賭博成癮乃至輸光學費!NZ中國留學生企圖結束生命……

看似光鮮與刺激的留學生活,其實也沒有想象的那麼美好。心理健康正在成為留學生群體的一大棘手症狀。

據瞭解,在海外,超過50萬留學生假裝在生活......


賭博成癮乃至輸光學費!NZ中國留學生企圖結束生命……


22歲的中國留學生Ben Li來到新西蘭,信心滿滿的他希望能在大學裡獲得商科學位。

相反,他卻走上了賭博成癮的路,險些自殺

賭博成癮乃至輸光學費!NZ中國留學生企圖結束生命……

新西蘭亞洲社區的精神健康問題持續增長,根據去年7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期間自殺統計數據,亞洲人自殺死亡人數從每10萬人中有5.93人,升至8.69人

在同一時期,撥打亞洲幫助熱線的人數也從2786上升到2835,其中188人是國際學生。

在異國他鄉,沒有熟悉的街道,沒有交心的朋友,Li開始接觸賭博,他認為這“比呆在家裡玩電腦遊戲要好得多”。


賭博成癮乃至輸光學費!NZ中國留學生企圖結束生命……

兩個月時間內,他幾乎每天都去賭場,賭注不斷增加

“我運氣不好,把所有的錢都輸光了,還包括父母轉給我的學費。” “我試著不再去賭博,但難忍賭癮。我感到非常絕望,還希望我能發生車禍,死了一了百了。”

新西蘭亞洲家庭服務中心的Kelly Feng表示,與求助人打交道後發現,大多數人認為尋求幫助會很沒面子,最大障礙是對精神健康的恥辱感。


賭博成癮乃至輸光學費!NZ中國留學生企圖結束生命……

在一個新的環境,的確需要時間來適應,短期內不適應是十分正常的。加上中國人大多數天性不善於溝通表達,不習慣求助他人、看心理醫生,這就導致出了問題他們也只能默默忍受,最後憋出內傷,只能選擇走向極端。


賭博成癮乃至輸光學費!NZ中國留學生企圖結束生命……

學業壓力、社交障礙、經濟壓力、缺乏自理能力或許都是壓死他們的最後一根稻草。

學業壓力

對於習慣了中國教育模式的學生來說,平時晃晃悠悠,考前臨門一腳是絕大多數人的學習狀態。可是初到異鄉要馬上適應國外完全不同的教育模式,必然存在巨大的不適應。

一位在美就讀經濟學博士的學生這樣描述了他的學習處境:

來美國之前,我認為我只選了三門課,以國內的經驗來說應該是很輕鬆,週五到週日三天沒課,每週可以休息三天,生活應該很愜意。可是一旦瞭解了上面所說美國大學教學制度後,就會發現每週都要寫作業。老師上課基本上對你寫作業是沒有什麼幫助的。因為課堂時間有限,老師就講他喜歡講的部分,可你為了作業,要把所有書都看了,再把所有題都做了。基本上,老師每次課都講一章。一章的內容大概三四十頁書,這三四十頁的書是大書,比國內16開紙還大,英文小字密密麻麻,這樣有的時候十幾頁的書都要看五六個小時。而每週,我要讀三本這樣的書,然後做三門作業!粗略地算了一下,每週每門課上課看書時間要30個小時,寫作業的時間要10小時,那麼三門課一週學習就要用120小時。而一週7天每天24小時一共就168小時。

賭博成癮乃至輸光學費!NZ中國留學生企圖結束生命……

國外高校通常要求極強的自學能力以及思辨能力,對於來自中國的學霸來說,從小就處於金字塔頂尖,到了強手如林的國外,每天一睜開眼就面臨著洋人學生的競爭,逐漸失落感佔據上風,代替了之前的優越感。

不贏過別人就去死?

90年代斯坦福大學著名心理學家C. Dweck的研究表明:從小被誇獎聰明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表現出強烈的與他人競爭的意識。

當“聰明”的孩子再不能比過別人的時候,孩子的心裡會立刻將結果歸因於自己本身的原因。

此外,很多學霸從小埋頭苦讀,在處理人際關係方面非常薄弱。在外就學,無法處理好導師關係,無疑加深了他們的挫敗感。

在此前美國西南部一所大學針對19名中國研究生的調查中,他們都表示他們的壓力來自很難取得導師的信任。甚至有人擔心,語言上的障礙可能會讓導師懷疑他們的智力水平。

曾經非常著名的一個案件就是1991年中國留學生盧剛在獲得太空物理學博士學位之後,竟開槍射殺了三位教授和副校長安·柯萊瑞,以及和他同時獲得博士學位的同胞林華。這段往事還被改編成了電影《暗物質》。

孤獨與社交障礙

留學生們到了外國,每天面對著陌生的環境和人群,難免會產生孤獨感,即使他們學習優秀,也不能避免。而這種孤獨如果無不及時排解,隨時可能會爆發。

賭博成癮乃至輸光學費!NZ中國留學生企圖結束生命……

從這張圖中,我們看到社交障礙成了留學生們最需要解決的問題。語言、興趣愛好、娛樂方式等各種障礙導致留學生們在群體中產生疏離感,想融入洋人的社交圈更是難上加難,長期以往便會逐漸導致心理問題。

賭博成癮乃至輸光學費!NZ中國留學生企圖結束生命……

十幾年以前,一個華裔留學生向煥雲在產生嚴重的心理問題以後,在課堂上他槍殺了兩名同學,並打傷了導師和另外的幾名同學,槍殺開始的時候,他在嘴裡喊著“你們永遠也不理解我!”向煥雲這個名字在今天的澳州圈子裡還是讓人談其色變。

向煥雲專業成績優秀,進入大學的他已經36歲了,同班的同學卻都是二十幾歲,年齡上的差異也導致了他和同學們沒有共同語言,再加上蹩腳的口語,他和同學們溝通困難,繼而更加逃避發言,逃避上課,獨自一人在校園裡徘徊。

前一段時間引起網友廣泛討論的那位拉黑父母6年,12年春節不回家的留學生,雖然說之前在國內他和父母的關係已經出了嚴重問題。但當他來到美國讀書後,異鄉生活的孤獨,情感無法排遣的無奈,那些從不曾梳理順暢的家庭關係經過長年發酵後,他的抑鬱症終於爆發。

缺乏自理能力

在中國,我們從小就經常聽到父母說:“只要你成績好,家裡什麼事都不用你操心!”

國內學生的主業是學習,其餘的活動在師長們眼裡是不需要的。到了國外,中國留學生不得不在面臨來自交際、學業、生活成本、飲食習慣及交通等諸多層面的問題。

中國的留學生“陪讀”現象嚴重,一人留學,家長不放心還要跟著伺候。而對於那些獨自居住的留學生來說,由於生活衛生習慣不好,很多房東都不願意將居室出租給中國留學生。

家長的過度保護和掌控,令學生不具備基本的自主性,更不用說自己解決困難的能力。不會生活,使得留學在外的日子更苦悶。

經濟壓力

留學生費用不菲,留學生們通常除了要承擔實際的學費生活費壓力外,往往還揹負著無形的心理壓力。

在中國留學生中,很多來自工薪階層的孩子都是父母傾盡畢生積蓄,或者賣掉房子才送出國的。很多學生出身貧寒,靠獎學金可以應付生活的是少數人,絕大多數人揹負著學業和經濟的雙重壓力。

曾經芝加哥一名中國留學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就表達了一種留學生的普遍焦慮:她的成績是否配得上工薪階層的父母為自己付出的大筆學費,而這種焦慮甚至遠超出高考的焦慮。


賭博成癮乃至輸光學費!NZ中國留學生企圖結束生命……

從這份TIME ZONE發佈的2016年《中國留學生安全報告》中數據統計中我們看到:

如長時間感到精神壓力大、出現絕望、麻木、記憶力下降等狀況,你可能已陷入心理危機或有抑鬱症。應對心理危機方面,有近20%的受訪對象選擇“默默承受”,約9%的受訪對象表示,遇到心理危機,想求助相關機構,但目前不知道有哪些。

由此可見,有相當一部分留學生在發現自己有心理危機後選擇默默承受,或者完全不知道該怎麼處理。

耶魯大學此前的調查中發現,儘管中國留學生中出現心理問題的比例驚人,但是隻有27%的人知道學校中有心理健康諮詢的服務,而真正諮詢過的同學,只有4%。

中國人習慣有事自己消化,打落牙齒往心裡咽,能想到找心理醫生的少之又少。很多人是不知道渠道,但更多人是沒有意識到自己有問題,更有旁觀者把這些常年積聚的情緒歸結為心理素質、受挫能力太差。這樣就導致了留學生即使向自己的朋友傾吐自己的心事,由於傾聽者的負面反饋也會讓他們陷入新一輪的消極和無法排解的狀態。

對於中國留學生在海外的這種情況,你有什麼自己的看法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