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戶照搬光伏農業模式,光伏板下種水稻,爲何沒增收反減產?

照葫蘆畫瓢之事,多不被看好,但是卻一直有人在做,如果照搬到農業種植上面,會怎麼樣呢?

這幾年,光伏發電與農業的結合越來密切,在農業應用端也越來越豐富,如光伏農業種植、光伏大棚、漁光互補、林光互補等,這些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單位面積的產值,實現一地多收,一舉多得地目的。

農戶照搬光伏農業模式,光伏板下種水稻,為何沒增收反減產?

圖:農光互補

但是光伏農業對於農作物的種植,多餘光伏的排布都有著嚴格的要求。如果盲目照葫蘆畫瓢,不考慮植物本身的特性,那麼結果可能事與願違,非但不能實現增收,還會出現農作物減產的後果。

去年村裡把扶貧電站下面的土地使用權(電站土地為荒地,經整頓可實現耕作)以低的價格承包給村裡貧困戶,而這位農戶借鑑了光伏農業種植模式,在電站下面種植了幾畝水稻,希望以此打造一個農光互補的生態系統。結果是水稻非但沒有增收,反而減產。

農戶照搬光伏農業模式,光伏板下種水稻,為何沒增收反減產?

想法是好的,現實卻是殘酷的!

我們知道一套農光互補項目則由兩大部分組成,第一、光伏發電系統;第二農作物種植。光伏組件基本是面南而建,為了更好的吸收光照,而光伏組件下面的農作物則必須是喜陰植物,因為光伏組件遮掉了大部分陽光。

農戶種植的水稻,從植物的特性來看它是陽生植物,它的生長過程如發芽、開花和結果都離不開陽光,光照既是水稻進行光合作用的動力,又是水稻生長的能量來源。如陰雨天多,光照不足,則會出現水稻秧苗細瘦,不利於分櫱的發生,穀粒容積減少,引起千粒重下降。最終導致減產。如果晴天多,光照強,葉鞘短,植株健壯,分櫱發生多而快,對幼穗分化發育越有利,水稻的收成肯定不錯。據專家分析,稻穀米粒中幹物質的95%以上來自光合作用產物,在一定的範圍內,光合強度是隨光強的增加而增加的。

農戶照搬光伏農業模式,光伏板下種水稻,為何沒增收反減產?

如果水稻種在光伏組件下面,水稻生長過程中得不到充足的光照,光合作用自然降低,最終導致收成降低,出現減產的現象。對於農戶來說不搞清楚農作物生長習性,就盲目照葫蘆畫瓢,結果是得不償失。

那麼在光伏電站下適合種植哪些植物呢?

具體還要看光照情況,如果光伏板下能有半日的光照,適宜種植喜光耐陰蔬菜,洋蔥、油麥菜、小油菜、韭菜、絲瓜、香菜、蘿蔔等,如果全天幾乎沒有光照,則可以種植萵苣、韭菜、蘆筍、蒲公英、木耳菜等 。

農戶照搬光伏農業模式,光伏板下種水稻,為何沒增收反減產?

總結:雖然農光互補能提高單位面積產出、給農戶增收,理論上確實是這樣,但是還是要因地制宜,並不能照葫蘆畫瓢,要考慮種植農作物的特性,考慮到電站周邊的環境以及其他自然因素,只有充分了解其中因果關係,光伏農業才能真正實現為農戶增收,達到光伏農業扶貧的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