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刀闊斧,革自己的命」,《奇葩說5》如何詮釋老IP的新玩法?

文丨大靜

今年5月,在“愛奇藝世界·大會”上,馬東曾說“對於《奇葩說》的問題,我們從沒打算‘裝聾作啞’。《奇葩說》第五季,要大刀闊斧的革新,要革自己的命。

“大刀闊斧,革自己的命”,《奇葩說5》如何詮釋老IP的新玩法?

雄心壯志猶在耳,9月21日,《奇葩說5》迎來首播,全新的節目形式符合馬東“大刀闊斧”的設定,節目呈現方式發生了顛覆性的改變。

現場是熱熱鬧鬧聲嘶力竭的60名奇葩1V1 Battle戰,現場之外,是豆瓣網友打出刷歷史新低的7.2分。網友評價兩極化嚴重,有追了四季的老粉們覺得“聒噪”、“毫無邏輯的撒潑打滾”、“辯論變抬槓”、“《中國新吵架》”,也有人覺得“這一季更年輕,更接地氣”。

“大刀闊斧,革自己的命”,《奇葩說5》如何詮釋老IP的新玩法?

往前追溯幾個月,《奇葩說》曾發佈一個視頻,在視頻裡,《奇葩說》化身成一位需要搶救的男病人,面臨著IP老化、選手抱團、流量驟減、評分逐季下降等多個“生死難題”,“親媽”愛奇藝、“女友”贊助商均勸他簽下“放棄治療協議書”,最終是追隨了他多年的觀眾流著眼淚要救他的命。

任何經典都經不住井噴式的自我消耗,馬東和《奇葩說》內容製作團隊米未一早就知道這個走過了四年風雨、斬獲了無數榮譽的超級IP面臨的症疾在哪裡。第五季的一開始,“要做改變”就是這個年輕團隊對外宣傳的一致口徑。

沉寂一年零三個月,《奇葩說》迴歸之夜的所有嘗試,都透露了其IP僵化階段險地求生的慾望。這一次,它能突圍成功、發酵出屬於奇葩們的情感烈度麼?

“大刀闊斧,革自己的命”,《奇葩說5》如何詮釋老IP的新玩法?

老IP續命,《奇葩說》的新玩法

與其說《奇葩說5》是一款改良產品,不如當它是一個新生物種。節目形式上,這個馬東曾戲稱為“嚴肅辯論”的節目,逐漸向一場“辯論真人秀”轉變。

首先,是前所未有的殘酷賽制被引入。

與往年純線上通道不同,為選拔具個人特色的奇葩選手,導演組今年在上海、南京、成都、廣州、武漢五地同時設立了線下報名點,逾萬名選手參加了海選,最終選取16人進入新奇葩隊伍。前兩期呈現的便是52位新奇葩選手和8位老奇葩選手的1V1生存戰,辯題內容則包括了“畢業後混的很normal,要不要參加同學會”、“面對女友的求生欲測試,演戲還是做自己”、“男朋友氪金打賞女主播,該不該分手”、“職場菜鳥被前輩壓榨,要不要say no”等涉及戀愛觀、職場關係的多個熱點話題。

新老奇葩同場競技,50%的超高淘汰率使得節目訊息愈加密集、節奏愈加的快。而被選出的30名奇葩接下來仍需面對淘汰賽,畢竟四大戰隊只留有24個席位。

“大刀闊斧,革自己的命”,《奇葩說5》如何詮釋老IP的新玩法?

節目的新亮點還包括新導師的加入,《奇葩說》第一大黑粉脫口秀演員李誕、知識付費領域知名經濟學者薛兆豐以及再次合體的“馬曉康”組成了新一季導師天團QPS47。兩名新導師加入的背後,是《奇葩說》一直在尋求的圈層突破。無論是薛兆豐的正經知識分子視角、還是李誕脫口秀裡帶有分寸的冒犯,都將給已經習慣了“馬曉康”辯論風格的觀眾帶來新鮮感,圈層差異下的觀念碰撞也將給節目帶來更加廣闊的視角。

新一季節目中老奇葩陣容也被大換血,姜思達、範湉湉兩名呼聲最高的選手缺席。導演組對老奇葩的去留標準是在其以往的辯論中拉一條播出線,誰發言時播出線掉到節目播出線的中值之下,誰就被OUT。最終,老奇葩在新一季中只剩8個席位。前四季BBKing得主馬薇薇、肖驍、邱晨、黃執中將分別擔任四個戰隊隊長,帶領戰隊爭奪年度BBTeam,不再下場辯論。

“大刀闊斧,革自己的命”,《奇葩說5》如何詮釋老IP的新玩法?

在已播出的兩期節目中,新奇葩中也誕生了一些話題選手。八倍語速落敗後抱住馬東大哭的村花趙美蓉、與顏如晶抬槓的野紅梅、耶魯辯論大神龐穎、談判專家熊浩……

綜藝咖多,思辨者少。

“大刀闊斧,革自己的命”,《奇葩說5》如何詮釋老IP的新玩法?

目前看來,《奇葩說5》整體構架改動太大,已經不能用前四季的視角一脈相承地去評斷。節目內容里加入了開槓時間、選手採訪、外場互動,同時效仿其他網綜加入了末尾懸念,另引入了24小時臺前幕後全紀錄的真人秀機制,這檔以思辨能力著稱的節目綜藝化氛圍越來越重。《奇葩說》新玩法帶來的後續效果仍有待觀望,但毋庸置疑的是,《奇葩說》已經離曾經的它越來越遠。

“重塑金身”還是“自我迷失”?《奇葩說》的新問題

《奇葩說》總製片人牟頔曾提出一個觀點:內容製作和輸出的行業,沒有轟然倒塌的內容製作方。說的就是當一個節目的內容遠遠大於它的形式時,能擁有更長更旺盛的生命力。

《奇葩說》系列攻佔語言類綜藝節目高地,成為網綜鼻祖,收割無數忠實觀眾並獲取高達15億元的廣告收入,靠的就是娛樂化包裝下的強大內容生產能力。

“大刀闊斧,革自己的命”,《奇葩說5》如何詮釋老IP的新玩法?

觀眾看《奇葩說》的時候是在看什麼?他們是被“馬曉康”溫暖善意的娓娓道來圈粉,還是被羅振宇強大凶悍的知識體系圈粉,亦或是被場上那些或妖孽或癲狂的奇葩們圈了粉?

歸根究底,是被知識圈粉。表面的輕鬆,背後的深刻,是這檔長壽綜藝最核心的競爭力。

《奇葩說》前兩季口碑和收視的雙向滑鐵盧,很大部分都集中在這樣幾個矛盾上:綜藝咖和辯論咖的矛盾,新奇葩和老奇葩的矛盾,深刻辯題和口水話題間的矛盾。這些矛盾,很可能不是一次賽制變化、一次概念換新、一次導師群體陣容變更就能解決的。

形式僅僅是內容的載體,《奇葩說》確實需要改變,但這改變,並不應該只是形式上的大刀闊斧,更應該是內容層面的推翻和重建。前兩季中,當辯論咖開始抖段子、綜藝咖開始聊深度、當老奇葩場外抱團互撕帶來巨大非議、當為適當規避政策壓力只能挑選一些口水話題時,場上參與辯論的所有人界限都越來越模糊,他們不再是帶著“奇葩”標籤的焦灼人類,也很難再帶來值得傳播的價值內容。

“大刀闊斧,革自己的命”,《奇葩說5》如何詮釋老IP的新玩法?

第二季時,網上流傳著一份根據收視數據整理出的觀眾群體畫像,《奇葩說》觀眾以18-24歲的年輕人為主。幾年過去,這一批觀眾或從校園走入社會、或從社會融入職場、或從單身進入婚姻。他們面臨更多疑惑,更多難解的焦慮,更多難以釐清的人情關係。他們比以往更需要《奇葩說》,更需要一檔思辨節目輔助自己知識體系的建立。他們不僅僅要看一場熱鬧的“真人秀”,他們還需要消化知識,變成更強大的自己。

希望《奇葩說》的這次改變,是一次有野心的運籌帷幄,而不是流量和金主要挾下失去根基的“自我迷失”。

“一股匠心”,語言類綜藝節目的存活邏輯

《奇葩說》背後有一條值得關注的爆款邏輯:語言類綜藝往往能夠通過簡單形式的搭建,寬泛地討論社會、政治、經濟、娛樂議題,直抒胸臆地進行觀點表達,在得體的理念包裝下,能迅速引發關注和傳遞價值。

“大刀闊斧,革自己的命”,《奇葩說5》如何詮釋老IP的新玩法?

圖為姜文參加《圓桌派》

也正是因為《奇葩說》的巨大成功,坐了許久冷板凳的談話類綜藝突然成為了風口,呈指數增長。近兩年來優酷、騰訊、愛奇藝以及各家衛視,在豐富自己節目矩陣的時候,或多或少都將談話類綜藝確定為頭部項目之一。《圓桌派》《非正式會談》《心動的信號》《恕我直言》《真相吧花花萬物》《朗讀者》《十三邀》……等等節目搭建了不同領域的信息場,也拿下了不同的垂直受眾市場。

“大刀闊斧,革自己的命”,《奇葩說5》如何詮釋老IP的新玩法?

圖為《十三邀》中許志遠採訪導演李安

再看大環境,今年以來,從街舞、偶像到機甲,從音樂、遊戲再到二次元,綜藝節目經歷了快速的更新換代和輪番對壘,市場綜藝類型越來越多,差異化也越來越大。但截至目前,今年的綜藝圈依舊沒有全民爆款出現,以往屢試不爽的爆款方法論——“流量明星+話題發酵”已經不再奏效,所謂的“爆”,都止步於圈層間的狂歡,而如果無法將核心內容下沉,傳播給目標受眾,一檔節目也就根本無法在信息大流之中留下水花。

“大刀闊斧,革自己的命”,《奇葩說5》如何詮釋老IP的新玩法?

如何在語言類綜藝中分得“蛋糕”,實現口碑和流量雙收?靠的就是匠心之下精益求精的內容創作。隨著監管趨嚴,輿論環境變窄,自帶流量和熱度的敏感話題將逐漸消失,當一切作品離開繁瑣的形式設置,留下純粹的語言力量時,用心做好原創內容,才是語言類綜藝能長久存活的唯一捷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