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多菲爲何能寫出那麼多愛情詩

裴多菲為何能寫出那麼多愛情詩

裴多菲的妻子森德萊·尤利婭的畫像

作者按:這是作者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為企業廣播站寫的自編節目稿。從中可以看到基層職工對外國文學的接受和參與。當時,作者在主持這個廣播站的全部運行工作。因此,有機會做了一些事情,《裴多菲的人和詩——介紹幾首裴多菲的愛情詩》一文就是其中之一。原文沒有直接抄錄詩歌,只有標題,整理時,我們重新補齊了詩歌原譯文。同時,我們的自辦節目,也開啟了自媒體的先河。因為,當時一般除了轉播中央和省臺的廣播節目之外,不但有企業自辦的廣播節目這種形式,而且內容上還不拘一格,不但有摘編的中央新聞,甚至有國際新聞,這在當時的省級廣播電臺和市級廣播電臺都沒有這樣的先例,尤其是播發國際新聞。

儘管今天的自媒體上發佈什麼消息,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兒,但是在八十年代,那簡直是不可想象的。直到新世紀開始,地方臺才逐步有了本地新聞之外的全省新聞,全國新聞和國際新聞摘編這種形式。我們把自媒體時代提前了將近二十年。

女作家諶容同志的小說《人到中年》拍成電影后,深受觀眾的喜愛,許多評論家也認為,電影中女主人公陸文婷的形象,確實是中國優秀知識分子的代表。她那為事業獻身的精神,給觀眾留下了非常難忘的印象。今天,我們單就說說電影中反覆幾次出現陸文婷愛人傅家傑念給她的詩:

我願意是廢墟,

在這峻峭的巖上,

寂寞的毀滅,

並不使我懊喪,

只要我的愛人,

是青春的常春藤,

沿著我的額,

親密地攀緣上升

這段詩引用在電影中,恰當地襯托出我國知識分子在及其艱難困苦的環境下,仍然頑強生活,執著追求美好幸福的民族性格。可是,電影中傅家傑所念的這首詩的作者是誰呢?也許,許多同志會誤以為,這大概是傅家傑青年時代寫的詩吧?其實,這首詩的作者叫裴多菲。裴多菲是匈牙利偉大的民族詩人。他生活在十九世紀四十年代。他是一個屠夫的兒子,在流浪和備嘗艱辛的生活中,他始終對祖國,對愛情的忠誠沒有改變,寫下許許多多在民族歷史上很著名的詩篇,最後為參加反抗奧地利統治的民族解放鬥爭中,獻出了自己年僅二十七歲還差三個月的寶貴生命。

裴多菲為何能寫出那麼多愛情詩

裴多菲

對於匈牙利詩人,我們還是很陌生的,但是對於裴多菲,許多同志,可能都知道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 這樣一首詩,這首詩正是裴多菲優秀詩作中的《自由與愛情》,後面我們還要講到。

職工同志們,剛才我們說的電影《人到中年》中傅家傑念給陸文婷的那首愛情詩,是裴多菲寫於1845年的一首愛情詩,題目叫《我願意是激流…..》。這首詩的寫作,是這樣產生的。1845年1月,裴多菲心愛的一位姑娘喬包·愛德爾卡突然患病去世。無疑這個不幸的消息,給詩人帶來了巨大的痛苦和打擊。他寫了許多詩篇,表達了對戀人的愛慕和思念。當時,喬包姑娘只有十五歲。1845年夏天,也就是喬包姑娘去世半年前後,裴多菲又在鄉下認識了一個傲氣十足的地主家的女兒,麥德尼阿斯基·伯爾娜。這位麥德尼阿斯基•伯爾娜姑娘的美豔是十分驚人的。裴多菲立刻忘記喬了包·愛德爾卡的去世還在他的心中疼痛,就被伯爾娜的美貌深深吸引了過去。但是,地主的女兒愛的只是已經聞名全國的詩人,而不是瘦弱多病的裴多菲。這一點裴多菲也十分清楚。但是墜入愛情之河的裴多菲,還是為他寫了許多美麗的愛情詩篇。就在這年秋天,偏見和人生觀念的巨大反差,最終還是把裴多菲與驚人的美貌給分道揚鑣了。這時,裴多菲的詩集《愛情的珍珠》出版。這個詩集裡的作品,還不是裴多菲最好的詩集。有些作品中遺留著作者純屬對女方追求的自然描寫,情調也低沉消極。但是,裴多菲畢竟還是一個具有戰士性格的詩人。由於他對祖國命運的擔憂,所以,這本詩集中也留下了一些優秀作品。

裴多菲很善於自覺地把對愛情的忠誠和對祖國的忠誠,渾然一體地柔和在一起,使得一些愛情詩的境界深沉開闊。《我願意是激流……》這首詩,就具有這樣的藝術特色,所以給人留下很深的印象。下面請聽這首詩的朗誦錄音。朗誦者,柳振邦。

我願意是激流,

山裡的小河,

在崎嶇的路上,

岩石上經過……

只要我的愛人

是一條小魚,

在我的浪花中

快樂地游來游去。

我願意是荒林

在河流的兩岸,

對一陣陣的狂風,

勇敢地作戰……

只要我的愛人

是一隻鳥,

在我稠密的

樹之間做窠,鳴叫。

我願意是廢墟,

我在峻峭的山岩上,

這靜默的毀滅

並不使我懊喪……

只要我的愛人

是青青的常春藤,

沿著我荒涼的額,

親密地攀緣上升。

我願意是草屋,

在深深的山谷底,

草屋的頂上

飽受風雨的打擊……

只要我的愛人

是可愛的火焰,

在我的爐子裡,

愉快地緩緩閃現。

我願意是雲朵,

是灰色的破旗,

在廣漠的空中,

懶懶的飄來蕩去,

只要我的愛人

是珊瑚似的夕陽,

傍著我的臉,

顯出鮮豔的輝煌。

1847年8月1日——10日之間

職工同志們,青年朋友們,說起匈牙利詩人裴多菲,他與中國文學家還有一段文學佳話呢!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先生在他青年時代就富於反抗舊世界的詩論《摩羅詩力說》所推崇的幾位世界偉大詩人裡,其中就有匈牙利詩人裴多菲。而且,魯迅對裴多菲可以說是熱愛了一生的。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便是:“我向來是很愛裴多菲·山陀爾的人和詩的”。

1931年2月7日,我國無產階級左翼作家同盟會的五名青年作家,柔石、殷夫、胡也頻、李森偉等,慘遭國民黨反動派的強殺。統治者的專制暴行,以及對進步作家殘害,深深震驚了魯迅,他執筆寫下著名的散文《為了忘卻的紀念》。從這篇文章我們看到,魯迅早就打算翻譯裴多菲的詩作,只是忙於工作,無暇早日完成這一心願。恰好詩人殷夫在翻譯裴多菲的詩,於是魯迅就將自己心愛的德文版書借給了殷夫,希望他能早日譯出自己喜愛的裴多菲詩選,可惜,不久殷夫就被捕了。從殷夫被捕到被國民黨秘密槍殺,只有短短几個月的時間。在清理詩人遺物時,魯迅發現他那本德文版書上,除了一首翻譯詩外,就什麼也沒有。

這首翻譯詩是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

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

就這樣,自從魯迅的文章《為了忘卻的紀念》發表以後,這首詩就悄然在進步青年中間流傳。他們或者以此作為生活箴言,或者在爭取中國人民的自由和幸福的鬥爭中,不惜拋頭顱灑熱血,把自己的命運和祖國的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真正把文學藝術與生活的血肉緊緊相連相連。甚至,說得出這首詩的青年,還以為是魯迅先生翻譯的呢。

職工同志們,青年朋友們,裴多菲是生活在十九世紀四十年代的匈牙利詩人。魯迅則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人,他們之間有著將近一個世紀的年代呢!是一種什麼樣的因緣際會把他們的名字連在一起了呢?

我們說,這完全是由於他們之間有一種共同的的精神語言,即對被壓迫人民的同情,對祖國解放的渴望。當時的匈牙利還處於奧地利殖民統治之下,民族矛盾非常突出。裴多菲從一名流浪詩人,逐步成長成一名為祖國解放獨立而獻身的戰士,就是魯迅先生最好的精神楷模。

裴多菲雖然只活了二十七個春秋,可是他在文學創作上,卻留給祖國大量驚人的優秀的詩歌作品。這些詩歌作品,雖然也有不夠成熟的作品,但總的來說,還是代表了那個時代,那個民族的靈魂,這正是裴多菲的名字之所以不朽的原因。

特別是1848年3月5日革命起義的這一天,裴多菲站在首都布達佩斯國家博物館的高臺上,向一萬多名起義軍高聲朗讀了他的詩作《民族之歌》:

起來!匈牙利人,祖國正在召喚!

是時候了,現在幹,或者永遠不幹?

是做自由人呢,還是做奴隸?

廣場上的起義軍和群眾激情高昂地高喊:

我們宣誓,我們宣誓,

我永遠不做奴隸!

詩歌是戰鬥的動員令,衝鋒的吶喊,從此,裴多菲投入了反抗奧地利殖民統治的戰士行列。直到他在與奧地利和沙俄聯軍的戰鬥中犧牲。

成為戰士以後的詩人裴多菲,他的詩作也更加成熟。而且還具有濃郁的反封建、反殖民地統治的政治色彩。所以,他的許多詩都是反壓迫民族的強烈心聲。然而,裴多菲的許多詩作雖然政治色彩很濃,卻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把民族與個人,愛情與愛國密不可分的糾結在一起,使人感覺既蕩氣迴腸又低吟徘徊,其藝術的感染力也是極強的。特別是他的一些愛情詩,在這一方面,非常突出。因此,一方面,裴多菲的愛情具有很高的社會價值,一方面,他的愛情詩歌又是親切的自我寫照。好,現在就讓我們攜手裴多菲的另一首愛情詩,《小樹顫抖著……》。

這首詩是裴多菲獻給自己真正的愛人和革命伴侶森德萊·尤利婭的。由於這首詩作以清新明快的民間歌體寫成,所以,很快就被譜上曲,在全國各地傳唱,至今也是匈牙利人民喜愛的民歌之一。而這首詩到現在,已有60 餘種文字的翻譯本,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歡飲。在中國至少也有兩個譯本。

《小樹在顫抖著……》這首詩,抒發了詩人對情人的熱烈追求和大膽的愛慕之情。當時,裴多菲認識森德萊·尤利婭後不久,就有一種謠言說,森德萊·尤利婭已經嫁給了一個伯爵的公子。聽到這一消息,裴多菲也無法猜測虛實,但是,詩人還是表現出了極大的剋制和廣闊的胸懷。他說:“即使你不愛我,願上帝祝福你,如果還愛我,願他千倍地把你祝福“。這裡裴多菲巧妙地表現出對剝削階級的憎恨和諷刺。原來,謠傳與尤利婭訂婚的,是一位大地主兼資本家的兒子。所以詩中假設如果姑娘不愛我,那就讓子虛烏有的上帝祝福他吧,但如果還愛我,那就讓我一千倍地祝福你吧!另外,詩中還表現了詩人追求愛情自由的氣概。

詩人說:“你爸爸媽媽的愛也不能和我的相比”。原來,美麗的森德萊·尤利婭出身於一個具有資本家兼封建特權階層的伯爵家庭。當尤利婭許諾裴多菲的求婚以後,她的看重金錢和社會身份的昏庸父親卻大為惱火,他堅決不同意自己的掌上明珠女兒嫁給一個流浪詩人。但是,不論社會上有什麼樣的風言風語,也不論家庭的父命如何難違,具有進步思想的尤利婭還是與裴多菲走到一起了。她背叛了自己的家庭和階級,走上了為民族自由而鬥爭的革命道路,代表了進步的青年一代人對祖國前途的擔當。

下面請聽興萬生先生翻譯的《小樹顫抖著……》這首詩的詩歌朗誦,,朗誦,柳振邦。

秋小樹顫抖著,

小鳥落在樹上。

當我想起了你,

我的心就抖顫;

我想起了你,

嬌小的姑娘,

你是世界上

最大的鑽石!

多瑙河漲水了,

也許就要奔騰。

我的心膨脹了

那沸騰的熱情。

玫瑰花,你愛我嗎?

我是那樣愛你,

你父母的愛,

無法跟我的相比。

我知道你愛我,

當我們在一起。

那時是炎熱的夏天,

現在是凜冽的冬季。

假如你不愛我了,

願上帝祝福;

假如你仍然愛我,

願上帝千遍地祝福!

1847年9月

現在,我們又回到裴多菲《愛情與自由》這首詩的寫作背景之中。1846年9月,裴多菲結識了女友尤利婭後,自然寫了不少獻給她的詩作。到1847年,裴多菲的心情非常好,他的詩也漸漸跳出了狹窄的個人小圈子,走向了社會大眾。同時也受到讀者的喜愛。裴多菲將自己的詩稿加以整理,準備出書,於是他寫了一篇論詩性質的序言,就在他寫好序言之後,那首《愛情與自由》也寫成了。可以說《愛情與自由》這首詩,集中表達了詩人裴多菲對待生活和革命最偉大的抉擇:民族的希望高於一切。

寫完這首詩不到兩年,他就戰死在敵人的長矛之下。可以說,這就是裴多菲用生命對詩歌和愛情的回答。

裴多菲死後,在三十年的時間裡,沒有一種公開的言論和民間的傳說中,在說到裴多菲時,認為他確實已經死了。就是親眼見到裴多菲在戰場上被刺死的一位軍醫,也沒有輕易說出真相。

直到1890年以後,才逐漸有了裴多菲確實已經死亡的說法。這時按推算,裴多菲已經是將近七十歲的老人了。

下面請聽根據孫用先生翻譯的《愛情與自由》。朗誦,柳振邦。

自由,愛情!

我要的就是這兩樣。

為了愛情,

我犧牲我的生命;

為了自由,

我又將愛情犧牲。

1847年1月1日

職工同志們,青年朋友們,剛才您聽到的是裴多菲的詩《愛情與自由》。下面我們再介紹一首裴多菲的詩《又是秋天了……》。與裴多菲其它的詩篇一樣,這首詩以優美的筆調,描繪了祖國旖旎動人的自然風光。

大家都知道,秋天是許多人喜歡的季節,但同時,又是寄託悲涼情感的最好季節。因為秋天百花凋謝,落葉飄零,似乎大自然轉入蕭條寂寞的慘淡蒼茫之境。然而裴多菲筆下的大自然,即使是秋天來臨,也同樣一派生機盎然的希望。因為詩人堅定地相信,秋天只是大自然需要休息一會兒,只是進入了一個甜蜜的夢境罷了,等到春天升起朝陽,她就會換上新裝。這是一個多麼富有童話般的溫暖想象啊。下面請聽柳振邦師傅為大家朗誦孫用先生翻譯的裴多菲詩篇《又是秋天到了……》。

又是秋天到了,他又像

往常一樣,是我喜歡。

上帝才知道,我為什麼愛?

可是我愛秋天。

我在小上山坐著,

我向四下裡眺望,

我又靜靜地聽著

落葉沙沙的聲響。

太陽微笑的向大地注視,

發出溫和的光輝,

正如親愛的母親

望著她的孩子安睡。

真的,大地並沒有死去,

他只是在秋天睡眠;

是瞌睡,不是疾病,

顯露於它的兩眼之間。

他靜靜地將衣物褪下,

又收起了美麗的衣裳;

它要換上它的新裝,

到春天升起朝陽。

睡吧,一直到黎明,

在最甜蜜的夢境;

幸福充滿了你的心。

我輕輕地用指尖

將我的琵琶彈奏,

他使你感到安慰;

那歌聲的美妙,溫柔。

我的愛,你且坐下,

靜靜地在我身邊,

聽著這歌兒飄去,

像微風掠過湖面。

你吻著我,默默地,

將嘴唇貼上嘴唇,

我們不警醒自然,

當他酣睡的時候。

1848年11月17日——30日之間

職工同志們,青年朋友們,你剛才聽的是文學漫話《裴多菲的人和詩——介紹匈牙利偉大詩人裴多菲的愛情詩》。這次自編的文學節目播送完了。你聽了有什麼意見請告訴我們。

最後是一首抒情歌《瑪莎之歌》。歌曲選自蘇聯早期電影《渴》中的插曲。(1983年6月21日——23日寫稿。注:這是我最早的文學評論文章2016·6·7電子版錄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