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最丟人的一場戰事,讓宋江暴跳如雷!盧俊義、林沖不敢出戰!

我們看小說有個習慣,喜歡給那些會武功的人排名。這樣的排名在現代的小說中比較容易。象梁羽生、金庸的小說,高手和低手之間的武功涇渭分明,對戰結果一目瞭然。但是我們給那些古代的小說排名卻發現比較難。古代的小說最大的特點就是高手之間循環平手或者是高手之間循環戰勝。這就給武評帶來了很大難度,也因此引發了很多的爭議。那古人為什麼要寫成這樣呢?是古人水平不夠亂寫嗎?其實不是的。這主要和古人的思想認識有關。在古代崇尚陰陽五行思想。五行的生克就是循環的,所以古人認為世間萬事萬物之間是相生相剋的。因此,古人認為登峰造極的武功之間也是循環生克的。所謂的“一寸長一寸強,一寸短一寸險”,每一個人的武功都有長處和缺點,張三克李四,李四克王五,王五克張三,這也符合我們的現實情況。這樣的現象尤其是在《水滸傳》中特別突出。但是《水滸傳》中也有個例,其中有一場戰鬥,卻讓一個人獨領風騷。還氣的宋江暴跳如雷,嚇得盧俊義和林沖都不敢出戰。這場戰鬥是什麼呢?

梁山最丟人的一場戰事,讓宋江暴跳如雷!盧俊義、林沖不敢出戰!

張清連打梁山十五員大將

對於這場較量,大家非常熟悉。水滸傳第70回:“沒羽箭飛石打英雄”中,沒羽箭張清用飛石連勝梁山15員大將。是哪十五個人呢?徐寧、燕順、韓韜、彭玘、宣贊、呼延灼、劉唐、楊志、朱仝、雷橫、關勝、董平、索超。這十三個人是明確被張清打敗的。另外加上助戰的花榮和林沖,共計十五人。當然,花榮和林沖是在董平和張清互奪兵器的時候加入的,並沒有捱到石子。但是另外加上前面的郝思文和後面的魯智深,捱到石子的也是十五人。由此可以看出,張清的實力之強。在這裡,作者把張清寫得這麼厲害,說明一個道理:“一招新、吃遍天”、“不怕千招會,就怕一招絕。”當然,很多人都詬病張清屬於暗器傷人,不算是光明正大的武功。但是沙場殊死搏鬥,不是擂臺比武,活到最後的才是贏家。現代的狙擊手不也是屬於暗殺嗎?如果單說武功和功夫,暗器其實也屬於武器一類。關於這個問題,我們暫且不做討論。我們討論的是,張清作為試金石,實質上已經把梁山的兩個高手的水平給試出來了。這兩個人就是盧俊義和林沖。這兩人直接不敢上場。我這樣說,兩人的粉絲肯定會很生氣。那就看看原著中的描寫。

梁山最丟人的一場戰事,讓宋江暴跳如雷!盧俊義、林沖不敢出戰!

宋江怒火沖天

在這場交戰之中,宋江一改往日的沉穩而變得怒氣沖天。在宣贊被打之後,原文:“宋江見了,怒氣沖天。擎劍在手,割袍為誓:‵我若不拿得此人,誓不回軍!‵”這句話是給誰說的呢?宣贊出場前,原文是:“只見盧俊義背後一人大叫……”這裡特意提到宣贊是在盧俊義背後出來的。很多人覺得盧俊義不出戰,是為了不和宋江爭奪梁山泊主的位置,這理由有些牽強。因為盧俊義前面連續十天不出戰,已經表明了禮讓宋江。而這時候宋江已經率先攻下了城池。已經不存在禮讓的問題。另外盧俊義自上梁山後,除了在暗地裡抓了個史文恭,很多梁山人也想看盧俊義的真實表現。按照順序上,是不是後面的人敗了,前面的人要上呢?所以說,作者交代宣贊在盧俊義背後出來,很像是嘲笑盧俊義不敢出戰。

梁山最丟人的一場戰事,讓宋江暴跳如雷!盧俊義、林沖不敢出戰!

林沖欺軟怕硬、專門撿漏

對陣張清,宋江幾次發怒,又是宣誓又是發火。第一次宣誓,盧俊義沒出戰而是呼延灼應道:“兄長此言,要我們兄弟何用。”呼延灼出戰了,可是還是輸了。楊志大敗後,宋江又說:“誰與我出得這口氣。”朱仝聽得,拉著雷橫上去了。可是唯獨林沖不出戰。是林沖穩重不輕易出戰嗎?當然不是。在戰關勝的時候,秦明拍馬來戰關勝,原文是這樣寫的:“林沖怕他搶了頭功,猛可裡飛搶出來,徑奔關勝。”關於搶功勞這個話題,全書之中只有這裡描寫過。作者的意思梁山上就一個林沖會搶功勞。對林沖的行為,宋江都說過:以強欺弱,惹人恥笑的話。就是這麼一個愛搶功勞的人,這次在宋江幾次發怒急著找人收拾張清的情況下,林沖竟然不動。是林沖不想立功嗎?當然不是,是林沖覺得自己躲不過張清的石子。

我們說林沖躲不過張清的石子,林沖粉絲當然不服。但是這是事實。同樣的場景,作者最終還是給林沖安排了一場。就是林沖對瓊英,結果被瓊英第二顆石子打的滿面桃花開。並且作者明確告訴讀者,不是林沖大意,而是“林沖急躲不迭”。林沖不敢出戰張清,卻在孫安的提醒後依然去追瓊英,說白了就是看瓊英是女的。這前後的對比,就說明林沖欺軟怕硬。這個特點在林沖對高衙內,解差和柴進的糧倉看護人員的態度上就表現的非常突出。那林沖什麼時候出場的呢?

林沖是在董平和張清兩人爭奪武器的時候上場的。董平、張清兩人抓著董平的槍在爭奪,沒有空扔石頭了,這個時候林沖上來了,並且還是和花榮一起上來的,來幹嘛呢?幫著董平抓張清。張清“看不是頭”,扔了董平的槍就跑回去了,這個時候董平追上去了,林沖也沒敢去追,而是又掉頭去抓龔旺。有人會說我這樣說不對,林沖花榮直接去抓的龔旺。這個原文有交代:“兩條槍兩條戟來助董平、索超”。結果是什麼呢?林沖花榮兩人抓了個龔旺,沒捱打還立了功。其實這樣的例子,林沖身上很多。和秦明搶功勞合力戰關勝;和花榮合力騙董平;四人圍鬥王寅的時候,林沖第五個衝上去殺王寅等等。可以說,林沖是梁山撿漏搶功第一人。

梁山最丟人的一場戰事,讓宋江暴跳如雷!盧俊義、林沖不敢出戰!

盧俊義和林沖為什麼不敢出戰?

有人會說:一個人怎樣表現都是作者安排的,作者想讓誰出戰誰就出戰。其實是不對的。《水滸傳》之所以成為四大名著之一,自有它的高明所在。一個小說人物確定以後,他的言行是由他的性情所決定的。這就是施耐庵老先生的高明所在。像同樣是劫法場,李逵是直接衝進去砍殺,而石秀卻是先高喊一聲:“梁山好漢全在此。”這就是人物性情所致的結果。而林沖和盧俊義最大的共同之處就是貪生怕死,欺軟怕硬。所以作者特意安排相同的人來押解他們倆。同樣是董超薛霸,同樣的押解手段,兩個人的表現是一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