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中飄著海蠣味的古村

泉州有個很有特別的小村,這個村裡的一切都和海蠣有關,連空氣中都有海蠣鹹中帶腥的味道。海蠣是一種人見人愛的美味,閩南人喜歡用來煮麵線叫做“蚵仔麵線”,另一種更加家喻戶曉的做法就是“海蠣煎”。這個村裡的人不僅享用海蠣的美味,還把海蠣用到極致,用海蠣殼建成極具特色的海蠣屋。

空氣中飄著海蠣味的古村

蟳埔村

蟳埔村距泉州市區10公里,位於晉江的入海口。蟳埔曾經是泉州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重要港口。滿載絲綢、瓷器的商船從蟳埔起航,沿著閩南沿海航行到達南洋,經印度洋、非洲東岸。

車子在一個刻有“蟳埔”二字的石頭前拐個彎就進入蟳埔村,眼前的車輛和電線杆上纏繞的電線顛覆我心中的預設的小漁村場景。

空氣中飄著海蠣味的古村

這裡看不見傳統閩南民居的紅磚翹簷,主街兩旁有不少店鋪,已然是一個日益繁華起來的村莊。路邊賣海蠣的小攤子,剖海蠣的阿婆頭上的花飾吸引了我的眼球,驚詫於阿婆滿頭白髮和頭飾的強烈反差。

空氣中飄著海蠣味的古村

蟳埔女

這裡每個女人的頭髮,都是在後面綰成圓髻,中間都插一根象牙色的筷子作髮簪,或者再多插一根紅筷子。圓髻的最外圍,是漂亮的“簪花圍”。簪花圍都是用應季的小朵鮮花紮成整齊的花環,有紅、黃、白、紫等不同顏色,就像是頭上頂著一個“小花園”,好一片奼紫嫣紅。

空氣中飄著海蠣味的古村

蟳埔女人頭戴“簪花圍”這一習俗的起源,眾說紛紜。一說是源自海上絲綢之路在輸出物資的同時給這個小漁村帶回來中亞“戴簪花圈,插象牙筷”的頭飾,這種頭飾在蟳埔村保留並流傳至今。也有人說自漢代中國就有這種風俗,並舉了歷代的相關詩詞來論證,比如泉州地方戲曲高甲戲《桃花搭渡》的唱詞中就有“四月圍花圍,一頭簪兩頭重”的字眼。

空氣中飄著海蠣味的古村

蟳埔阿姨愛戴花,蟳埔女盤頭插花,戴著丁香耳墜,穿著大裾衫、寬腳褲,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情。她們和惠安女、湄州女一起並稱福建三大漁女。

空氣中飄著海蠣味的古村

蚵殼厝

穿行於彎彎曲曲的古老村道,除了石頭或木石磚結構的老房子,還有一種獨具特色的民居:蚵殼厝。蚵殼厝外牆上密佈的大貝殼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還沒見到海,已有海的氣息。

空氣中飄著海蠣味的古村

閩南話中,厝乃房屋之意,蚵就是海蠣。當地人拾蚵殼拌海泥築屋而居,建起一座座蚵殼厝, “蚵殼厝”是這裡最特色的民居,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海的蟳埔村不僅靠海吃海還住海,這裡的住海不是那種飄在海上的船屋,而是用海蠣殼建屋。雖然距離現代的物質生活近在咫尺,她們仍然虔誠地傳接著祖輩們世代沿襲的生活模式。

空氣中飄著海蠣味的古村

村裡現在利用這些優勢開發旅遊產業,雖然還未形成規模,但已是有板有眼,吸引著附近都市裡的人來度週末。古老的村落將像這古藤老樹,重新煥發出新的生機。

空氣中飄著海蠣味的古村

空氣中飄著海蠣味的古村

空氣中飄著海蠣味的古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