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觀物|周默先生中國古典家具用材專題講座回顧


以“我”觀物|周默先生中國古典傢俱用材專題講座回顧


引言

10月27日,嘉德文庫邀請明清傢俱研究專家周默先生,舉辦《以“我”觀物一一中國古典傢俱所用木材之利用歷史與習慣》專題講座。

攜新書《中國古代傢俱用材圖鑑》而來的周默先生,在這場講座裡談到了中國古代經典傢俱用材的共性與個性,人們對於木材各種錯誤的理解,中外對於傢俱材料文化研究角度的不同,各自在使用上又有怎樣的講究等等。

本文選取此次講座中的一些內容,整理成文。至於更多觀點,《中國古代傢俱用材圖鑑》一書中有更為系統和豐富的闡述。

以“我”觀物|周默先生中國古典傢俱用材專題講座回顧

《以“我”觀物》講座現場

讓它們自己說話


2016年的時候,我們和嘉德的寇總一起吃飯,他問我,“你能不能寫本傢俱材料方面的書?可以從1994年我們嘉德拍賣的傢俱開始搜,看看這些傢俱都用了什麼樣的材料。

在此之前,我就翻過嘉德很多的資料,也翻過很多其他國內外拍賣公司的圖錄,還看了很多中文、英文、德文的和傢俱有關的書。我發現,幾乎每種木材,都有很多寫法,比如紫檀就有十幾種寫法。不同拍賣行對於每一種材料,也有不同的寫法,範圍再擴大到國外就更多了,國內外的拍賣行以及各種書籍,對於某一件傢俱,某一種材料的英文,包括拉丁文都有不同的寫法。

所以當時我一聽就覺得很感興趣,這是我的長項啊。我問他,“你的要求是什麼?”他說:“

讓它們自己說話,讓這些傢俱、這些材料自我表現,而不是人為地去評價它的高低和好壞。

以“我”觀物|周默先生中國古典傢俱用材專題講座回顧


周默老師現場籤售《中國古代傢俱用材圖鑑》


傢俱、建築、材料


於是我就開始寫了,我想把我眼睛所看到的,從書本里面學到的,包括這些建築、這些樹木,我想把它們串起來,重新全面地解釋我們古代的建築,解讀我們古代的傢俱,它的淵源是什麼?它的來歷是什麼?我想把這些都寫到書裡。

對於中國古代傢俱的研究,特別是對於中國古代傢俱所用材質的研究,應該是非常年輕的一門學問。我沒有記錯的話,應該是最近三十年才開始的。

以“我”觀物|周默先生中國古典傢俱用材專題講座回顧


當年我寫《黃花黎》這本書的時候編輯了五年,就是為一些基本的概念來回磨了五年。《黃花黎》開篇用的是中國古代傢俱,當時編輯改成了中國古典傢俱,我說不對,我研究的範圍是中國古代傢俱的木材,而不是古典傢俱。但是這次的題目就真的是古典傢俱了,涉及到的是古代經典傢俱所使用的木材。

說到古代經典傢俱所使用的木材,很多人會想到硬木和軟木。但什麼是硬木,什麼是軟木,很多教科書裡對於這個概念的理解都是錯誤的。那它們實際的概念是什麼呢?我在書裡都有提到。

不創新,不可以創新


明代有本叫《長物志》的書很有意思,什麼樣的傢俱應該用什麼樣的木頭,什麼東西應該和什麼東西相配,什麼木頭適合於做什麼?什麼是雅?什麼是俗?它裡面說得很清楚。

我們現在也有人說這本書裡說的太保守、太刻板了,我們可以去創新,可以去改良。但實際上,中國古代優秀的東西是不可以改良的,不可以創新的。我們的問題是,改良和創新的東西太多了。

創新直接導致清式傢俱的誕生。雍正應該是中國傢俱史上面,最後的一個最可愛的人。當時他還一直堅持明式,堅持以前古人的一些優秀的東西,但到了乾隆傢俱就往繁複走。

所以我經常說中國傢俱發展有兩個變化的軌跡非常明顯,從唐末五代到北宋,這是一個明顯的轉折,是從繁到簡的一個過程;第二個轉折點,就是雍正到乾隆。

以“我”觀物|周默先生中國古典傢俱用材專題講座回顧


海南黃花黎


不創新有什麼好處呢?就看我們現在對於木材的研究,仍然落後於日本這點就知道了。因為他們把很多東西,都完整地承襲下來了。乃至現在我們要研究中國古代的東西,很多時候都要去日本。比如如果要研究唐代建築,中國只能找到一間或者半間,還都是明清時期修過的。但在日本,就可以看到一個山谷的建築都是中國唐代的,因為它的尺寸,所有的木材都是和當時的中國學的。

印象深刻的是日本永平寺,這個寺原本是北宋時期浙江那邊的。當時來到中國的日本僧人做了很多記錄。永平寺所在的山是什麼樣的,水溝在哪,山脊在哪,廟宇屋前屋後的植物是什麼樣的,全都記錄下來,然後在日本的福井縣找到了一座相似的山,把永平寺完全複製過去。

建寺的木頭當然也是完全一樣的,就是櫸木。櫸木這種木頭會爛,而且當時日本的櫸木越來越少了,那他們以後要修佛像,修建築的時候該怎麼辦呢?於是信眾們就每家每戶出錢,

一起把寺廟周圍方圓幾里的山地都買下來了,仿照出櫸木生長的生態環境,全部都用來種櫸木。這樣,多少年用不完。

這才讓幾百年後的人們能夠看到幾乎和宋代時候一模一樣的寺廟,甚至能在寺廟裡看到還倖存的宋代的櫸木。這無論對於建築,還是木材的研究,都非常有意義。

以“我”觀物|周默先生中國古典傢俱用材專題講座回顧


共性和個性


上面說到了日本的建築,我們再來說說英國的傢俱。

英國人怎麼研究他們的傢俱和材料?從一個方面可以體現。他們用木材來命名英國古代傢俱的發展,比如胡桃木時代、橡木時代等等。

於是我就想,中國是不是也有這樣的時代呢?我們通過整理文獻,發現的確有這樣的傾向。每一個朝代,或者說每幾百年,對於某一種木材的顏色、紋理的喜好,是非常明顯的。比如唐代的時候喜歡紫檀和烏木,元以後對於黃花梨和櫸木的追求。

無論是哪個年代的偏好,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中國古代經典的傢俱,所用木材的共性是什麼?特性是什麼呢?

一、顏色。中國古代經典的傢俱,它們挑選的木材,顏色一定是純淨的。

海南黃花梨和越南黃花梨最本質的區別,是海南黃花梨特別純淨,特別乾淨。越南黃花梨雜色較多。所以現在非洲的刺蝟紫檀和南美的木頭,不適合用於製作中國古代經典款式的傢俱——因為顏色不夠乾淨。

以“我”觀物|周默先生中國古典傢俱用材專題講座回顧


紫檀


二、紋理。紋理肯定得漂亮,而且在漂亮的基礎上,一定要清晰,不可以交叉,不可以混亂。突然沒有了,突然又有了,這樣的紋理在古代挑選傢俱木材的時候,是會被篩出去的。

三、比重一定要合適。有人說,越重、顏色越深的木頭就越好,實際上不是這樣的。很多木頭比紫檀要重,但為什麼不拿它做傢俱呢?杉木拿在手裡都是飄的,但是它可以蓋很高的建築,像一些寺廟,都是用杉木來做的。但是也不是越輕越好,也有木頭比杉木還要輕,為什麼不是用那些木頭來建呢?因為無論是傢俱還是建築,合適的比重都非常重要。

最後,不能有異味,不能有怪味。所以我們選的木頭幾乎都是沒有味道,或者說是有香味的。

這些是它們的共性。

它們的個性是什麼呢?和個人喜好有關。有的人喜歡榆木,有的人喜歡櫸木,有的人喜歡紫檀。還和地域性有關係,山西很多人都喜歡黃花梨、榆木,喜歡核桃木。像我們湖南老家,它喜歡梓木、樟木,喜歡杉木。東山則喜歡杉木和櫸木。

每個地方、每個人的偏好都不一樣,這些都是它們的個性。

以“我”觀物|周默先生中國古典傢俱用材專題講座回顧


黑柿木


觀物的“我”和材料的“自我”


回過頭來看,我們對於中國古代傢俱所使用的材料,是存在誤解的。經常不是從木頭的硬度,或者說美感和歷史來理解,而往往是從它的價值方面開始。只盯著近500年一直獨領風騷的紫檀,和近20多年來價格排在第一的黃花梨。

我們寫了很多黃花梨圈椅的文章,談它的淵源是什麼,它的名稱是什麼,木材又是什麼,考證了很多。但其實都是從商業、市場,從個人偏見的角度來考慮問題。觀物的“我”,不應該是自我的“我”,這個“我”是不帶偏見的,而是完全由材料的“自我”來表現,來說話的。

紫檀、黃花梨、榆木、竹木、杉木還有等等其他各種材料,我們在看這些材料,和他們製作成的傢俱的時候,首先看的不應該是它的“出身”,是不是紫檀,是不是黃花梨,而是要看它的藝術水準。

自然的東西它應該是不分高下,沒有美醜,沒有長短的,只分怎樣合適地利用他們。最美的東西,它應該不分古今,不分材質。我們應該以一個很平常、平和、愉悅、平等的態度,來直視我們眼前這些最美好的事物。

以“我”觀物|周默先生中國古典傢俱用材專題講座回顧


(文中所用木材標本圖片均由周默先生提供)

本文版權為 廣州窄門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所有

感謝周默老師

感謝窄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