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亞非:如何推動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中國已給出答案


何亞非:如何推動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中國已給出答案

何亞非:如何推動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中國已給出答案



國務院僑辦原副主任、外交部原副部長

在11月5日上午舉行的首屆進博會開幕式上,習近平說,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第一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國家級展會,是國際貿易發展史上一大創舉。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是中國著眼於推動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作出的重大決策,是中國主動向世界開放市場的重大舉措。這體現了中國支持多邊貿易體制、推動發展自由貿易的一貫立場,是中國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支持經濟全球化的實際行動。


首先,這意味著中國將積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擴大進口,增強消費驅動經濟發展動力,倒逼中國企業改造升級,進一步提升中國對外開放的總體水平。

中國堅持對外開放、打開國門搞建設是基本國策。習近平強調,中國開放大門永遠不會關上,只會越開越大。舉辦國際進口博覽會立意新、站位高,是國際貿易發展的創新之舉。中國舉辦國際進口博覽會,表明中國將更自信、更積極的向各國擴大市場開放,通過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開放型經濟,以中國進一步開放推動世界共同開放。

建設現代化開放型經濟要把提高供給質量和水平作為大方向;擴大進口對改善國內生產要素供給有積極作用,也有利於促進全球生產要素自由流動、資源優化配置,實現供銷對接;舉辦進口博覽會還可以提升中國企業創新水平和產業競爭優勢,促進傳統產業升級換代、培育新興戰略產業,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需要。

世界經濟實踐表明,人均GDP達3000~5000美元時,人民消費結構將升級調整,對高質量消費品和服務需求快速攀升。2017年中國人均GDP逾8800美元,國內消費日益增長,空間巨大。

中國改革開放40年有一條重要經驗是,開放是經濟發展成功的關鍵,經濟開放發展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重大成就、提高國際競爭力,提供了正確、有效的路徑。中國從改革開放伊始推動“出口創匯”,到後來經濟發展長期實行“出口導向”,再到如今舉辦國際進口博覽會、主動擴大進口,深刻反映中國經濟從主要開拓國際市場向與各國分享市場的巨大轉變,體現中國改革開放40年經濟發展水平和綜合實力的躍升。


其次,中國擴大進口意味著中國作為世界主要市場的作用進一步加強,顯然有利於世界經濟再平衡、推動世界經濟可持續發展,幫助遏制貿易保護主義勢頭,維護全球自由貿易體系。

2018年前9個月中國對外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約3.4萬億美元,同比增長15.7%。其中出口約1.8 萬億美元,進口額約為1.6萬億美元,貿易差額2213.8億美元。歐盟為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雙邊貨物貿易額約5067.4億美元,同比增長12.7%。

美國和東盟為中國第二、第三大貿易伙伴,雙邊貨物貿易進出口額分別是4718.5億美元和4340億美元,分別增長12.1%和18.6%。中國與非洲國家進出口增長20%,貿易總額達1510.2億美元。在非洲54個國家中,南非、安哥拉和尼日利亞為中國在非前三大貿易伙伴,進出口額均超100億美元。

以上數據表明,中國不斷擴大進口是世界經濟再平衡的重要推動力。據世界銀行數據,2011至2016年,中國進口貨物/服務總額佔全球進口市場份額從8.4%升至9.7%,同期美國、歐元區和日本進口份額下降0.4%。

中國是世界大宗商品主要進口國,2017年進口原油、鐵礦砂、大豆分別達4.2億噸、10.75億噸、9554萬噸,分別增長5%、10.1%、13.9%,對穩定大宗商品價格、拉動出口國經濟復甦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國進口博覽會有助於擴大高技術產品進口,推動世界經濟的創新發展。中國的巨大需求將激勵各國創新和技術提高,也有利於推動中國自身創新,培育全球高技術產品分工協作的新格局。

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在中國擴大進口和開放進程中,將給相關參與方和各地人民帶來更多實實在在的好處,更有吸引力和凝聚力。該倡議已得到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支持和參與,80多個國家及國際組織與中國簽署相關合作協議。2017年,中國企業對“一帶一路”沿線59個國家非金融類直接投資143.6億美元。

中國對服務業和高科技產品龐大需求為發達國家提供了空前的合作機遇。據美國商務部統計,2015年美貨物和服務貿易對華出口支持國內91萬工作崗位。中國人口規模和經濟增長還為各國企業進入中國發展提供了空間。


再則,中國積極擴大進口意味著中國作為新興市場經濟體和主要發展中大國,在全球治理體系調整和改革中將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中國開放型經濟的形成與發展拓寬了“全球夥伴關係網絡”的內涵,以發展促和平、以發展推增長、以發展調結構,使全球夥伴關係更具經濟活力,相互依賴更加緊密,成為全球治理體系從“西方治理”向“東西方共同治理”轉變並保持公正、公平、合理、包容性的基石。

中國擴大進口將提升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在全球化發展和全球治理調整中的發言權,體現了中國的大國責任擔當。中國積極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發起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帶動了有關國家的經濟增長。中國倡導並推進貿易自由化,意圖通過擴大進口促進貿易平衡,與各國共享中國發展成果。目前,世界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國際貿易增長乏力需求低迷,中國擴大進口就是向世界輸出總需求,將有力推動全球經濟增長和再平衡。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此舉再次凸現發展中國家對世界經濟增長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最後,中國舉辦進口博覽會將為主場外交提供新的機遇和舞臺,拓展中國外交的廣度和深度,消除誤解、增進互信,既推進大國關係的良性互動,又給予南南合作更多機會,促進世界利益共同體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中國擴大進口和開放有利於中美化解兩國貿易摩擦,繼續積極發展“合則兩利、鬥則雙輸”的雙邊經貿和其他關係。

中國舉辦首屆國際進口博覽會標誌著中國正在加速發展開放型經濟,以推動全球自由貿易進一步向開放和互利方向邁進。它將為深化“一帶一路”各領域合作,為中國倡導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全球合作伙伴關係網路,提供了又一個十分重要的平臺。

從國際進口博覽會情況看,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雲集上海,企業、政府、智庫和各行各業的精英都來了。博覽會提供的不僅僅是做貿易、搞投資的各種機會,更是相互學習發展經驗、交流治理體會的好場合。

習近平主席出席博覽會開幕式並作重要講話,與出席博覽會的各國領導人親切會見,暢敘共同發展開放型世界經濟、堅持全球自由貿易體系、共同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期待,展示了中國主場外交的魅力。在世界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增大、全球治理面臨巨大挑戰、國際體系遭遇民粹主義碾壓的國際大背景下,中國進口博覽會的創新之舉,給世界帶來了全新的希望。

中美領導人最近的通話表明,中美“合則兩利、鬥則俱傷”是兩國關係40年發展向好的基本道理,在全球化加速發展的新時代更是如此。中國舉辦進口博覽會從加強經濟貿易合作、中國經濟轉型的角度再次表明了中國堅持改革開放的決心,有利於兩國化解誤解、培育互信,努力構建“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新型大國關係,避免陷入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

當前,世界經濟新動能尚未完全形成,而地緣政治矛盾加劇、一些國家經貿分歧擴大,出現貿易摩擦乃至貿易戰升級趨勢。各國面臨對話還是對抗,共發展還是貿易戰,擴大開放還是保護主義的重大抉擇。情況越是複雜、形勢越是嚴峻,更需要高層面、多邊對話平臺,加強宏觀政策的溝通與協調。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就是這樣一個各方需要的交流和協調的高規格平臺,其吸引全球眼光是自然而然的事。

對廣大發展中國家來說,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是中國通過改革開放、融入全球化大潮,取得政治穩定、社會和諧、經濟發展奇蹟的窗口。如何搭乘中國快速發展的“便車”、分享中國發展經驗,從而推動自身發展,已經成為南南合作的重要內容。

中國擴大進口將為發展中國家提供出口市場、發展機會和就業機會,幫助它們融入全球化進程、提高工業化水平。中國進口博覽會幫助最不發達國家參展,就想幫助他們參與全球價值鏈,成為其中一環,以加強各國的利益融合。


圖片來源自網絡

何亞非:如何推動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中國已給出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