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的醫學家,爲何大多是道士出身?

通過種種修煉方式而達到生命永駐的境界,在此過程中,中國古代道士展開了對生命的大敵即死亡的持久的反抗,在他們對生命奧秘的探索中,積累了許多有價值的經驗和教訓,在有意無意之中踏入了醫學的疆域。

修煉與醫術: 道教修煉與我國古代醫術


道教修煉,貴在真修實證,行一步有一步之效驗,而且時刻不離人體本身。離開人身,所談皆假。歷代祖師留下的丹經著述,都是通過自己身心驗證得出的結論,是“理法合一”的。

古代中國的醫學家,為何大多是道士出身?


道士們生活中的種種修煉方式目的在於養生益壽,那麼這些修煉手段便自然與醫學有不解之緣,因此對中國古代醫學甚至世界醫學的發展也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古代社會巫醫不分,巫師又兼醫師的角色,他們除以種種巫術為人消災除病外,同時也以藥物為人治病,比如《山海經》中即有巫彭、巫咸等巫師“皆操不死之藥”的說法。

到了秦漢時期,在眾多神仙方土中更不乏掌握一定醫藥知識之人,我國現存最早的藥物學著作《神農本草經》,據說很可能即為秦漢以來的神仙方土整理彙編而成。

是高道也是醫家:葛洪、陶弘景、孫思邈

道士們通過自己的修煉實踐或直接的行醫實踐,在病理學、藥理學方面做出了諸多貢獻,其中醫術高明者也不在少數


葛洪既為一代高道,又是著名的道教醫藥學家,由其撰寫的《金匱藥方》、《肘後備急方》等醫藥著作,在疾病防治、藥物性能鑑別、養生保健等方面,可稱得上是中醫史上的經典之作,而對於某些疾病和傳染病如天花、結核病、恙蟲病、急性黃疸肝炎的記錄和認識,以及對免疫方法的認識和以免疫法治病等,則在中外醫學史上均有首創之功。此外,在《抱朴子內篇》中,葛洪對於藥用菌科生物和植物的藥性功能及用法的記敘,亦貢獻甚巨。

古代中國的醫學家,為何大多是道士出身?


南朝高道陶弘景對中醫的貢獻則突出地體現在藥物學方面。他一生撰寫了大量醫學著作,其中的《本草集註》在系統整理、全面總結前人藥學經驗,以及創立新的藥物分類法等方面,功蓋後世。唐代的《開寶本草》、宋代的《證類本草》、明代的《本草綱目》,在藥物分類法方面均受其影響。

至於被奉為“藥王”的唐代高道孫思邈,更是一位醫術精湛、醫德高尚的“神醫”,他修道煉丹,又兼行醫看病,在中醫方劑學、本草學、各科疾病防治以及整理《傷寒論》等方面均成就斐然,至於《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二書,堪稱中醫史上的宏構鉅著。孫思邈的醫學成就,是道門的一大驕傲。除上三人外,道土中精於醫術者還大有人在,難以一一介紹。

從道教的性質以及道土修煉的目的兩方面來看,道土們的修煉方式除了其終極目的之外,亦有與醫學科學相通的一面,這是有其內在的必然性的。道家與中醫有極為深厚的淵源,在學習中醫與傳統文化關係時,重視道家在其中的地位,正確認識中醫。

醫者與修道:醫術與修道合一


古時偉大的醫家,修真養性,道德高尚;奇特的習醫經歷,並有超常的醫技,自不在話下。古代醫者把修煉視為必須,並用之於診病、治病或預測吉凶,後世醫家鮮有集中醫和修道於一身的人。古醫家淡泊寡慾,靜能入定,定能生慧,才出高功夫。

而後世醫家多落入名利之中,如張仲景所言:“當今居世之士,……競逐榮勢,企踵權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務。”物質生活充裕,慾壑難填,天下擾擾攘攘何能靜心修煉?中醫也如西醫一樣,動輒就化驗透視、使用聽診器、血壓計,藉助X光、顯微鏡、超音波等等先進儀器......“望而知之”漸成一句空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