新聞”。但無獨有偶,京東方面之前也被傳“全面停止社招,文件已發出。

影響更大的是華為,近日有不少媒體報道華為輪值董事長簽發內部消息,表明“華為在原則上停止社招,公司整體人力缺口和新鮮血液的補充絕大部分由應屆生招聘滿足(含優秀往屆生),能力補充由關鍵稀缺人才招聘滿足,其他人才缺口以內部調配為主。”隨後華為官方也對該新聞進行了闢謠。

在互聯網的輿論氛圍中,闢謠的反而為真幾乎成了一種共識,所以互聯網巨頭統一口徑進行闢謠的舉動非但沒有減少擔憂,反而互聯網寒冬的質疑進一步加深。一方面裁員有可能是必然,另一方面縮招的消息甚囂塵上,這一“只出不進”的狀態何嘗不是一種過冬的姿態呢?


歪道道


首先,來看一組數據:

IBM連續14個Q營下滑,裁員11.8萬人,約佔總員工26%; 西門子全球裁員12300人 微軟裁員10100人; 高通裁員4500人; 華為裁員20000人; 阿里裁員8000人目標; Twitter下週起開始裁員; 滴滴快滴、美團點評、一號店、去哪兒也開始...

BAT現金持有量:

智能手機的快速普及,是互聯網的紅利期,現在這紅利期已經過了,獲客成本和流量越來越貴,關鍵是轉化率越來越低,這對互聯網有一定影響,但不會有你想象得那麼大。


在2008年寒冬、2010年寒冬聲音四起之時,也有很多優秀的企業也是這個年代快速成長起來的,唯品會、聚美、小米、陌陌剛成立,京東也是在這個時期開始快速發展的。寒冬不是毀滅,也潛藏有巨大的機會。很多互聯網項目短期內難以看到市場回報,甚至還需要大量燒錢,出於成本控制,需要控制人員成本投入。


未來互聯網仍然需要最優秀的業內大牛,以及具有無限可能性的應屆菜鳥。互聯網是一個不斷迭代升級的產業,也就有無限可能的空間在等待著優秀的互聯網人才。互聯網從業人員會面臨更高的競爭壓力和技術門檻。一句話總結:就業空間仍然會有,畢竟時代擺在這,但騙錢混飯吃會越來越難。


最後總結

所以與其說互聯網寒冬來臨,不如說是整個行業進入一個洗牌重整階段,後面對互聯網企業和人才,有更高的標準要求和門檻。


微醺流年


互聯網泡沫正在崩壞,許多上市的網絡公司市值都開始打折。像愷英網絡已經跌去2/3,騰訊也跌去了21%,網易跌去39%,這可能僅僅是開始。

以史為鑑。美國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滅時,納斯達克達到了歷史最高點5048.62。然後開始逐漸回落,在一年多的時間,跌到了最低點1114.11。

我們國家近年來好多互聯網科技企業爭先上市,比如美團、小米這些明顯不差錢的企業,卻爭先恐後的赴香港上市,為的是什麼?主要原因還是資金鍊收緊,互聯網泡沫即將褪去了

其實大家可以看到,最近餘額寶的收益率在日破新低,已經不足3%。這說明了什麼?餘額寶主要投資的是銀行貨幣基金,主要用於購買存款、債券、票據等。相應的收益率降低,只能說明銀行裡的錢太多了。錢太多,社會上用不了?也有可能是都不符合使用資格。這就是定向降準的威力,要不早就跑到房地產市場了。

隨著互聯網企業的估值降低,企業的拓展可能會變得日趨謹慎。很多可要,可不要的團隊被裁撤,保留核心團隊也是企業過冬的一種方式。所以,確實有可能造成大批人員失業,產生裁員潮。

大家都知道,互聯網企業職工的月薪是非常高的,40到50k的非常多。西二旗年薪百萬的也有很多。而且每年我們都有大批的新程序員湧入這些企業,拉低行業收入是肯定的。

2017年,網傳王者榮耀團隊的年終獎達到了一百個月工資,2014年,騰訊《英雄聯盟》團隊也被傳出發放高達68個月薪水的年終獎的傳言。2016年,也有網易《陰陽師》項目組發放60個月工資的傳言。預計2018年底,像這樣的高薪年終獎將不會再繼續出現了。

如果我們被裁員,一定要記得索要經濟補償金哦。

每工作一年支付一個月的應發工資的經濟補償金。

如果沒有提前30天通知,那麼需要額外支付一個月的經濟補償金。

如果單位沒有按照勞動合同法規定解除,需要支付兩倍經濟補償金的賠償金。


暖心人社


互聯網的寒冬確實有可能到來。

1、當前互聯網的發展已經到了一個瓶頸期,移動互聯網的紅利基本已經吃得差不多了,產品之間差異性不大,幾大互聯網公司控制了流量、資金,小互聯網公司苟且偷生,想像以前那麼快速的發展已經不大容易。

2、整個經濟環境變差。遭遇美國的毛衣戰,國內又是經濟轉型期間,生意不好做,賺錢很困難,整個互聯網外部環境逐步變差。


因此,可以看到這一兩年,已經看不到很出色的互聯網產品出現,除了拼多多等幾個產品之外,但是在我看來,拼多多不是一個長久的產品。資本的進入也比過往謹慎。


當然,未來依然充滿機會,我覺得至少有以下兩個方向:

1、物聯網。傳統互聯網連接的是PC,移動互聯網連接的是手機,下一個爆發點應該到物聯網了。萬物互聯,這才是互聯網的真正大發展時期。

2、擁抱AI。互聯網因為連接而產生了眾多數據,大數據孕育了AI的發展,AI將是改變人類社會的強力技術。互聯網天生具有與AI結合的基因。


因此,接下來一些傳統的互聯網的公司可能會出現大量的裁員;但一些有新思路的互聯網公司,一旦踏上正確的步伐,也會繼續快速發展。


希望總在危機中孕育。



豐禾刀投資


我們認為,互聯網進入寒冬,真的有點危言聳聽,不至於。但是,互聯網的紅利階段,高速發展期已經結束。尋找新的突破口,新的增長極卻是迫在眉睫,也是互聯網面臨著的新課題!

大多數的互聯網企業基本都是資本催生下的產物,而資本的逐利血腥,會給互聯網企業的高速增長帶來巨大的壓力!這也是互聯網企業的兩難選擇,他們基本上都是處於選擇的岔路口,一是技術和模式的突破,這需要人員來完成,二是.增長乏力下的資本的苛刻條件,又需要企業的盈利能力!

此時,思變創新是唯一的通道,堅持活下去,在活下去的路上,尋求變遷上升通路。這才是最有效和直接的方法。一味的追求裁員並不是唯一和好的選擇!


在路上覓尋


之前聽過,網劇的利潤在減少。

這是經濟發展規律所致,並沒有什麼只得大驚小怪的。

從另一邊來說,資本也在為下輪經濟起飛,存儲能量。

可以說,這一輪的互聯網,可能要歇菜了。

但在前方,很多輪新的科技,正在加速成熟。

無論是虛擬現實技術,還是雲計算,或者無人車。這些技術會交織在一起,成為下輪經濟起飛的動力。

一方面裁員成為必須,但另一方面新技術所需要新崗位,需要更多的新型人才。

這其中,資本自身緊縮,是一個重要的方面。

作為草根,我們其實無法在短時間內,掌握能在未來贏得高薪的機會。

不過,有些事情,如果長期做,在未來應該大概率會有不錯的收益。

比如內容創業。相比於遊戲產業,內容的成本投入門檻低,而且見效時間長。


通靈半藏


國外美元加息在前,國內去槓桿化在後。年輕的創業者們不曾見過寒冬,他們只經歷過美好的春夏,就以為充沛的陽光與水源是這片草原的常態;已經經歷過四季的老玩家們緊盯著亞洲貨幣指數,透骨的寒意抖遍全身。

我們活在一個幣緣霸權時代,美國是這個時代的天下共主。如果說貨幣就是空氣,那美聯儲掌握著全球的呼吸:

當美聯儲呼氣時,低息熱錢席捲整個新興市場,每一個項目都是可投資的,每一項目都是有收益的。各色機構握著金主撒出來的滾滾鈔票,跟在創業者的屁股後面,創業圈就像黑土地一樣,插根筷子都能發芽;

當美聯儲吸氣時,洪流一般的資本從新興市場上撤退,過去熱捧的項目一夜間摔碎在地無人過問。反應稍遲的機構關起門來,閉門謝客,專心思考怎麼把手上的項目退出變現。大批創業者像被浪潮拋棄在沙灘上的魚,驚訝地睜大眼睛,乾涸而死。

川普上臺,確實是美國底層人民的勝利,但他也重重地扇了跨國資本一巴掌。美聯儲要吸氣了,而且是長長的一口,新興市場就此缺氧,冰河期來了。

在熱錢湧動時,很多人吹噓“自我的奮鬥”;當寒流襲捲時,他們終於明白了什麼叫“歷史的行程”。

-----------------------------

烏鎮上,楊元慶對雷總、餘大嘴說:我等三家以後切莫互黑了,先聯手做掉蘋果再說。

翻譯過來是:現士卒疲敝,糧草匱乏。我等三家勢大,急切間勝負難下。不如先劃下各自界限,收拾各路煙塵山頭,待秋高糧足,馬肥兵壯,再一爭天下如何?

雷總、餘大嘴笑曰:善。

當市場增長放緩後,跑馬圈地就變成了互搶地盤,捕食者本身成了互相的獵物。我相信國內好幾家手機廠商聽到句話會罵孃的:你們說聯手做掉蘋果,本意其實是聯手做掉我們吧!?

資本寒冬裡,誰先倒下誰的屍體就是別人的養分,誰活下去誰勝利。所以這時候要跟就跟最大的,非壟斷不跟,非巨頭不跟,非世家不跟。跟了一箇中不溜秋的,呆了一年被收購再裁員,一樣噁心。


少年林克


說互聯網公司的寒冬到來,我感覺有點危言聳聽,雖然說互聯網的紅利已經過去了,但是互聯網已經深入日常生活中,成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又怎麼會進入寒冬呢?

如果非要說進入寒冬,那多數是模式上的問題,好比同樣是互聯網公司,經營模式不對,自熱是適應不了市場的需求的,商業從裡都是適者生存。

至於說即將迎來裁員潮,大多數都是捕風捉影,商業變革肯定是會有的,經濟發展也有一定的週期,好比零售業一樣,新零售的概念提出之後,反而為大眾日常生活帶來了更多的便利,但你能說零售業進入了寒冬嗎,只不過是新的運作方式出現了,而在這種新出現的方式,必行會更符合大眾的需求才會被大眾接受,所以,我覺得互聯網的從業人員不需要去擔心的,新的模式出現,我們只需要適應發展,緊跟時代的發展既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