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說》第五季大變臉,網台同標後語言脫口秀類節目如何突破?


《奇葩說》第五季大變臉,網臺同標後語言脫口秀類節目如何突破?


隨著網綜進入大體量精品化時代,用戶對內容的包容度越來越低。這對脫口秀節目來說,尤其是綜N代脫口秀,其面臨的挑戰自然不必贅述。從市場火爆,幾十檔同類節目爭豔,到迴歸理性,紮根下來為數不多的幾檔精品,應該說,對於已經到來的2018年Q4賽段,脫口秀節目之間的較量,或將更多落腳在品牌價值、突破創新,以及價值觀引領上。

盤點Q4網綜可以發現,網綜市場有機會迎來新一波高潮。從數量上看,親子類、脫口秀類、音樂類、選秀類成為視頻平臺的主戰場;從內容佈局上來看,脫口秀有望成為視頻平臺突圍的最強殺手鐧。


截至目前,開創語言類綜藝先河的《奇葩說》第五季率先在愛奇藝熱播,優酷的《火星情報局》第四季也即將上線,騰訊視頻的《吐槽大會》第三季也被預測將在四季度推出。

可以看出,第四季度三大視頻平臺不約而同都推出了各自的王牌脫口秀節目。細品之下,《奇葩說5》大刀闊斧改革、《火星情報局4》延續無厘頭、《吐槽大會3》雖未上線,但李誕在不同節目中已然刷爆了存在感,而這些信號都在標誌著脫口秀節目正式步入綜N代角逐階段。


《奇葩說》第五季大變臉,網臺同標後語言脫口秀類節目如何突破?




《奇葩說》第五季大變臉,網臺同標後語言脫口秀類節目如何突破?



今年,在網臺同標進一步落實的新監管環境下,這些脫口秀的“綜N代”們也都在不同程度地重新探索、解構、尋求新的表達方式,從而讓脫口秀節目更好看、好玩。

在《娛評》看來,綜藝市場有個頗為有意思的現象,在網綜野蠻生長的時代,人們動輒就會談及“網感”,然而時至今日,似乎已經沒有多少人再把“網感”這個詞掛在嘴邊了。但是,“網感”真的過時了嗎?其實未必。所謂網感,精髓就在於互聯網天生自帶的創新基因,因而網生內容也在於敢於突破傳統、顛覆自我。真正好的網絡綜藝,在跟臺綜比製作成本、比品質的同時,仍不應該忘記網感的打造,從這點來說,做出過《奇葩說》《中國新說唱》《機器人爭霸》等多個創新節目的愛奇藝平臺,在創新性方面是值得行業尊敬的。對於語言脫口秀類節目來說,在目前的時間節點下,更需要緊緊抓住新時代、新監管環境下的綜藝“網感”內核,進行突破創新。作為一檔最長壽的脫口秀綜N代,看《奇葩說》從第一季到第五季的變與不變,更值得深思與借鑑。

脫口秀節目仍應牢牢抓住“新網感”

《奇葩說》之所以有別於其它脫口秀節目,並不僅僅因為它開創了網絡綜藝的語言類節目先河,在《娛評》看來,它更是網絡綜藝首次突破小眾圈層,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引導大眾積極討論的節目。

《奇葩說》第五季大變臉,網臺同標後語言脫口秀類節目如何突破?


《奇葩說》能夠成功出圈的根本原因,並不在於投入了多大的製作成本,有多炫酷的形式,而在於它是一檔真正以互聯網思維抓住受眾心理的節目,創造出真正“網感”的網絡綜藝。網感是什麼?《娛評》認為,網感不是什麼都敢說,更不是挑戰監管界限,網感是對年輕用戶的精準把握,是獨立價值觀的表達,讓這些價值觀能夠真正觸達受眾內心的敏感點。

比如《奇葩說》第五季中,辯題設置繼續選取當代年輕人最關心的熱點,比如針對已經為人父母的焦慮80後:自己還是孩子,配當父母麼?比如針對年輕的00後:高考前被喜歡的人表白,該答應麼?比如針對佛系的90後:畢業後混的一般,要不要參加同學會?


《奇葩說》第五季大變臉,網臺同標後語言脫口秀類節目如何突破?



其實這些話題也並非單獨針對某種特定人群,而是在人生各個階段人們會廣譜遇到的問題。

此外,新一季《奇葩說》進一步迴歸到辯論本身,從選手的選擇上看,專業辯手的增多讓節目的可看性增強,節目思想的高度提升,顯然那些觀點清晰、語言技巧強、反應快速、邏輯能力強的辯手更受歡迎,而希望靠所謂“奇葩”出位的戲精選手被弱化。比如耶魯大學學員、現任新加坡國立大學的辯論教練龐穎,在面對“紅包能不能代替禮物”的辯題時,她出奇制勝,用了一個“當中秋節收到無數月餅的時候,送上一張印有嫦娥奔月的購物卡,豈不是更好”的思路反擊,一語中的。

《奇葩說》第五季大變臉,網臺同標後語言脫口秀類節目如何突破?


專業辯手的加入,也讓觀眾更能領會到“態度溫柔而語言犀利”,而不是靠語速快、氣勢強、聲調高顯示能力。典型人物例如“辯圈男神”熊浩,他所具有的溫柔的力量,讓其在與王蘋果的PK過程中,對手甚至產生了“為什麼我有點心動的感覺”。

而新導師的加入,也讓這一季《奇葩說》的導師風格更加多樣化,比如脫口秀演員李誕和網紅經濟學家薛兆豐。當話癆李誕用他慣有的吐槽方式“插科打諢”製造笑料時,沒想到耿直但偶爾呆萌的薛兆豐卻會更加圈粉。但這兩種不同風格的導師,也讓交流中的思路更開闊。


《奇葩說》第五季大變臉,網臺同標後語言脫口秀類節目如何突破?



在網絡綜藝競爭進一步激烈的環境下,如何為用戶奉上既符合時代屬性,又精彩好看的節目,已經成為視頻平臺下半場競技的重要抓手。換句話說,一檔優秀的節目必須要有“靈魂”,也就是節目所傳遞的價值觀能否與當下社會產生情感共鳴,通過語言來表達思想的脫口秀類節目尤其如此。

愛奇藝能耕耘《奇葩說》5年之久,成為行業裡最長壽的節目,《娛評》認為平臺對內容創新的鼓勵、對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對年輕人心理的把握等都十分重要。縱觀愛奇藝近些年推出的一系列優質節目,都真正做到了“從用戶中來,再到用戶中去”。新一季的《奇葩說》內容產生自網友最關心的社會熱點問題,而節目製造的金句,又反過來直戳用戶內心,引領社會正向價值體系的形成。對於追看它的用戶來說,《奇葩說》承載的已經不僅僅是一檔脫口秀節目,而是包含了更多情感共鳴。應該說,對愛奇藝而言,通過一檔檔優質節目,平臺旨在滿足用戶娛樂需求的同時,為用戶提供一種精神的寄託和觀念的認同。

真人秀?語言類選秀?

《奇葩說》5大變臉

進入2018年,整體文娛市場不僅電視劇表現乏力,綜藝創新的動力也有所下降,綜藝開始越來越依賴“綜N代”的IP影響力拉動。但是,“綜N代”也是一柄雙刃劍,在依靠原有IP影響力的同時,必然也要承受其帶來的更大壓力,如何平衡新老用戶之間對內容創新之間的不同需求,如何在準確抓住節目核心競爭力的基礎上進行迭代?這種在固定大框架下的小步創新,其實更難把握。

《奇葩說》第五季大變臉,網臺同標後語言脫口秀類節目如何突破?


《奇葩說》前四季基本延續了一致的風格,但是到第五季,節目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變,顛覆了用戶以往對這檔節目的認知。對於改變,節目組也是直面綜N代節目在長久創作後顯露的疲態問題,因為《奇葩說》的文化基因中,從來倡導的都是最真實的表達。應該說,《奇葩說》從第一季到第五季,四年時間過去了,綜藝市場的外部環境也發生了極大變化。比如《奇葩說》原有的90後受眾已經結婚生子步入人生新階段,00後長大成人開始步入社會,整個受眾群體發生了變化;其次是網絡綜藝的監管審查環境更趨嚴格;再次是市場競爭環境更加激烈,直播、短視頻等內容的興起進一步瓜分了受眾的注意力等。所有這些變化,都是《奇葩說》這一季進行創新的源動力。

今年的《奇葩說》第五季除了在內核上更迴歸辯論本身,以及新加入的導師陣容外,《娛評》認為還有五大變化。

首先是賽制變成了真人秀,讓節目節奏更加多變,以打破觀眾的審美疲勞。每期節目開頭會有對上期的精彩回顧,或是本期的精彩看點,並加入了更多幕後內容,比如選手在準備過程中與戰隊導師的溝通,選手們的採訪、入場過程、心態解讀等。

《奇葩說》第五季大變臉,網臺同標後語言脫口秀類節目如何突破?


其次是淘汰這種強賽制帶來的緊張感。此前的《奇葩說》雖然也有BB king的爭奪,但對生存的競爭和最終榮譽的爭奪並不強調,更多還是看過程。在加入強賽制後,殘酷的淘汰率讓選手們能夠激發更大潛能,要為繼續在節目中生存下去而戰,在提升了結果懸念的同時,也讓辯論過程更加緊張刺激。

第三設置了1V1的個人戰,使得選手的個性更突出,觀眾更容易對人有記憶點,從而對節目黏性提升。

第四是通過團隊戰方式增強選手的配合。到節目後期會有整隊之間的PK,失敗隊伍將被“團滅”,這讓劇情更容易產生故事,同時選手之間的風格磨合、辯論配合、相處過程等,都會增加節目的新看點。

第五是增加了海選,使得選手層次更高。此季《奇葩說》之所以能更加回歸辯論本身,也是因為眾多專業辯手的加入。節目組前期進行了歷時半年的大海選,16大平臺線上報名,由12家經紀公司推薦,五大城市線下海選,終於從15000名參賽選手中,精挑細選出了60位“最會說話的人”。節目第一階段就是淘汰賽,這60名新老選手需要經過唇槍舌戰晉級。

《奇葩說》第五季大變臉,網臺同標後語言脫口秀類節目如何突破?


儘管變化很大,但老用戶們並沒有因為節目大刀闊斧的變革產生牴觸和反彈,原因在於節目外在形式改變了,但原有的精神內核卻沒有變。《奇葩說》第五季堅持的關鍵詞仍然是“辯論、勇敢、包容”,從單純的脫口秀節目,開始像脫口秀+辯論大賽的方向轉變,在提升精彩度的同時,保留了原有價值觀輸出的情況下,進一步放大了辯論本身的魅力。

縱觀愛奇藝近兩年在綜藝市場的戰略和佈局,通過對題材、模式的創新,平臺始終致力於讓娛樂內容成為推動中國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持續推出聚焦年輕人興趣的優質節目,不僅讓平臺擁有更為多元的青年文化資產,同時逐漸達成打造新一代青年群像的圖鑑目標,而在這個過程中,平臺的價值和責任感也得以彰顯。

結 語

愛奇藝通過對年輕潮流文化的關注,以大數據分析精準掌握年輕人的痛點、笑點、關注點,才打造出了最長壽的綜N代,並實現了語言類綜藝在變革階段的持續引領。

隨著網臺綜藝審核標準的逐步落實,未來脫口秀類節目將會變得更加“乾淨”,不能在博眼球上尋出位,就必須在思想性上不斷深挖。作為開創脫口秀節目先河的《奇葩說》,更是該類節目創新指引的風向標,新一季節目在引入真人秀+脫口秀+辯論賽的綜合新形態後,再次拓寬了脫口秀的節目形式,引領了語言類綜藝的新變化。

《奇葩說》第五季大變臉,網臺同標後語言脫口秀類節目如何突破?


現階段,面對年輕受眾的迭代,網綜市場的競爭加劇等環境變化,創新正變得越來越難,平臺需要面對行業監管和用戶需求的雙重壓力。在這種考驗下,愛奇藝依託綜藝節目製作領域的長期積累,創新形成了一種機制和企業文化,成為其內在的DNA,因此才能在各個維度不斷推陳出新。

從2014年推出爆款網綜《奇葩說》,到去年的《中國有嘻哈》,再到今年上線的《偶像練習生》《熱血街舞團》《機器人爭霸》《中國新說唱》《奇葩說5》,可以看出一路走來,愛奇藝網綜都是聚焦年輕人喜愛的題材,以高品質的製作水準滿足年輕人的審美需求和娛樂需求。通過上述一系列節目的製作軌跡也可發現,它們的推出正是按照愛奇藝的平臺價值觀一步步演進而來,即堅持“青春、陽光、正能量”的內容價值觀,以娛樂內容為載體,向青年受眾傳遞向上、向善、努力奮鬥的正確價值導向,引導青年群體健康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