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已遠去,中國文人的路還很長

金庸已遠去,中國文人的路還很長

——本文系紅網第四屆全國大學生“評論之星”選拔賽參賽作品

金庸走了。

留下15部長篇武俠小說,構成“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的精彩絕倫;留下無數鮮活的人物形象,在每個讀者心中熠熠生輝;留下一份《明報》,和直筆敢言、心繫民生,為維護公平正義上下求索的文人風骨。

金庸被人稱為“金大俠”,但金庸卻說“大俠我不敢當,我喜歡那些英雄”。可是在人們眼中,這位總是微笑著的老人,儘管他沒有高大的身材和絕世的武功,但是隻要他依然執筆作劍,他就是中國文壇的英雄,就是這個時代的大俠——不僅僅只是因為他筆下塑造的眾多英雄人物,更是因為他以一個文人的身份,扛起了一個時代。

作為武俠小說作家,有人這樣評價他:“活著的時候,讀者就以億來計算的作家,古今中外僅此一人,就是金庸。”這樣的成就恐怕空前絕後。作為一位報人,創立《明報》之初,便在發刊詞中表明瞭報社的立場:維護“公平與善良”。併為此嘔心瀝血34年,使得《明報》成為現今香港最有影響力的報紙之一。然而,這些身份和成就並不足以概述金庸的一生,金庸是一個文人,既具有傳統士大夫兼濟天下的情懷,也具有“人生就是大鬧一場”的江湖俠氣,如金庸這般,一個人最好的生命,便是活出了自己,也活進了所有人心中。

可這樣一位文人俠客,終究還是離開了這個世界,帶走了他的江湖。

但是之後呢?

人們常說某位名家的離世結束了一個時代,但是一個時代結束了,另一個嶄新的時代便會冉冉升起,如今金庸已經遠去,結束了屬於他的時代,那下一個時代又在哪裡呢?

當下的中國文壇,能夠被稱為大家的人鳳毛麟角,如莫言、賈平凹、餘秋雨、鐵凝等著作等身並有較大影響力的中文作家本就寥若晨星,而既能夠在文學上頗有建樹又能擔當起社會責任的真正的“文人”更是屈指可數。一個作家會寫文章即可,但一個文人需要氣節和風骨,需要在這個物質追求大過精神追求的時代成為一種文化符號,去成為這艘時代大船的壓艙石。

即便把眼光放得長一點,把時間往後推一點,等現在的青年一代成長起來,從老舍、巴金、金庸肩上傳遞下來的文化的擔子,又能夠被怎樣地繼承和弘揚呢?“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然而在網絡自媒體時代,十年的冷板凳實在太過漫長而艱苦,又能有多少青年可以耐著性子,忍著辛苦去完成屬於這一代人的文化使命呢?

金庸那一代人,從戰亂中成長起來,一生經歷動盪、變革、和平和安定,能夠支持他們筆耕不輟,孜孜以求的是“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赤子之心,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其筆下的文字既可以見真情,又能夠抒胸臆。

都說我們正處在一個浮躁的時代,這浮躁便體現在越來越少人能夠安靜地去讀一本書了,能夠把十年冷板凳坐穿,完成一部洋洋鉅著。可任何一個社會,任何一個時代都需要有這樣的文人存在。現在,這個責任就落到了我們青年人身上。

青年要少些浮躁,多些擔當,少些懶惰,多些鬥志,在滿足物質生活的同時保留對精神文化的追求,在現實社會中不能熄滅理想的火苗。未來終歸是屬於青年人的,需要我們去肩負起下一個時代的文化使命。金庸已經遠去了,但中國文人要走的路還很長,而這條長長的道路,更需要青年人一步一步走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