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好醫生」曾書明

鄉村醫生,被認為是貼近億萬農村居民的健康“守護人”。1973年出生在黔江區五里鄉西洋村1組的曾書明,就是這樣一位與無數患者打交道,贏得眾人口碑,被當地老百姓稱為“醫風好、醫德好、醫術好”的“三好醫生”。

“三好医生”曾书明

村民稱讚“三好醫生”

11月2日正午時分,記者在五里鄉西洋村衛生室見到了這位“三好醫生”—— 曾書明。記者發現,本該是吃午飯的時間點,曾書明卻正在為兩位患者輸液,時不時查看患者狀況,根據患者反應去調節點滴的流量。

“曾醫生,吃午飯沒得嘛?麻煩你給我開點藥,這段時間天氣變化大,前段時間摔傷的這個腿又感覺有點痛。”“要得,你稍微等一下,我把他們液輸好了就來給你檢查。”本以為眼前這兩位輸好液,曾醫生就可以坐下來吃午飯了,沒想到一位新的患者又來到衛生室。

“這還不算忙,忙的時候一天有三四十位患者來看病。因為衛生室離學校近,很多學生身體不舒服都會過來診斷,有的學生還要幫家裡人帶藥回去。”曾書明介紹,西洋村有600多戶人家,共計2700多人,因為很多年輕人出去打工了,家中多是老人和小孩,因此老年慢性病和小孩子的季節性感冒、腹瀉等疾病是常診疾病。

剛來衛生室的這位患者叫劉清華,家住西洋村3組,今年46歲。7月份的時候,她不小心把腿摔傷了,由於家裡沒有人照料,就一直在衛生室治療,直到恢復得差不多之後才回到家裡調養。“多虧曾醫生,所以在那麼炎熱的季節,傷口也沒有感染,而且恢復得比較快。”劉清華說,“曾醫生的負責是出了名的,村民只要一個電話,無論春夏秋冬、白天夜晚,他總是隨叫隨到。”

正在衛生室輸液的一位患者叫王幫雲,今年58歲,他對曾書明非常瞭解,因為曾書明父親以前就是在他家開藥房。王幫雲說,“曾醫生對患者如家人一般。今年農曆二月二十那天,我病得特別嚴重,已經完全不能下床走動。清晨大家都還沒有起床,曾醫生就騎車到我家裡幫我扎針灸、開藥吃,回去後又開了中藥熬好給我送到家裡來,沒過幾天我就能下床走路了。”

“他在特大暴雨期間來我家看過急診!”“他節假日還來給我量血壓!”“他大雪天來給我吊鹽水”……記者在當地和村民們隨便聊聊,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

“三好医生”曾书明

醫德醫風贏得好口碑

對於當地村民的褒讚,曾書明卻認為這些本就是一名鄉村醫生的本職工作。他說:“作為一名醫生,醫風、醫德、醫術缺一不可,而作為一名鄉村醫生,很多時候醫風、醫德甚至比醫術還要重要,要真心思考病人的難處,隨叫隨到,甚至不請自到。”作為西洋村衛生室室長,曾書明除了日常診療工作,他還堅持兩月組織一次群眾健康教育活動,堅持每月以黑板報等形式,宣傳公共衛生知識和防病治病衛生常識。此外,他還會定期上門為慢病患者測量血糖血壓,為身患惡疾的病人診療輸液,為長期臥床患褥瘡的病人清創換藥……

今年45歲的曾書明從醫已有20多年,因為父親是當地的老醫生,所以從小耳濡目染,父親對病患的一言一行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2009年,村民陳素珍患闌腸炎,由於家庭條件困難,沒有到醫院及時治療,導致病情加重,臥床不起,此時患者腹部已經發硬,情況危急。曾書明在知道此事後,立即趕往患者家中為其治療,準確判斷病情後,通過西醫手段暫時穩定了患者狀況。他了解到陳素珍家中的困難情況,於是每天下班之後都到陳素珍家,自己掏腰包墊付醫療藥物費用為其治療。為了觀察掌控患者情況,那段時間他都住在患者家中,第二天一早又去村衛生室上班。通過一個月的調理,陳素珍狀況逐漸穩定,曾書明才放心離開。一個人要贏得眾人的好口碑是很難的一件事,曾書明也不例外,正因為他長期以來的堅持,才得到大家的認可。

“三好医生”曾书明

20餘年如一日堅守崗位

“西洋村的曾醫生不僅會西醫,中醫也很內行,我的心臟病多虧了他才撿回一條命。”2015年,五里鄉賀家溝退休工人周光恆突發風溼性心臟病,曾書明馬不停蹄趕往賀家溝,此時患者已進入休克狀態,曾書明立即為患者進行治療,及時挽救了生命。在詳細瞭解病情後,他決定運用中醫針灸的方法治療,因為患者行走不便,曾書明就早出晚歸上門為其針灸推拿,這樣連續堅持了兩個月,病人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2017年,正值脫貧攻堅戰全面打響之際,蓬東鄉貧困戶王愛香患帶狀皰疹,她通過鄰里鄉親找到了曾書明。此後,曾書明每天都接送王愛香到村衛生室進行治療,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由於王愛香是建卡貧困戶,醫療費用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減免,曾書明還自掏腰包為王愛香購買了水果、糧油等生活用品。

在村民口中,諸如此類的事例太多太多,而曾書明總是微微一笑,“作為醫生,這是應該的,作為鄰里鄉親,這更是應該的!”曾書明20餘年如一日,為守護鄉親們的健康默默奉獻。談到從醫之路的感受時,曾書明說很感謝自己的家屬。“其實家裡人有時候還是擔心出現醫療事故後擔責的問題,但我家屬一直支持我,認為鄉親們都很樸實,我們不能因為怕擔責就不去醫治病人,作為醫生,職責就是救死扶傷,否則就違背了做人、做醫生的良心!”

記者: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