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國祥:語文教育中的審辯性思維訓練

批判性思維是一種精神品質

批判性思維也好、審辯式思維也好,最難的是什麼?不是一種課堂上的科學研究範式,而是無時無刻的存在方式。我們反映出來的是什麼?那才能檢驗是否具備批判性、審辯式的思維方式。

坦白地說,我看過(北大校慶校長演講)視頻之後,想的是他為什麼會錯?可能是這樣:他一直認為是鴻鵠(錯讀為hao)之志,確實讀錯了。還一種可能:他沒有認真看講稿,這種可能性多大?讀錯對他意味著什麼?他是漢字學教授,還是語文學教授,或是化學教授,亦或是生物學教授?我們怎麼評價這個校長?我想作為一個校長,他有沒有守護住一個學校的法規、傳統、精神,包括保護學校,捍衛一種自由的精神財富?如果他實現了一名校長的職責,讀錯字當然是一個錯誤,但有那麼重要嗎?

我覺得批判性思維要更原始、更本質,批判性思維不是啟蒙,而是一種精神品質。

批判性思維就是聆聽多元之聲

對語文教育而言,我幾乎很難看到一個擁有批判性思維的語文老師。語文教育是什麼?在我們的意識中,語文就是把好的東西帶給下一代,我們做的就是把真善美賦予孩子,而且我們一旦發現這個真善美不合適了,馬上撤掉。

那麼,怎麼面對這些問題?如果不審辯意味著什麼?把教育理解為真善美灌輸嗎?那麼是不是語文教育要從審美鑑賞到審辯思維,或者審美鑑賞加上審辯思維?有些文章是審美鑑賞,有些文章是審辯思維,再或者是審美鑑賞和審辯思融合在一起。這就要從一個最基本的問題談起,閱讀一篇文章時我們究竟在讀什麼?故事文本層面就是字面意思,語篇語用層面是作者的意思,授受影響層面則是歷史理解,而當下存在層面則是“我”的理解。

干国祥:语文教育中的审辩性思维训练

舉一個例子,《落花生》這個故事,字面意思我們都知道了,那作者的意思,歷史上的解釋是怎麼樣的?我們也能夠破譯出來,那麼關於當下存在的層面,我的理解是怎樣的呢?這時就會發現,每個層面的意思是不一樣的,我們語文要正視這些。

回過頭來看,《落花生》文本在向我們說什麼?我是否同意文本的意見?前提是要同情地理解,我們強調的是“同情地”理解,而不是犀利的批判。同情地理解之後,你如何形成自己的批判思維呢?就要引進去聆聽與這個觀點對立的另一個聲音,就是在多元的聲音之中尋找更多的解釋。

“你想當花生一樣的人,還是想當蘋果和石榴一樣的人?為什麼?”在學這篇課文的時候我們可以插進去這個問題。我是在貴州上的這堂課,當時學生們怎麼說呢?他們說想當蘋果,為什麼?漂亮啊!從文本中我們看到的是什麼呢?父親認為桃子、石榴好看而沒有用麼?父親認為我們要像花生學什麼呢?我們要學它的樸素,花生有很多好處,這其中還有其他的意思。”父親強調的是“好處很多(很有用)”還是“外表不好看”?其實父親要強調的是好處很多,但是孩子是怎麼理解的?孩子理解的是“那麼,人要做有用的人,而不是做好看但沒有用的人。”

干国祥:语文教育中的审辩性思维训练

如果我們歸到人中去,既好看又有用的人有沒有呢?大家也提出了很多偉大的人物都是我們熟知的。那麼好看但沒有用的人有哪些?孩子都能夠提出來一些人,比如說某些明星。那再繼續追問下去,不好看也沒有用的東西是什麼呢?這一層問題我沒有給學生任何答案。讓孩子們繼續思考,你想做一個什麼樣的人。學生說我想做既好看又有用的人。這時拋給孩子們一個問題,如果你有一天成為了父親,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學生說既好看又有用的人。但是我會對孩子說,你要做不追求外表好看但要做有用的人,不是說難看,是你不要去追求。中國每一代父母都是持著這種觀點,你當了父親母親的時候都會這樣想,這是我們的期望,這是所有中國式的父母對孩子的期望,當你審辯性思維的時候是聆聽多方面的聲音。

《歸園田居》這篇文章是我們以前就學過了,假如我不能把語文另外豐富的東西帶進來的話可能會失去味道,實際上語文教學是要做很多樸素的,老老實實的基本功,而這些就是支撐批判性思維的核心。我們引進《歸園田居其一》的時候就進行了分析,在所有這些字中,就突出一個字“歸”,只講了一句“但使願無違”,就是脫離了“塵網”,這是“歸”的本意,而“願”這一套觀念是後面的。你是否欣賞詩人的人生態度?你是否願意過這樣的生活?如果你願意,那麼我們現在應該怎麼做?大家不是在吵著作業多嗎?不是我們現在生活的時代越來越艱難了嗎?既然這樣,那我們走啊,我們通過自由討論展開,你走不走?孩子的答案五花八門非常精彩,有人說走,但大多數選擇不走,為什麼?因為功名進取,高官厚祿,這不僅存在於我們身上,在陶淵明身上也是這樣一直存在著。

干国祥:语文教育中的审辩性思维训练

也就是說他還是一個象徵性的意義,陶淵明的詩代表的是什麼?跟我們今天過的生活是什麼意思呢?我們學生討論出,一方面科學發展強大,這很重要,這是人類社會白的一面,但另一方面,是陰面。最終你做怎樣的選擇呢?學生這時候就恍然大悟,也就是說他不是非此即彼,通過審辯,他得到的是兩種矛盾集於一身,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有需要的時候,請記得陶淵明在某一個角落裡等著你。

讀書的時候要以體驗的方式,我當年做新教育,“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為了這個理想可以是“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對自己的喜愛的事情,事業的孜孜不倦,“道狹草木長,西露沾我衣”,我從事新教育道路時所遭遇到的種種困難,“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努力吧,努力吧,努力就行了。你會發現,不是簡單的否定,而是經過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

進入文本的四種解釋路徑

面對一篇課文我們究竟應該執什麼樣的態度?一個非常簡單的態度就是:教材應該是真善美的。可我不這麼認為,我認為教材可以是不完整的、破碎的,教材不必要是完全的、精美的,關鍵是教師的一種姿態。如果我們在文本中可以獲得確定的意思,而且要去尊重它,接受它,這種語文叫做保守的知識。

我們認為語文可能傳播了一種確定的意識,但是這種意識是騙人的,我們語文的就是要揭示出來;如果你認為文本不能獲得確鑿的意思,我只是玩這個遊戲,去打開孩子的思路,比如說龜兔賽跑,你不要在這個跑道上啊,你看兔子有兔子的優勢,烏龜有烏龜的優勢啊。

干国祥:语文教育中的审辩性思维训练

文本總是有多種解釋,保守解釋學就是要還原原義,比如學《愚公移山》,就是要人定勝天、意志至上、堅持至上,批判性思維解釋學就是說移山不如搬家,是一個虛構的謊言!然後激進解釋學就是說愚公媳婦們的心思,新的《愚公移山》智叟們的悲喜劇……到了中庸解釋學是在理解一個很複雜的事。

如何訓練審辨式閱讀—以《斑羚飛渡》等為例

《斑羚飛渡》就是一群獵人在追斑羚,然後斑羚跳到一部分夥伴的背上逃走了。很多人覺得這個故事是假的,這個故事本來就是假的,因為這個故事說的是人面臨災難時該如何選擇,所以究竟該遺棄誰?日本有棄老的傳統,就是年紀到一定的時候就不養了,餓死算了,養不起啊,你要去理解他,野蠻之中有其必然性,斑羚表現的就是人類的棄老傳統。

干国祥:语文教育中的审辩性思维训练

然後我們引進另外一個文本,我們就發現野獸的規則是棄弱,誰跑的慢就放棄誰。而人類早期的規則是棄老,後期的規則就是敬老。

在《泰坦尼克號》的電影中,大副沒有揭穿偷偷下船逃命的男人?所以我們從中引出一個問題,“如果是我,我會逃跑嗎?”我跟學生說,我也會跑。為什麼?這是我的本能,這叫逃生的本能,但是按理該死?所以我們就達成了一個基本共識,面對死亡時任何猶豫、慈悲、憐憫、膽怯都是生命無比珍貴的體現,也是捨己救人者之所以偉大的體現。你可以迫於形勢和規則反對一個人搶先逃命,但是你不可能認為他的死是應該的,否定他逃命的權利,這是不對的。

思維就是在本來已經結束的地方重新開始,審辯思維不是簡單地說不可以,而是讓思維保持,遊戲繼續下去,直到自己的存在因為這個理解而明亮起來。

“請你投下神聖的一票,A反對在三峽建造電站,B支持在三峽建造電站。”把大自然破壞是不對的,所以就投下了反對的一票。然後就可以開始上課了,就可以開始辨析。怎麼辨析呢?現在我們讓學生投,三峽大壩建設到底該不該建?然後再說三峽建成之後,用了多少電,解決我們國家多少用電困難,成為世界上第一大發電站。該不該建呢?該建的時候引出一個資料:水害。再問到底該不該建,學生說,“我糊塗了,我不知道。”這是人與自然是共存的樂章,還是一個相互傷害的故事?沒有答案。

干国祥:语文教育中的审辩性思维训练

有一些東西比較複雜。比如少年王冕的故事,春光明媚的時候,王冕就用一輛牛車載著母親到村上湖邊走走,母親心裡十分歡喜。後來就出現了一種說法說,中國的母親神經病,這麼歡喜,有毛病嗎?

那麼,有一個問題蠻有趣的,你認為少年時的王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是孝敬母親還是自強不息?你們大可以想象,自強不息更重要還是孝敬母親更重要?是自強不息吧。王冕這個人是虛構的,是《儒林外史》中的,“儒”就是君子,君子務本,所以作者原來想說的是孝敬母親是第一,你可以不贊同,但古人是這麼說的。而且文章中王冕學畫的轉折點,選取了荷花這一意向,為什麼用荷花?用荷花象徵著王冕的精神,歷史中真實的王冕畫的是梅花,我們學的王冕,是作者的虛構出來的。

干国祥:语文教育中的审辩性思维训练

審辯閱讀是語文教育的最高境界嗎?文本解讀應該追求一種豁然開朗、無蔽顯現的境界。真理是一個多意詞,客觀的真理是不存在的,相對的客觀真理是存在的。更主要的是,主觀的真理是存在的,什麼是主觀的真理?我站在世界,我就應該有一個樣子,我們是相互關係,不斷提升自己的境界,審辯式思維不是唯一的,但卻是必不可少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