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騙得我好狠!

朋友圈,騙得我好狠!​​1.

看到一組驚人的數據:人均月收入2000元的家庭,就比70%的人富有。如果人均5000元,就能跑贏9成家庭。中國殘疾人口約8500萬人,即每15個人裡就有一個。印象中比比皆是的大學生,人數僅僅8千萬,跟殘疾人口差不多。

這組數據簡直顛覆我的認知,尤其是第一項,令人難以置信。

但根據國家統計局發佈的統計數據,它極有可能是真的,2017年,全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為25974元,月均2164元。

那麼,為什麼我們的身邊,幾乎很難找到,月薪低於2000元的人呢?在這組數據的最後,有這麼一段話,醍醐灌頂:如果你不認同以上數字,只能說明,你在自己的圈子裡太久了。

我的圈子裡沒有,我便誤以為,這世上都不會有。

朋友圈,騙得我好狠!​2

圈子,是會騙人的。

歷史上一個非常著名的為圈子所騙的故事——何不食肉糜。

晉惠帝時期,百姓食不果腹,幾近餓死,大臣把消息報告晉惠帝,晉惠帝卻說: “百姓無粟米充飢,何不食肉糜?”老百姓沒飯吃了,為什麼不吃肉呢?無獨有偶,法國著名的“斷頭王后”瑪麗·安託瓦內特,在得知農民沒有面包吃時,說過一句類似的話:“那讓他們吃蛋糕好了。”年幼時,我總以為晉惠帝和瑪麗王后是天生白痴。

成年以後才恍然大悟,他們不是智商低於常人,而是生活優越於常人。他的皇親國戚,他的權貴近臣,乃至於他身邊的僕役下人,沒有一個食不果腹。

所以,不察民情的皇帝,根本無法理解,什麼叫“百姓無粟米充飢”。他的貴族圈子,沒有給他窮人認知。

3.

事實上,我們每一個人,或多或少,都是見識短淺的晉惠帝。

我的同學告訴我,念大學之前,她壓根不知道,自己的普通話,是帶有濃重的家鄉口音的。

當她信心滿滿地上臺演講,卻換來了滿堂鬨笑,她才知道,生活了十幾年的小鎮,騙了她。做公眾號的兩年,類似的事,我見過太多。

每當寫到重男輕女、毆打家暴等現象,很多讀者會反駁我:“這是幾十年前的事了,現在早沒了!”而每當寫到年輕創業、年薪百萬,同樣有人會不屑一顧:“一看就是編的,二十幾歲的年輕人,能賺幾百萬?”人們的認知,大多存在一種錯覺——我沒有,我的親戚沒有,我的朋友沒有,便約等於,這世上都沒有。

即便是有,也是鳳毛麟角,數量稀珍。
朋友圈,騙得我好狠!


4.

大學裡流傳一句笑談:大一,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二,不知自己已知道。大三,已知道自己知道。大四,知道自己不知道。

這是人們求知的四個階段。

知道自己不知道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比如,我告訴你,世上有酒店是鹽造的,入住的要求是“不能舔牆”。你多半會認為,我在胡說八道。

因為這超越認知。

但事實上,在南美洲,真的就有鹽磚酒店。同樣,我告訴你,山羊是會上樹的,你一定會哈哈大笑。但在遙遠的摩洛哥,山羊們為了能吃到漿果,真的練就了一身上樹的本領。

我們鄙夷井底之蛙,但我們每一個人,或許都是在坐在井底的那隻青蛙。

5.

困在自己的認知裡,到底有多可怕?說話有口音不礙事,不認識山羊也是小事,怕的是,精神上冥頑的愚昧。

《盲山》是一部關於拐賣婦女的電影,劇中不少角色,都是由當地群眾扮演的。

有人提問,為什麼群眾願意出演,而且演技毫無違和感。得到的答覆是,他們潛意識裡,根本沒有意識到,拐賣婦女是錯的。

甚至,當地百姓看到劇組的漂亮演員後,竟毫不知恥地問道:“電影拍完後,能把她賣給我嗎?”這句話讓我極為震動。

或許,在他們眼中,祖輩世襲流傳的罪行,已然是天經地義的。

現實生活中,類似的邏輯,十分常見——父輩如此,祖輩如此,老祖宗傳下的規矩如此,它便是如此。

我曾在文章中,寫過一個在極度“重男輕女”家庭中長大的女孩,直到她出嫁了,依舊低聲下氣,為弟弟修建指甲,甘心聽他辱罵。因為在她的認知裡,弟弟是這個家的唯一繼承人,她註定比弟弟要低一等。

父母如此說,叔伯如此說,這種觀念便根深蒂固,貫穿她的血液。

未來,她還要這樣教導她的孩子。


朋友圈,騙得我好狠!

6

我們侷限的認知,還有可能,在阻礙我們賺錢。

三十年前,人們眼中的工作,是找個鐵飯碗直到退休,那些走到街頭經商倒賣的年輕人,經受了最多質疑和辱罵。

二十年前,生意的唯一做法,是臨街對戶,租一個門面,那個叫馬雲的年輕人,還是眾人眼裡搞傳銷的騙子。

人人恐懼新鮮。

那些罕見的、超越傳統認知的,猶如洪水猛獸,人人避之不及。

直至第一批下海經商的,賺得盆滿缽滿,第一批網絡營銷的,年收入突破八位數,人們才猛地回頭,發現狹隘固執的認知,可能正在謀殺致富的機會。

而事實上,幾乎絕大部分的機遇,都是留給那些敢於走出固有認知的人。第一批在商品上貼上品牌的人。第一批把廣告印到高速公路上的人。第一批把小龍蝦價錢炒高的人。

第一批持有商品房的人。

7

曾經,所有人都不知道地球是圓的,風是能發電的,機器能夠替代手工,人類是能飛上天的。如今,這些我們都知道了。

但宇宙浩渺,依舊還有許許多多,我們未知甚至未能發現的領域。這也是我們讀書、學習、旅行、探索的根本意義——打破固有認知,去追求更多生命內延和外伸。不要做那隻井底之蛙。不要做那個被朋友圈困住的人。

如果我們能看見,那就去看見。如果我們能聽見,那就去聽見。如果我們能思考,那就去思考。那些我們從未涉足的遠方,可能藏著驚世的奇觀。那些我們從未接觸的領域,可能是下一個改變世界的契機。

還有那些與我們三觀衝突的觀點,不要急著反駁、拒之門外,很有可能,那是我們自己的固執在作祟。

最後,說點題外話。短視頻軟件火了以後,很多人嗤之以鼻,甚至流傳起一句話:“天下傻逼千千萬,快手抖音各一半。”

我知道你未必喜歡,但不要急著罵,先認真想一想,那些短視頻上看似邊緣,甚至很LOW的人,是一夜之間,隨著視頻軟件長出來嗎?不,他們一直都存在,只是,你始終不曾接觸過。

這世界,從來都比我們想象的,更大。
朋友圈,騙得我好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