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的小說爲何要醜化雍正?原來家族和雍正有「世仇」

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給很多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為華語世界最具知名度的武俠小說家,金庸先生的作品中的很多人物,在歷史上都有原型。將大俠的傳奇人生和歷史融為一體,具有濃重的愛國主義和民族大義色彩。在《射鵰》三部曲中,金庸先生塑造了郭靖等一批頂天立地的愛國志士;在《書劍恩仇錄》、《鹿鼎記》等小說中,他又刻畫了一批致力於“反清復明”的有識之士。


金庸的小說為何要醜化雍正?原來家族和雍正有“世仇”


《書劍恩仇錄》是金庸先生創作的第一部長篇武俠小說,小說中的雍正皇帝非常卑鄙,自己沒有兒子,偷偷用女嬰換掉了陳家洛的哥哥,然後又把他培養成了一個封建帝王,後來在描寫乾隆的時候,也是一副十足小人的模樣。

我們都知道,在正史中,雍正和乾隆父子的形象都是非常正面的。特別是雍正,繼位後勵精圖治,讓清朝經濟達到了一個新高度。康熙、雍正、乾隆三代人的統治下,清朝出現了少有的盛世——康乾盛世。那麼金庸先生為什麼要在小說裡,可以醜化雍正和乾隆呢?是出於劇情的需要,還是金庸真的雍正有什麼深仇大恨?一切還要從雍正時期的文字獄說起。


金庸的小說為何要醜化雍正?原來家族和雍正有“世仇”


金庸先生本名査良鏞,“查”是姓氏,“良”是輩分,他是海寧查氏的第二十二代孫。海寧查氏在古代時,就是一個了不起的家族。查氏先祖於明朝初年從徽州婺源遷入浙江海寧。由於詩書傳家,到了康熙年間,查氏家族出了“一門十進士,兄弟五翰林”。此時的查氏家族代表人物是查慎行、查嗣琛、查嗣庭三兄弟。其中,查嗣庭在雍正初年,在朝廷擔任的是禮部侍郎。查氏三兄弟為人低調,行事小心謹慎。即便在高壓的滿清統治下,也沒有表現出什麼不滿。但即便如此,雍正仍然望文生義,曲解穿鑿,從查嗣庭主持鄉試的試題中,硬是找出了“大不敬”的罪狀。

據說是在雍正四年的時候,當時的禮部侍郎查嗣庭,被派到江西的鄉試擔任主考官。查嗣庭在出考題的時候,引用了詩經《詩經·商頌·玄鳥》裡面的一句話“維民所止”。本來是沒有什麼問題的,但是有人向雍正皇帝告發,說“維”和“止”是“雍正”兩個字去掉了頭,“維止”兩字意思就是“雍正砍頭”。雍正因此龍顏大怒,便將查嗣庭問斬,似乎還沒解恨的雍正,又將查氏十六歲以上的男丁全殺掉(有三百多人被殺),其他人則流放為奴。因此事件的影響,雍正甚至一度下令,三年內不準浙江考生參加鄉試、會試。


金庸的小說為何要醜化雍正?原來家族和雍正有“世仇”


其實,給查嗣庭一百個膽子,他也不敢出那樣的考題,去反抗雍正。只是雍正當時為了剷除隆科多一黨,藉口考題來將他抄家問罪。海寧查氏經過此劫後,家族元氣大傷,但並沒有一蹶不振。從此以後後世子弟不在過問朝政,而是專心耕讀傳家,世代相傳,並慢慢恢復了元氣。族中有人潛心書畫,有人研究醫學。而金庸先生的祖父查文清,還是光緒年間的進士,是文字獄事件後,查氏家族為數不多的官員。


金庸的小說為何要醜化雍正?原來家族和雍正有“世仇”


由此可以看出,雍正在位的13年中,不可否認他在治國方面是一個好皇帝,但他也不是一個完美的人,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冤死了很多人。像著名的年羹堯案,就被稱為當時的八案之首。由此可見,金庸這麼寫也是合情合理的,只是書寫的角度不同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