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偷懶的人」會更富有,更幸福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信息流通量大且範圍廣,久而久之,信息氾濫

成為困擾我們的一大問題。打開手機,各種各樣的應用APP、公眾號、品牌網站,鋪天蓋地的信息沖刷你的神經,讓你在感受愉悅感和新鮮感的同時,你的時間和精力也在不經意間被消耗殆盡......

「觀點」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偷懶的人”會更富有,更幸福

如何避免陷入信息黑洞?

英劇《神探夏洛克》中,福爾摩斯說自己的大腦就像是一個硬盤,由於儲存空間有限,他會及時的將無用的信息刪除,只留下對自已有益的信息。當前,信息氾濫,在撲面而來的信息面前,我們多少都會顯得力不從心。為解決信息過量這一問題,我們首先要學會分析和了解自身的信息需求,再對信息作出判斷和篩選,選擇對自己有用的信息,摒棄無用信息。

對信息進行分類是“應對”過量信息頗為關鍵的一步。按照實用性和興趣度,可以將信息分為以下幾類:

噪音型信息

信息氾濫的時代,我們會受到各類信息的輪番轟炸,熱點事件,時事評論,社交動態,明星動向,以及各種來源不明、道聽途說的資訊……這些信息大都活躍在微信朋友圈、各類新聞APP、微博以及日常聊天過程中。這些信息佔我們日常接收信息量的70%左右,且信息價值不大。

由於我們的精力有限,如果時間都被這些低質量的信息佔據,留給我們真正思考的時間就會變少。很多時候,信息過載的原因是沒有學會捨棄,因此,學會信息管理,首先要學會“偷懶”,篩選無用訊息,避免它們干擾你的大腦。

資料型信息

我們在日常的閱讀中會有很多附屬品的產生,大到一些企業的經營案例、一些名人演講;小到一些旅遊攻略、指南等,這些信息可能短時間內對我們沒有什麼用,但由於這些信息經過系統化的整理,內容詳實。像這一類低興趣、高系統性的信息,我們把它稱之為資料。

如何處理這些資料?一個有效的做法是:不保存資料本身,而是保留關鍵詞,留下鏈接。當需要這些信息時,可以通過關鍵詞搜索,按圖索驥。一步步找到它們即可。

對待這一類信息,最重要的是追蹤溯源,找到資料的原始出處,不斷拓展自己的信息庫。這樣一來,單一的資料會演變成拓展渠道,自己蒐集、獲取信息的能力相應也會提高。

方法型信息

一些感興趣又系統的信息,可以將其稱為方法。這類的信息,一般有兩種。第一種:可以直接操作實踐。比如某個應用APP操作方法、某個有效的技巧等。經過多次重複運用,可以將這一方法內化,變成自己的技能。第二種,是把想法升級為具體的行動。例如,當你看到一則有關旅遊景點的信息,你會有意識的記錄下來。然後,看看自己的日程,考慮:是否安排一次旅遊?這是一個想法,如果決定出行,這時,它就從想法轉變成了方法。

前面講的,是對信息的三種分類。那麼,分完類之後,有哪些方法,可以幫助我們處理信息呢?在管理信息時,需要遵循哪些原則呢?我將它們總結為下面3 種。

聯想

很多時候,單條信息本身可挖掘出的使用價值不大,但當相關信息聚集起來,就會構建出新的創意點和結論,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認知升級。如何更有效地進行聯想?摩天之星建議:通過建立思維框架,把手上的資料和想法放入框架中去審視,並不斷地完善框架。同時,也可以把每條信息標籤化,待機會合適,將它們串聯起來,構築成方法。

假設

在平常的一些社會實踐活動中,我們可以瞭解到一個現象的原理、規律、效應等。那麼,當你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到某種現象,能否做出大膽假設:這種現象和某種原理有關?是哪種規律的體現?然後圍繞這個假設,蒐集資料,進行調研,檢驗它的準確性。

搜索

最後一種方法就是主動搜索我們需要的信息。在信息搜索時,我們可以採取多關鍵詞交叉搜索,利用專業平臺,比如Google 學術、各類行業數據庫……諸如此類。平時多積累一些信息庫,用的時候會更高效。

摩天之星發現:在信息氾濫的時代,“偷懶的人”會找方法提高效率,他們會篩選感興趣的、關注的、需要的,真正有價值的信息,真正做到“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喜歡是點贊,而愛是分享。看在小編這麼努力的分享,給小編來個愛的鼓勵吧!如果以上分享引起了您的共鳴,歡迎在評論區留言,發表您的真知灼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