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鯉」營銷模式看似完美卻暗藏風險

微博上轉發錦鯉的風氣盛行已久,不過最近的“錦鯉”確實挺火。起因於支付寶選出的“中國錦鯉”,一微博名為信小呆的網友,她收到了一份環遊世界大禮包,內含往返機票、百貨商店免單、景點免費遊等各種福利,引得網友瘋狂轉發沾喜氣,信小呆連微博認證都改成了“2018支付寶中國錦鯉”,粉絲數量直逼百萬。隨後,“杭州錦鯉”“深圳錦鯉”“重慶錦鯉”等各種名目的“錦鯉”刷爆社交網絡。但是,看似多方共贏的“錦鯉”營銷背後,其實風險暗藏。

如今的互聯網時代,講究的就是一個“熱”字。世界盃熱的那段時間,人們就“聚”在了世界盃;十一熱的時候,人們便又“聚”在十一出行;十一過後最熱的成了“錦鯉”,那不用說,錦鯉之說必有一“聚”。很多營銷商大費心思都要把自己的營銷和“錦鯉”扯上關係,毫無疑問,“錦鯉”營銷提供了一個三方共贏、小投入高產出的優質營銷案例。平臺自身吸引流量,合作商家提升關注度,而用戶在低成本參與的同時,又有可能獲得各種福利。

“錦鯉”營銷模式看似完美卻暗藏風險


然而,眾多商家效仿之下的看似完美的共贏模式背後,其實也風險暗存。就如支付寶“錦鯉”公佈之後,一時間各種“羨慕嫉妒恨”紛至沓來。這其中,也有一些網友懷疑此次活動是“內定”的。雖然支付寶回應並非內定,也作出解釋,但畢竟懷疑的種子種下了,也算小有波折。而後,關於這類眾人效仿的營銷模式,有關人士提出,營銷活動不規範。

“錦鯉”營銷模式看似完美卻暗藏風險


就比如,某地“錦鯉”營銷活動強制要求參與者關注若干公眾號,同時獎品名單中的部分商家表示並未參加此活動,此外存在不同網友報名後收到同樣兌獎碼的情況。其次,大多數“錦鯉”營銷會要求公眾在參與活動時填寫手機號、微信號等個人信息,存在信息洩露的風險。最後,“錦鯉”營銷火爆之下,還有不法分子以此為名進行電信詐騙。如果說,“錦鯉”營銷是一種創新,那麼水平參差不齊的“錦鯉”營銷也有待多方發揮合力加以規範。

“錦鯉”營銷模式看似完美卻暗藏風險


雖說為避免暗存的風險可以進行多方監管,比如,活動舉辦方應引入第三方公證機構,保證活動的合法、公平、公正。但誰又能保證監管可以百分百的覆蓋,故此,暗藏風險也不能剔除。有人說,“如果你沒有為一件商品付費,那你本身可能就是商品。”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公眾在參加轉發抽獎活動時也要擦亮雙眼、提高警惕。別最後沒當成“錦鯉”,卻咬到不良商家的“魚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