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老人們紛紛離去,那些傳統的藝術誰來繼承?

這個九月,對於曲藝界來說真的是如晴天霹靂的月份,單田芳、師勝傑、常寶華等一眾曾經伴隨大家成長的藝術泰斗們紛紛離我們而去。我總覺得,這些傳承著傳統藝術的先生們都是中華文化僅存的瑰寶,老先生們會的那些精華慢慢的可能後輩們會的越來越少。

也許六七十年代出生的父輩們還有些打小學的娃娃腿,可是再往後八九十年代出生的我們這一輩,很少有家裡還願意從小送孩子去受那些苦,畢竟如今的年代,再也不是曾經那個指著這些吃飯的年代了。

當老人們紛紛離去,那些傳統的藝術誰來繼承?

當老人們紛紛離去,那些傳統的藝術誰來繼承?

前一陣子看了一個陶陽今年春節期間去搭戲班子的紀錄片——《2018麒麟劇社溫州戲班行》,印象很深刻裡面有一對唱戲的父子。看得出父親是也是從小苦練出來的,如今也算得上是戲班裡的頂樑柱了。

而十五、六歲的孩子一遍遍的在臺上臺下練著後空翻,正常來說,這個年齡練這些基本功已經算得上是高齡了,尤其是武戲,基本都是打小練起來的,但父親說自己一輩子就指著這個吃飯了,別的也沒有能教孩子的,就只能讓孩子練這個。

當老人們紛紛離去,那些傳統的藝術誰來繼承?

陶陽跟同行的八老闆,在最後臨別的時候對孩子也稍稍指點了一下,確實能感覺的出應該是說在了點子上,孩子可能有的地方“通”了。其實曾經梨園行盛行的時候,首先氛圍在那呢,有什麼不懂不明白的可能這個老師說說,那個先生教教就能學著不少的本事,但是現在的傳統藝術,慢慢的有不少的已經在沒落甚至不為人所知了。

後來陶陽和八老闆說了一段話,我的印象特別深:沒想到溫州會變成這種情況,以前的溫州是很熱鬧的,演員的水平是很高的,生旦淨末醜很全,會的戲很多,你問不住我,能力都是很強的,本事很大的,現在這些老演員也是不在的不在了,當年最小的可能也有六七十歲了,那些人的能力擱到現在已經很大了,班兒裡現在都指著這些老先生呢,這個行業整體來說還是在衰退。

當老人們紛紛離去,那些傳統的藝術誰來繼承?

天道酬勤,無論學什麼肯定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但難就難在,這個年代可能會有家長讓孩子把這些個傳統藝術當興趣愛好,可再也不會有願意讓孩子吃那種一句詞背不下來就一個嘴巴的苦了。

為什麼這篇文章會寫陶陽呢?可能就是因為,他應該算是最後一批還能吃得起這個苦,還學得到能耐的孩子了吧。有時間的話,真的建議您看一下陶陽的《徐策跑城》,光跑城這一段就可見這背後究竟下了多少的功夫。

當老人們紛紛離去,那些傳統的藝術誰來繼承?

當老一輩真正有能耐的先生們慢慢退出歷史的舞臺,那那些還沒有得到傳承的藝術瑰寶又該何去何從呢?戲曲如此,更何況評書、相聲類這些對於文化底蘊要求嚴苛的藝術,這些又有誰來傳承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