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樓層選擇這個問題上聽聽「過來人」的意見吧

攢錢,攢錢,攢錢,終於下定決心買房了!可是“長安居大不易,乃知囊內錢空”,到底去哪尋求一處安身之地呢?這時候,親戚朋友同事們都來出主意了,有建議買郊區的,有建議買複式的,還有的朋友說:買高層,喝茶看景兩不誤!好不容易定下了某中意的樓盤,可以選哪層又成了問題。親戚朋友同事們的經驗又來了,聽大家來給你講講切身的居住體驗吧,這樣你就有答案了。

在樓層選擇這個問題上聽聽“過來人”的意見吧


經驗一:帶著爸爸,還住什麼高層

親戚A幾年前買了一套高層住宅。20層的高樓可以鳥瞰到周圍即將燃起的新經濟圈。一直沒結婚的他,把爸媽從老家接了過來同住。爸爸一直身體不好,有慢性支氣管炎。

A說他當時看到頂樓還帶個小閣樓,一看就特別喜歡,加上這個小閣樓的面積,確實物美價廉。如果以後結了婚有了小孩,孩子就可以有一個自己的空間。自己呢,也可以偶爾去閣樓放鬆下自己。老爸也可以多在視野開闊的地方活動活動。

但是沒成想,爸爸來住一段時間後,他的慢性支氣管炎更嚴重了,經常上不來氣。後來聽專家建議,就是因為樓層高,空氣相對稀薄。哎,讓爸媽住這麼高真的好嗎?

購房指南建議:

頂層更適合年輕人,可以享受好風光,視野開闊,又不用擔心樓頂滲水。清靜幽雅,而且價格較低。但是高層空氣相對稀薄,患有某些疾病的人容易產生不適症狀,尤其是慢性支氣管炎、心臟病、心絞痛、心腦血管疾病患者,選擇高層樓房時更要謹慎。

經驗二:誰也不喜歡太吵的環境

朋友B一年前買了個小一居,也是個高層,但是當時只搶到了8層臨街的房子,所以就住了進去。

B說當時覺得7層特好,一般說,揚灰層都是低樓層嘛,7層,不高不低也挺好。高層容易冷,底層容易潮,這個高度還算比較適宜,光照、空氣流通等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即使遇到停電等突發狀況,爬樓梯也在可接受範圍之內。

考慮了這麼多,就是沒考慮到噪音的因素。一般情況一樓會比較吵,但是如果綠化面積大的一樓有樹擋著,也沒見人家多吵,反而是這七樓的,每天要忍受噪聲的折磨。

購房指南建議:

噪聲向上傳播,高層住宅在30米到70米間(8-12層)噪聲比較集中,考慮到外界環境的複雜性,如果噪聲的主要來源僅是馬路,往往底層和高層受影響較小,中間層受影響大。

選擇中層的小夥伴,不能只接受它不冷不潮溼上下樓方便的優點,也要考慮到這個高度的噪音啊。

經驗三:樓層太低,沒有光照會變殭屍吧

同事C的房子是位於繁華地段的一個小兩居,平時小孩由父母幫忙帶。

C講到:當時買房的時候小區一樓附贈了一個小院,爸媽一聽特別興奮,從前不適應城市生活不願意來,現在在小院種了一些黃瓜韭菜這些好養活的蔬菜,回老家幾天都不放心。

兒子也跟著爺爺奶奶一起除草澆水,感覺對老人和孩子身心健康非常有益。但是就是屋裡陽關太少,20多層的高層我們只住在1層,周圍都是這麼高的樓,光從哪進啊,這樣下去人真的很容易變殭屍!但是為了這個小院兒,只好忍了!

購房指南建議:

樓層太低會導致光照不足、潮溼、空氣循環減緩等問題。不過低層也有低層的好處,不用擔心水壓等問題,夏天溫度比高層要低。出行比較方便,人多的時候可以不用著急等電梯,平時爬爬樓梯,也可以鍛鍊身體。

如果遇到火災、地震等意外事故時,容易逃生,家中有老人或小孩可以首選。

聽完各位親朋好友的切身體驗,你是否對選幾層心中已經有數了呢?選樓層就像挑衣服,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在樓層選擇這個問題上聽聽“過來人”的意見吧


到底買什麼樓層好呢?一般而言,較高樓層,遮擋少,採光通風好,適合中青年居住;較低樓層更方便出行,適合有老人和小孩的家庭,不過主要還是要根據自身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房子。

選樓層要綜合考慮的因素?

1、家庭成員:有老人和小孩的選低樓層,年輕人可選高層;

2、總層數:一般總樓層的1/3-2/3處為最佳選擇;

3、採光:充分考慮周圍建築物的高度,太低容易被遮擋;

4、視野:樓層越高,視野越好;

5、噪音:低樓層吸收噪音較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