扯了!昨「今日平說」至少3篇文章閱讀點擊量不足兩百?爲啥?

扯了!昨“今日平說”至少3篇文章閱讀點擊量不足兩百?為啥?

昨天的“今日平說”至少3篇文章閱讀點擊量不足兩百引微信群熱議,其“放大鏡”功能再現。

扯了!昨“今日平說”至少3篇文章閱讀點擊量不足兩百?為啥?​​


飽受爭議的“周小平”

2013年10月,周小平在個人博客中發表《十問李開復》,引發了李開復粉絲及部分網絡大V的不滿,周小平很快陷入眾多網友的“反問”中。期間,網民通過“人肉搜索”,扒出曾因涉黃而關閉的分貝網多名高管被公安機關調查的信息,並將曾任分貝網副總裁的“周平”的相片與處在輿論風口浪尖的“周小平”進行對比,直接向周小平發問“周平”與“周小平”是否為同一人。在輿論壓力下,周小平承認他就是被搜索到的“周平”,但否認與色情網站有關。在近期的輿論對攻中,網民繼續就此話題進行深挖。隨著後來周小平在文章中所犯下的常識性錯誤後而被網民稱之為“周帶魚”不雅外號成為家喻戶曉的網絡傳唱。

網絡思想意識的多元化凸顯“多稜鏡效應”

今天的網絡社會意識多元化、多樣性、多變性特徵日趨明顯。特別是處於泛在網絡環境下,“網絡多稜鏡效應”愈發凸顯,多種社會心理構成了複雜的網絡意識形態。因此,在網絡輿情演化過程中,處於不同知識結構、不同層次、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網民看待同一問題的角度也會呈現多樣性。當具備爭議性、時代性、政治性於一體的話題人物出現時,自然會掀起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論戰,“周小平現象”也正是在這樣多元化的網絡思想意識中逐漸形成。

  具有爭議的網絡“周小平現象”的社會風險(綜合網民觀點)

適得其反的加劇輿論場分野  

樹立社會正面形象是主流媒體的重要社會職責,然而當存在爭議性人物成為主流輿論力推的對象,就會招致以網民觀點為主的自媒體輿論場的“圍剿”。主流輿論場一方面要儘量保證社會公允,一方面要對所推形象進行“洗白”。這就讓自媒體輿論場的質疑、不滿情緒加劇,主流輿論場越描越黑,雙方在各說各話的過程中分歧逐漸增大。主流、網絡、民間輿論場在發展過程中,出現暫時性的分歧在所難免,只有抓住矛盾的根本,找出“周小平現象”產生的根源,才能對症下藥,促使輿論場走向融合。

催化社會議題畸變

“周小平現象”是輿論對攻中產生的特殊輿情現象,割裂了社會主流共識,對政府形象產生負面影響。“周小平現象”的產生原因、社會影響已經非常清晰,那麼,這一現象為我們的媒體在宣傳的融合、社會偶像樹立的方式方法、社會價值認同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課題,需要我們進行更深入地研究與實踐。

各大媒體怒嗆周小平為哪般?

繼《人民日報》發文怒嗆周小平之後,財新官微也罕見地對周小平的神作提出了批評。 網絡上針對其神作不外乎具有以下五大特色:

一、秀最低級的智商;

二、唱最肉麻的讚歌;

三、發最牛掰的神經;

四、侃最錯亂的邏輯;

五、吹最暖心的忽悠。

吹牛可以不用上稅,還可以屢屢上頭條;高級黑式的無底線讚美沒有任何風險,隨便碼幾行字就可以吸引上百萬的點擊與點贊,本人還會被不明真相的群眾尊奉為神龍教教主,何樂而不為?往日其文章輕而易舉十萬加,打賞更是驚人。而昨日至少3篇文章的點擊量不足兩百實在是令人匪夷所思,由此足見網民明辯是非的智慧。 如果這世界還剩下這種聲音並佔據了“主陣地”、“與論場”的話,那將是多麼的可怕!其次,盲目地讚美只會誤導民眾、甚至於影響某些政策走向、國家和政府形象也受到傷害。

網友:歷史的恥辱柱上“帶魚”佔有一席之地,可千萬別小看其所發的高級神作,到最後或將會成為歷史的反面教材。讓我們遠離放射性核汙染源,讓靈魂拒絕被汙染並努力做回最真實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