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立法保護節目版權,中國綜藝難道會怕嗎?

韓國立法保護節目版權,中國綜藝難道會怕嗎?

昨日,韓國媒體的一則報道引發國內廣泛關注。報道稱,韓國國會通過了議員李東燮提出的兩份法案《文化內容產業針型閥修訂案》和《音樂產業振興法修訂案》,韓國希望藉此保護電視節目和音樂作品知識產權不受侵犯,並明確指出這是對中國抄襲韓國綜藝節目而放出的“狠招”。

但在《娛評》看來,中韓之間這場關於綜藝版權的“戰爭”,其實還存在著更深層的矛盾內因,並不能簡單歸結為抄襲。

中韓在綜藝節目上的合作,此前是經歷過“蜜月期”的。從湖南衛視的《爸爸去哪兒》到浙江衛視的《奔跑吧兄弟》等,一批按照正規版權引入模式合作的節目,在國內取得了較好的經濟和口碑效益。動輒一檔節目幾千萬的版權收益,讓韓國各大電視臺賺得盆滿缽滿。曾有傳言稱,《奔跑吧兄弟》第一季的版權費用就可填補韓國SBS電視臺的全部債務。

韓國立法保護節目版權,中國綜藝難道會怕嗎?

韓國立法保護節目版權,中國綜藝難道會怕嗎?

但2016的“限韓令”後,韓國綜藝引進受到限制,韓國從中國獲得的綜藝及電視劇版權收入大幅下滑。因此,為何在此時間節點上推出這兩部修訂案,其背後的涵義就比較值得玩味了。

當然,我們不能否認,國內一些綜藝節目或多或少存在抄襲問題,畢竟借鑑是很多事物在發展進化中要經歷的過程。但就這次風波而言,《娛評》想說的是,韓國此次舉動,對中國綜藝市場來說可能是件好事,原因有三。

❖ 其一,在知識產權領域,其實監管和盜版之間永遠是相伴相生的,規則約束越嚴格,市場就會越透明規範;

❖ 其二,中國綜藝市場原創能力早非當日的吳下阿蒙,隨著中韓之間從2013年開始颳起的“版權引進風潮”,中國在向韓過的學習共同製作過程中,積累的製作經驗、操作規範、技術實力等,都已足夠,只是目前在心理上還比較依賴韓國版權這根“柺杖”,一旦因自信後,拋開對韓綜的依賴,因為中國市場無論是用戶基礎、熱錢活躍度、市場寬度、平臺渠道上,都數倍於韓國市場,因此後發潛力和優勢驚人;

❖ 其三,擺脫了韓綜較偏娛樂化的影響後,可能更多紮根、深植於中國傳統文化類的綜藝節目將露頭。

近幾年,中國綜藝市場的發展速度令人瞠舌,在快速前行的路上偶爾偏航並不可怕,好在我們還是有相當一部分製作人在原創的道路上一直堅守。尤其是2015年開始,中國綜藝的原創能力已經能夠看出非常強的向好苗頭。如最近熱播的《國家寶藏》《聲臨其境》《變形計》,以及《見字如面》《朗讀者》《中國成語大會》等。

韓國立法保護節目版權,中國綜藝難道會怕嗎?

以湖南衛視的《聲臨其境》為例,這是一檔完全自主原創的綜藝節目,其靈感來源於2017湖南衛視一檔名為《書鄉中國》的晚會,因為想邀請《三國演義》的演員們現場配音,但因為檔期等原因湊不齊人員,所以改成了由電視劇中的配音演員擔任,沒想到節目效果出奇地好,成為當時晚會收視中的一個高峰。藉此啟發,在經過了20多次的模式反覆討論修改後,才有了今天這檔大受歡迎的節目的。

韓國立法保護節目版權,中國綜藝難道會怕嗎?

對於原創綜藝來說,其實最重要的還是離不開平臺給予充分的試錯空間和鼓勵創新的土壤。仍以《聲臨其境》為例,這樣一個從晚會中誕生的碎片化創意,這樣一個以“聲音”為主角的廣播類型,要想轉化為一檔可視化的大型娛樂綜藝,難度可想而知,中間過程也是備受煎熬,還一度險些“流產”。用節目總導演徐晴的話說就是“做了20幾天就想放棄了”,最後還是湖南臺的領導在偶然中看到了一篇對於“聲音”的報道並得到啟發,才有了後來的堅持。

假設這位領導如果當時恰巧沒有看到這篇報道,《聲臨其境》是否就不會出來呢。就個案來說,不太好判斷。但從大些的層面來看,看似偶然的背後,其實有著必然。為什麼湖南衛視可以推出這樣一檔節目,為什麼徐晴團隊可以取得成功,為什麼一檔被放棄的節目還在思索它創作的可能性?

從平臺來說,湖南衛視在原創上始終沒有放棄過探索。在戰略層面,它從90年代提出大廣播、大電視、大產業的戰略,到千禧之交提出“快樂中國”定位,再到互聯網時代探索網臺雙核驅動的方向,以及現在提出的智娛時代打造的“馬欄山生態”,都能看出在跟隨社會趨勢潮流下所邁出的每一個紮實腳印。在世界品牌實驗室推出的“2017中國500最具價值品牌”榜單中,目前湖南廣播電視臺位列第70位,較2016年的80位晉升了十位。

目前,湖南衛視擁有31支金牌製作團隊,從徐晴製作的《變形計》《一年級》《聲臨其境》,到王琴團隊製作的《兒行千里》,再到行業首創的跨年晚會、周播劇場等,應該說都處於行業創新的前列。

韓國立法保護節目版權,中國綜藝難道會怕嗎?

湖南衛視對原創節目的堅持並非從《聲臨其境》才開始,無論是從數量廣度還是從時間長度來看,都可以證明它持續產出的原創力。從常青樹節目《快樂大本營》,到體驗人生、換位思考的《變形計》,這些節目已經成為行業標杆,探索著一檔優秀原創節目的生命週期延展性到底有多持久。

韓國立法保護節目版權,中國綜藝難道會怕嗎?

例如今年的《變形計之平行世界》,創作團隊在原有基礎上大膽革新,節目從單純的城市、農村兒童互換身份、體驗貧富生活差距,變成了聚焦家庭關係和親子情感互動相處模式後,立刻口碑獲贊,被稱為良心製作。

韓國立法保護節目版權,中國綜藝難道會怕嗎?

韓國立法保護節目版權,中國綜藝難道會怕嗎?

從持續堅持了21年的《快樂大本營》,到第十四季的《變形計之平行世界》,湖南衛視在原創節目持續深耕的方面,已經多次證明了創作實力。

再以央視推出的綜藝節目《國家寶藏》為例,這個被稱為中國版“博物館奇妙夜”的綜藝,也是將娛樂、文化、知識等內容巧妙融合,“鐵齒銅牙”張國立擔任的講解員,單霽翔為首的“故宮看門人”、以及梁家輝、王剛、劉濤等27位明星守護人,以小劇場的形式講述的27件“大國重器”的前世今生,這種形式也是被網友稱讚不已。

韓國立法保護節目版權,中國綜藝難道會怕嗎?

應該說,從2017年流行起來的垂直類文化節目,已經開啟了中國綜藝的自信之旅。正如一位網友留言所說:“我覺得挺好,即保護了他們國家的利益,也能讓我們國家的娛樂事業得到真正的發展……明明我們也能做出《國家寶藏》和《聲臨其境》這種高質量的節目,為什麼非要抄別人的呢?!”

希望中國的綜藝市場早日迎來原創節目百花齊放的時代。正如中國電影產業當年一樣,曾經媒體也一度憂慮過當中國入世後,國產影片在缺少政策保護的情況下,面對好萊塢大片又該如何應對。但誰又能想到中國電影逆勢生長的力量如此頑強,這種“鯰魚效應”不僅刺激了中國電影市場的擴張,更使得生產方式開始從粗放式創作,向工業化、精細化、高品質方向快速轉變。

提出法案的李東燮也表示,“中國正在(文化產品和音樂知識財產權上)積累經驗,追趕著韓國”,從這種表述中,我們也可以感受到韓國政府對中國在文化產品、音樂作品領域正在快速迎頭趕上的一種認識態度。

《娛評》只想說一句:中國原創,加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