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千《佛像》,敦煌珍品之作

張大千(Chang Dai-Chien),男,四川內江人,祖籍廣東省番禺,1899年5月10日出生於四川省內江市中區城郊安良裡的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中國潑墨畫家,書法家。20 世紀50年代,張大千遊歷世界,獲得巨大的國際聲譽,被西方藝壇贊為“東方之筆”。

他與二哥張善子昆仲創立“大風堂派”,是二十世紀中國畫壇最具傳奇色彩的潑墨畫工。特別在山水畫方面卓有成就。後旅居海外,畫風工寫結合,重彩、水墨融為一體,尤其是潑墨與潑彩,開創了新的藝術風格,因其詩、書、畫與齊白石、溥心畲齊名,故又並稱為“南張北齊”和“南張北溥”,名號多如牛毛。與黃君璧、溥心畲以“渡海三家”齊名。二十多歲便蓄著一把大鬍子,成為張大千日後的特有標誌。他曾與齊白石、徐悲鴻、黃君璧、黃賓虹、溥儒、郎靜山等及西班牙抽象派畫家畢加索交遊切磋。

張大千《佛像》,敦煌珍品之作

張大千最初到敦煌的時間是1941年的3月。那一年,他和妻子楊宛君、次子張心智以及學生一行數人,經過長途跋涉,來到了嚮往已久的莫高窟。

剛剛到莫高窟的時候,張大千便迫不及待地提著燈入了洞。在微弱的燈光下,石窟內的所有墻壁,從頭到腳,都充滿了五彩繽紛的各種壁畫。在連接洞口的甬道的牆壁上,也精細地畫滿了壁畫。整個莫高窟鋪天蓋地有一座金碧輝煌、玲瓏滿目的藝術宮殿!

莫高窟壁畫的面積很大,有的高達十二丈,但是張大千帶去的紙太小了,所以他僱用了幾位喇嘛拼縫畫布、粘接蠟紙。由於壁畫上的人物的高低大小尺寸不一,高的至天花板,低的離地二尺。張大千為了完整地再現壁畫作品,他要求自己和隨行人員嚴格按照壁畫的大小來臨摹。因此大家有的蹲著畫、有的架著梯子畫、有的仰臥著畫、有的懸空著畫。張大千說:“臨摹壁畫的原則是要一點不差地地描繪,絕對不能參滲入自己的思想,這是我一再告知門生們的工作信條。……臨摹的每幅壁畫,我都要題記色彩尺寸,全部求真。”就這樣,張大千一行持續在莫高窟工作了兩年多,總共畫成了276幅作品。大千先生家屬將家中所藏敦煌畫作183幅,捐贈給四川省博物館;其後通過各種管道,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64幅,這樣推算,流入民間的尚餘29幅。今日為大家介紹張大千其中一幅佚名敦煌作品,保存完好,非常難得的珍品之作:此作品展露出張大千的細緻工筆筆法,節奏性的雙鉤與及強烈的色彩。張大千在每一個身體部位,從手、髮型、臉部表情以衣著服飾。大士像修長的手和手指引導觀者到手中的蓮花:

張大千《佛像》,敦煌珍品之作

本件“釋迦文佛像”為張大千先生敦煌歸來後創作的漢唐壁畫風格的工筆重彩精品,作品的紙張下部有暗花圖案,可能為大千先生創作專門訂做的宣紙。本作佛像為如來相,如來為釋迦佛的另一稱呼,本件釋迦頭部為渦卷形紋佛發,有高肉髻,雙目低垂,雙耳及肩。一手捧蓮花,蓮花是佛教八寶之一,象徵吉祥純潔,出淤泥而不染。說佛祖釋迦牟尼誕生之時腳踩蓮花,東南西北各走七步,步步生蓮,並雲:“天上地下唯我獨尊”。

張大千《佛像》,敦煌珍品之作

張大千認為古人在洞中繪畫作品時難度更大:由於光線不夠,繪製的困難是可想而知的。莫高窟的天花板往往幾丈高,要畫屋頂,必須要躺著才能夠畫,但古人的畫雖然是躺著在天花板頂上畫的,也沒有一處是軟的。除此之外,靠近地面的地方,例如離地只有二尺高的地方,要畫一尺或八寸的人物,畫的還需要有一個大故事,這比仰天畫還要難。”

張大千深深知道,莫高窟的壁畫是人間稀罕的藝術精品,他用盡畢生所學完成了一篇《關於敦煌壁畫》的論文。張大千在形容莫高窟的壁畫之美時,曾風趣地說:“有不少女體菩薩,雖然明知是壁畫,但仍然可以使你怦然心動。”他還說:“敦煌壁畫所繪之人物,可以考究隋、唐之衣服制度,可以補唐末五代史書之闕文,我認為其歷史考證之價值,重過藝術之欣賞!”張大千從莫高窟壁畫上的學習中增進了他對隋唐衣冠文物、樂器歌舞等內容的瞭解,充實了他在歷史方面的知識,而更為重要的是他的技法獲得極大的提升。這種影響最顯著地表現在了張大千的人物畫上。

張大千《佛像》,敦煌珍品之作

張大千對敦煌壁畫研究得越久,越為其所征服。張大千多次指出:“在藝術方面的價值,我們可以說,敦煌壁畫是集東方中古美術之大成,敦煌壁畫代表了北魏至元一千年來我們中國美術的發達史。換言之也可以說是佛教文明的最高峰……敦煌壁畫早於歐洲的文藝復興約有一千年,而現代發現尚屬相當的完整,這也可以說是人類文化的奇蹟!”

張大千《佛像》,敦煌珍品之作

目前藏品持有人慾將此珍品結緣於有緣之士,參加2018年香港秋季拍賣會,有興趣可搜索登陸深圳乾龍國際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官網,預約貴賓名額,一覽珍品風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