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殺熟」時代,企業更懂你,但不一定愛你

網友“廖師傅廖師傅”表示,他經常通過某網站訂某個特定酒店的房間,長年價格在380元-400元。偶然一次,他從前臺得知酒店淡季的價格在300元上下。他用朋友的賬號查詢也是300元,但用自己的賬號查,還是380元。

大數據“殺熟”時代,企業更懂你,但不一定愛你

知名作家王小山在微博炮轟飛豬旅行APP利用大數據殺熟,他稱,“飛豬平臺殺熟太狠,一張機票,查1104元,到訂的界面變成2322,過幾個小時變成2796,在別家訂了,1300,返回飛豬,又變回2322元。”

大數據“殺熟”時代,企業更懂你,但不一定愛你

2018年2月,青島商人陳女士在使用攜程APP訂房間時偶然發現,被攜程“殺熟”,她的攜程消費積分比老公高近6萬,本以為積分越高價格越優惠,可沒想到自己定房的價格比她先生還貴。

大數據“殺熟”時代,企業更懂你,但不一定愛你

這類通過分析用戶上網行為、購物模式、使用設備等,對用戶差別定價的殺熟行為其實在圈內早就不新鮮,從攜程、京東、滴滴再到飛豬,只是近兩年人們越發依賴互聯網工具,被頻繁曝出才引起重視。

亞馬遜網站成立之初就前瞻性的應用了大數據推送,每個人登錄亞馬遜首頁,平臺總能準確推薦你想要的商品。

也是亞馬遜,在2000年,對68款碟片進行了差別定價。其中,某款碟片對新顧客的報價為22.74美元,而對那些對該碟片表現出興趣的老顧客的報價則為26.24美元。

大數據“殺熟”時代,企業更懂你,但不一定愛你

這種做法當然也被細心的消費者發現。付出高價的顧客怨聲載道,紛紛對亞馬遜口誅筆伐,CEO貝佐斯只好親自出馬做危機公關,表示價格的調整是隨機的,這僅僅是測試,並向高價購買DVD的用戶退還了差價。

自此,殺熟行為就不曾斷絕。

作為一部分消費者而言,他們對於價格不敏感,也不善於薅羊毛,沒時間去找各種券,但從結果而言,這種經常性穩定給商家貢獻收入的“優質”用戶,商家沒有給予VIP待遇也就罷了,反通過大數據將其當肥羊,這是很難令人信服的。

如果“不同人不同價”的最終結果是,企業利潤上升,而大多數消費者的利益受損。消費者會變得“更有策略”,如關注比價網站,或者選擇性地披露信息,從而獲得最優惠的價格(薅羊毛)。

這明顯對大數據行業發展是不良信號。單純從經濟上判斷,數據被企業應用是最有效率的,零散的數據是沒有價值的,只有當這些數據匯聚起來,通過大數據的技術進行分析時才會產生價值。但與此同時,這些數據還涉及到個人信息洩露、濫用等一系列問題。

當發展遇到了道德倫理、公平正義等價值判斷時,市場可能無法在短時間內自我調整,這時候就需要儘快完善數據保護方面的立法。

總結起來,“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這是明智的時代,這是愚昧的時代;這是信任的紀元,這是懷疑的紀元;這是光明的季節,這是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的春日,這是失望的冬日;我們面前應有盡有,我們面前一無所有;我們都將直上天堂,我們都將直下地獄.......”(狄更斯《雙城記》)

大數據“殺熟”時代,企業更懂你,但不一定愛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