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付帳?

雖然馬克思早就留下了“貨幣天然不是黃金,黃金天然是貨幣”的論斷,但嚴格地說,現在黃金並非嚴格意義上的法幣,拿根金條也很難在商店裡買到幾斤香腸。儘管如此,人們對黃金的信賴並沒有減弱,一直將其當作風險臨近時的最後支付手段。值得注意的是,黃金重新貨幣化的趨勢近年來又有所顯露。

黃金重新貨幣化,根源在於美元的變化。上世紀70年代初佈雷頓森林體系的瓦解在理論上切斷了黃金與美元的聯繫,但實際上二者從未遠離。尤其是10年前的金融危機,美聯儲的量化寬鬆政策直接將金價推上了歷史高點。更嚴重的是,近年來隨著美聯儲進入升息通道,美元不斷升值,資產大量流行美國,造成一些新興市場出現貨幣動盪。在這種情況下,黃金又開始在支付領域發揮“補臺”的作用。

自過去幾個月裡,受到美國經濟制裁的伊朗貨幣大幅波動,不少房東就要求房客以金幣的形式支付房租。現在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非洲的津巴布韋,該國礦產商嘗試用黃金向供應商支付款項。

採礦業是津巴布韋最大的外匯來源,津巴布韋擁有世界上僅次於南非的鉑金儲量,黃金生產也在非洲僅次於南非和加納。作為津巴布韋最重要的礦產商,馬拓倫礦業公司去年生產了7.8萬盎司黃金,該公司還制訂了雄心勃勃的產能擴張計劃,到2023年將產能擴大到55萬盎司。

但要想擴大產能,就需要進引入新的礦山設備,按計劃馬拓倫至少需要4億美元來購買新機器和升級現有設備。然而對津巴布韋的國內公司來說,拿出這筆錢並不容易。由於惡性通貨膨脹津巴布韋在2009年放棄了自己的貨幣,在過去兩年裡面臨嚴重的現金短缺。現金短缺阻礙了擴大產能的計劃,在這種情況下,馬拓倫正在考慮向採礦設備供應商支付黃金。

雖然黃金在津巴布韋不是法定貨幣,但在購買設備時的融資安排將會讓黃金事實上進入該國的支付領域。因為對於這個現金荒嚴重的國家來說,依靠黃金出口增加的每一分收入都彌足珍貴。

黃金已經成為津巴布韋擴大出口的希望。津巴布韋儲備銀行行長曼古迪亞近日表示,津巴布韋每平方公里的黃金儲量位居世界第二,目前該國已探明的黃金儲量為1300萬噸,自1980年以來僅開採了580噸。這位央行行長透露,如果津巴布韋充分開採這些黃金儲量,該國每年有可能從黃金出口中賺取40多億美元。

但要吃下這40多億美元的黃金大餅,還要靠擴大生產來實現。在截至7月份的近7個月期間,津巴布韋的黃金開採量實現了兩位數的增長。今年前7個月黃金產量達到20.8噸,較去年同期的12.1噸,增長了72%。照這個勢頭,該國有望在年底前實現全年至少30噸的目標。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這已經是該國目前的產能極限。要進一步擴大產能,必須進行設備的升級改造。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該國很有可能讓黃金成為新的支付手段。(王亞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