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奪冠!電競熱冷思考:資本躊躇,這個新生兒「錢景」可靠嗎?

文丨風格里哦

11月3日,在英雄聯盟S8世界總決賽中,由王思聰一手打造的iG以3:0的成績戰勝FNC,奪得中國LPL賽區在英雄聯盟S賽上的首個世界冠軍。網友們奔走相告,在微博上#王思聰#、#IG永不五殺#、#ig冠軍#、#王思聰暖寶寶#、#羅雲熙S8現場#等相關話題更是霸佔了整個熱搜榜。

iG奪冠!電競熱冷思考:資本躊躇,這個新生兒“錢景”可靠嗎?

就連路人們也不得不被這場全網盛事所感染,要知道,《英雄聯盟》自美服公測之日起已經運營快10年了,作為曾經打敗《DOTA》的超級爆款,近年來人氣也漸漸被《絕地求生》等後起之秀所超越。即使是這樣一款看起來人員流失嚴重的“過氣”電競遊戲,適逢一年一度的職業大賽時,卻依舊能夠聚集起全球玩家上億人次的關注度,引發廣泛的討論。這也不得不讓人對背後的原因產生好奇,究竟是什麼讓這類對抗競技型電子遊戲擁有如此的持續吸引力?

iG奪冠!電競熱冷思考:資本躊躇,這個新生兒“錢景”可靠嗎?

資本入局、職業化發展,中國電競的蹣跚前行之路

關於電子競技定義與評價的分歧,一直是主流輿論和遊戲玩家們爭論的焦點。如今不再是網遊妖魔化的時代,當年那些艱難的“網癮戰爭”事件似乎早已成為網民心中模糊的回憶與國內互聯網行業發展的歷史註腳。早年的MMORPG(大型多人在線角色扮演遊戲)作為先驅者承受了最初的那段黑暗歲月,也為之後的電競遊戲興起鋪平了道路。正是自那時起,嗅覺敏銳的資本家們比玩家更早地看到了這片藍海未來的前景。

王思聰與其他富二代們是最早付出行動的人,他用簡單粗暴砸錢的方式讓iG俱樂部成為了電競戰隊走向商業化和職業化的領頭者。這些年輕的富豪本身就是遊戲玩家,他們的投資摻雜著濃重的情懷元素,於是這也就意味著原始和混亂,健全的商業體系並未形成——實際上時至今日,國內的電競俱樂部幾乎仍然沒有一家能做到真正持續盈利。

iG奪冠!電競熱冷思考:資本躊躇,這個新生兒“錢景”可靠嗎?

在這個市場度過了野蠻生長期之後,近年來隨著遊戲人口的持續增加,直播平臺的持續火熱,遊戲廠商和風投公司們才開始紛紛入場。電競產業是不可能靠幾個老闆燒錢養戰隊做得起來的,它必須像傳統體育項目那樣依賴成熟的商業化賽事。而想要擁有完整的賽事體系和直播渠道,背後需要的投入可就是天文數字。尤其是在中國,除了一直彆彆扭扭地聲稱“不碰遊戲”的阿里巴巴,有實力做出這個貢獻的就只剩下了超級遊戲巨頭——騰訊。

從當初拿下《DOTA》的“簡化模仿者”《英雄聯盟》並將其做成了世界上最賺錢的網絡遊戲開始,騰訊就一直展示出其對於電子競技產業的清晰認知,儘早入場,提前佈局。如今,國內幾乎所有年輕玩家聚集的大型直播平臺和社區,從鬥魚TV到bilibili,背後都有騰訊投資的影子。而玩家們最喜歡玩的遊戲,也大部分被騰訊出品或者騰訊代理所壟斷——手遊份額超過端遊,騰訊早就有了《王者榮耀》;“吃雞”類遊戲火過了“MOBA”類,騰訊馬上代理《絕地求生》。

儘管在那些對騰訊嗤之以鼻的核心玩家眼中,這些都算不上是真正的硬核電子競技項目——但誰也無法否認,正是靠著這些流行爆款加上騰訊的無敵社交運營,才讓電競這個概念誕生出了真正的產業和市場。

iG奪冠!電競熱冷思考:資本躊躇,這個新生兒“錢景”可靠嗎?

去年年底,中國音數協遊戲工委(GPC)、伽馬數據(CNG)、國際數據公司(IDC)聯合發佈了《2017年中國遊戲產業報告》。根據報告總結,2017年中國遊戲市場實際銷售收入達到2036.1億元,其中電子競技遊戲市場實際銷售收入就達到了730.5億元,超過了總額的三分之一。而像《英雄聯盟》這樣的老牌電競明星產品,依舊在深度玩家群體中擁有著巨大的品牌影響力和號召力。

這是一個年輕、巨大且仍在蓬勃發展的新興市場。隨著遊戲玩家的基數和比例逐漸增加,以及遊戲公司財報和品牌價值的屢創新高,主流媒體對於電競的態度也在漸漸變得更加開放,甚至曖昧——官方不可能忽視這樣一個對於年輕一代影響深遠的第三產業代表。

從爭議到肯定,電競如何為自己正名?

不過,電子遊戲的“去汙名化”與電子競技的“正名化”卻並非一個水到渠成的同步過程。就在不久之前的雅加達亞運會上,包括《英雄聯盟》在內的6款電競項目進入了賽事。雖然它們的勝者將不計入總獎牌榜,但也體現了主流賽事組織對於熱門電子競技項目愈發重視的態度和行動。當然,隨後國內媒體被禁止對這些賽事進行直播,無疑給之前翹首以盼的遊戲玩家們澆了一盆冷水。

王思聰們給電競帶來了雪中送炭的“錢”,騰訊們砸下更多的錢讓電競擁有了“名”,但是這個稚嫩的產業要如何向主流社會證明這個“名”的積極意義?

沒有什麼可以一蹴而就,任何新事物的誕生勢必要經歷一個讓質疑者習慣並接受的漫長過程。對於電子競技而言,除去老生常談、如今隨著父輩們普遍淪陷於各類微信小遊戲而變得越來越站不住腳的的“玩物喪志”,說到底還是在某些人眼中“這不算體育”的問題。

iG奪冠!電競熱冷思考:資本躊躇,這個新生兒“錢景”可靠嗎?

那麼電子競技究竟算不算體育運動呢?

我們不妨換一個說法,電子遊戲究竟能不能成為兼具商業價值和積極社會意義的職業化競技比賽項目?

其實,電競遊戲之所以要叫“電子競技”而不是“電子體育”,本身就已經對此做出了回答。要知道,所謂的體育比賽其本質就是源自遊戲,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英文單詞就叫做Olympic Games。Game的意思既有體育比賽,也指遊戲。事實上,傳統體育項目最初的誕生正是出自娛樂與雜耍,人們為了獲得快樂而進行遊戲,為了體驗更進階的成就感而設定規則、尋求對抗,在這之後的漫長過程中,逐漸演變出了各式各樣的運動項目,以不同的角度和方式去衝擊人類的極限——這就是競技體育的意義。鍛鍊身體只是它的一個子目標,否則人類就不必讓20個人在草地上按照複雜的規則去追逐一個皮球,而只要讓他們純粹地比賽跑步和舉重就好了。

因此,如果只考慮“讓身體運動”這個概念,那麼電子競技確實不同於能鍛鍊身體的傳統體育項目。但是根據國際運動科學與體育協會(ICSSPE)的《體育競技宣言》中相關定義:凡是含有遊戲的屬性並與他人進行競爭以及向自然障礙發起挑戰的運動都是體育競技運動——那麼電競毫無疑問就是競技運動。

iG奪冠!電競熱冷思考:資本躊躇,這個新生兒“錢景”可靠嗎?

其實,這樣的爭論只是一個關於話語權的問題,而到了今天,話語權已經不再是遊戲行業需要去拼命證明的東西了。電競本身並不必被這樣一個死板的概念所束縛——下棋、桌球、射擊……這些競技項目同樣沒有巨大的運動量,但誰也不能否認它們沒有追求突破人類極限的專業競技性。

電子遊戲也正是如此,選手們是通過鼠標和鍵盤來進行操作、意識、戰術、心理素質的全面交鋒。遊戲本身無非也是和弓箭、槍支、汽車一樣的載體,電競比賽同樣要考驗選手的小範圍微操能力和身體天賦與技巧。正如汽車沒有被髮明之前,只有跑步比賽,不存在方向盤的駕駛技術和賽車的概念,F1方程式賽車也從來沒有被徵選成為過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它“僅僅是”與奧運會、世界盃一起並列成為了世界三大體育盛事。

電競熱潮冷思考,這個行業才剛剛開始

iG登頂S8,王思聰一夜之間從只會懟天懟地的富二代變成了高瞻遠矚的投資者,《英雄聯盟》也在中國這片土壤上重回話題中心。然而在投資者們的眼裡,名號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實際的品牌價值和真金白銀的回報。他們注重的是,這個無法與“裝備”即計算機載體分割開來的項目,背後蘊藏的無盡未來。

因此,如今的所謂“電競熱潮”更像是資本對於當前熱點概念的炒作和追捧,這樣的後果是讓行業充滿了矛盾與荒誕——俱樂部比賽是主旋律,以國家隊形式進行的賽事組織幾乎為空白;受眾群體與諸多其他圈子交融,選手偶像化,觀眾飯圈化,良莠不齊的小眾文化極為活躍;競技項目依託於遊戲單品,比賽平衡性受到遊戲版本更迭影響,受限於遊戲本身的壽命導致電競無法像傳統體育項目一樣穩定長存……

但此般種種特點,恰恰也是電子競技獨有的可進化優勢。從這個概念誕生的那一天起,它所對應的就不是傳統單項,而是區分於整個傳統體育行業的全新概念。所以電競從來就不需要彆扭地試圖將自己納入到傳統體育的體系中去,無論選手、觀眾、從業者還是投資人,去爭辯它到底算不算體育,以及打遊戲這件事是不是不務正業,只會顯得幼稚而毫無意義。

iG奪冠!電競熱冷思考:資本躊躇,這個新生兒“錢景”可靠嗎?

真正重要的是正視娛樂形式和體育項目的演變與發展,從中找到科技與社會進步變與不變的關鍵節點。任何時候都會有備受矚目的比賽,無非是比賽內容的改變與進化。幾十年後可能早就沒有了《英雄聯盟》這款遊戲,但肯定會有進一步革新的網絡設備和交互系統,以及全新的大眾娛樂方式、生活社交方式、學習科研方式……乃至戰爭方式。

所以,目前這樣暫時看起來吵鬧喧囂、野蠻生長的“電競圈”,反而讓人覺得充滿了人間煙火氣息的可愛,因為它原始又真實。年輕人在網上為了電子遊戲爭得不可開交,商人們瞄準混亂的市場蠢蠢欲動。這個新生的行業承受著鄙視或覬覦的目光,既血氣方剛,又叛逆幼稚,被資本挾裹著飛速向前,卻似乎沒有人敢真正押寶未來——這是電子競技當下最直觀可見的一面,它是浮躁的、混亂的、無法定義的……

iG登頂,而決定這個行業未來的真正“玩家”們,也許才剛剛入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