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領兵三百擋住名將所率四萬人馬,號稱「東方斯巴達」

1918年,段祺瑞下令大軍南征,打算完成統一,實現前主公袁世凱未能實現的夢想。北軍以能征善戰吳佩孚的第三師為前鋒,加上奉軍、皖軍、西北軍,各路人馬不下4萬。面對強敵,西南軍閥紛紛撤離。湘軍退到永州後,糧彈奇缺,四處求援。湖南首任都督譚延闓慌了神,立刻邀請老朋友張其鍠相助。

張其鍠到達永州後,立下軍令狀,“給我三百人馬,要是丟失永州,就槍斃我。”譚延闓見有人願意背鍋,就真的留下300人:你們當一回斯巴達三百勇士,我率主力後撤了。永州多山,張其鍠命人在山坡和樹林中遍插軍旗,虛張聲勢。

文人領兵三百擋住名將所率四萬人馬,號稱“東方斯巴達”

張其鍠,又稱民國王猛

當時,南征的北洋隊伍達4萬人,兵強馬壯。佔領衡陽後,前鋒一路向南,所向披靡,沒想到在永州卡殼。探子回報,駐守永州的是廣西神算張其鍠。吳佩孚早就聽說此人善於用兵,又精通奇門遁甲,立刻下令部隊停止前進,修築工事。

得知北洋大軍停在衡陽,西南軍閥個個汗顏,張其鍠神人之稱名噪天下。

譚延闓聽說永州守住,就繞道回來,在永州設立督軍行署,詢問張其鍠為何如此自信。張其鍠呵呵一笑,“並不是周易八卦厲害”,主要是對時局的幾點判斷:一是吳佩孚治軍嚴謹,不會趕盡殺絕;二是吳佩孚取得功勞,卻讓張敬堯的皖軍佔了便宜,作了湖南督軍,自然不滿;三是北軍也疲憊不堪。要保住常勝之名,必須修整;四是全國反戰呼聲高,都有談判意思……

文人領兵三百擋住名將所率四萬人馬,號稱“東方斯巴達”

譚延闓

湖南保住了,張其鍠又給吳佩孚寫信,勸他與譚延闓和解,並自帶兩名隨從前往。吳佩孚與張其鍠一見如故,相見恨晚。在張其鍠指點下,吳佩孚決定:1.通電停戰,保存實力;2.支持五四運動,支持學生。從此,吳佩孚贏得“和平將軍”美譽,聲望與勢力大增。

1920年直皖戰爭,直系大勝,把持中央。吳佩孚立刻邀請張其鍠到洛陽擔任高參。酒席間,吳佩孚請張其鍠測算命運。張其鍠推算後對吳說:“大帥你命中早年多坎坷,在51、52歲那兩年,恐有劫難,望多保重。”“大約在65、66歲有難,如果衝過了這關口,至少活到90歲。”吳佩孚不以為然,反問張其鍠:“90歲不敢奢求,65歲也少了些,先生自己的壽辰呢?”“也許我只能活51歲,我有血光之災,恐怕難免橫死。”張其鍠十分落寞。

多年後,張其鍠的預言全部得到驗證:1927年,他死於土匪襲擊,時年51歲。吳佩孚在1924年因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而大敗,時年51歲。1939年被日本人毒死,時年65歲。

文人領兵三百擋住名將所率四萬人馬,號稱“東方斯巴達”

張其鍠奇門算法流傳甚廣

張其鍠精通奇門之術,號稱張鐵口,近代史書多有記載。張其鍠輔佐譚延闓,有一段時間,他每天占卜一課,預測第二天戰事,寫完後就封存起來。次日戰事結束,譚延闓開封查驗,看是否準確,張其鍠預測戰況屢屢命中,神機妙算由此廣為人知。後人把這些資料收集起來,出版了一本《譚張墨跡》。梁啟超高度讚揚他:“蓋以文人而曉暢軍事,以儒者而具綜理密微之法家精神,在並世人才中未見其比也!”

參考書目

1、《民國幕僚真相》,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12

2、《民國秘史》,大眾文藝出版社,201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