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台灣人均GDP那麼高,工資卻不高?

14206766


臺灣省的經濟發展水平位居全國前列。2017年臺灣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74446億新臺幣,約合5793億美元,位居世界第22。而臺灣省人口在2350萬左右,人均GDP為2.46萬美元,人均GDP位居世界第36。而2017年中國大陸GDP為12.24萬億美元,人均GDP為8836美元。


說臺灣人均GDP高,工資不高是相對的。我們都知道,中國臺灣和中國香港、新加坡、韓國在上世紀曾經經歷了一段經濟騰飛的階段,被稱為“亞洲四小龍”。臺灣省的經濟發展水平還是比較高的,早在1992年它的人均GDP就已經超過1萬美元。但是進入九十年代之後,臺灣的經濟發展明顯減速,直到現在,臺灣的人均GDP在亞洲四小龍之中墊底,亞洲四小龍之中的韓國,其人均GDP達到了3萬美元左右,中國香港的人均GDP約4.6萬美元,而新加坡的人均GDP接近5.5萬美元。相比亞洲四小龍其它三個成員,臺灣省的人均GDP、薪資水平都是墊底的。當然,相對美國、日本、德國、英國等高度發達的經濟體,臺灣省的情況也是如此。

但是相對中國大陸,臺灣省的人均GDP、工資都比大陸要高,比大陸31個省份行政單位都要高。2017年臺灣GDP約合38727億人民幣,位居全國第六,而人均GDP達到了16.5萬元,比大陸人均GDP最高的省級行政單位北京市(12.9萬元)仍高出3.5萬元左右。

在薪資方面,進入九十年代之後,臺灣省的薪資水平確實增長的很緩慢。早在1988年,臺灣省的月平均薪資就已經超過4萬新臺幣,二十多年過去,才增長到近5萬元新臺幣(約合人民幣1.1萬元),如果把通貨膨脹算進來,那麼這二十多年來臺灣省的薪資確實沒什麼增長。當然,月平均薪資達到1萬元人民幣以上的,也比大陸方面高出不少。

目前大陸省份的經濟發展速度普遍比臺灣省高,隨著經濟的發展,相信未來大陸省份的經濟發展水平也將會逐漸的趕上臺灣省。


錦繡中源


臺灣工資真不高嗎?

我們算筆賬,首先看看臺灣和大陸的人均GDP對比。

臺“中研院”經濟所日前發佈報告稱,2017年臺灣GDP增速為2.64%,比之前預測上調0.46個百分點,按此預測,臺灣2017年GDP或達3.43萬億人民幣。目前臺灣人口約為2350萬。

按這樣算,臺灣的人均GDP約為2.25萬美元。

我們再看看大陸,目前正式數字還沒出臺,所以只能預測,目前的預測是9100美元。

2.25萬/0.91= 2.47倍,臺灣的人均GDP比大陸高2.47倍。

好。那麼我們再比較下臺灣和大陸的收入對比。

有個大家都很熟悉的數字叫”22K“

中國臺灣網8月18日訊 據臺灣《聯合報》報道,臺灣“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歷經勞、資雙方6小時多的角力,最終由“勞動部長”林美珠拍定漲價4.7%,月薪22K(新臺幣,下同)、時薪140元。對此,勞方代表新竹縣總工會理事長陳福俊表示,雖然勞方目標沒達到,但“勉強接受”;資方憤而離席,臺灣工業總會常務理事何語會後二度重申,“資方反對到底”。

這個基本工資的意思接近於大陸的最低工資,22K相當於4800人民幣。

好了,請問下,各位網友,你們當地的最低工資線是多少??

隨便搜了下張《2017年全國各地最低工資標準》,最高的是上海,基本工資為2300元人民幣,不到臺灣的一半,至於內陸的江西最低只有不到1200人民幣,只有臺灣的1/4。各位,這個數字算高嗎???

就算我們只拿一線地區的上海與臺灣單獨比吧,上海的人均GDP2016年是113731元,越合17500美元,已經達到臺灣人均GDP的77%,可最低工資只有2300元,2300元/(4800元)22000臺幣,只有臺灣最低工資的47%!!!!

各位,不是什麼臺灣工資低的問題!我們該問的是,相對於我們的GDP,我們的工資為何這麼低!!!!

看評論有些人不相信上海有人每月拿2000多元,還說讓我找幾個來看看,好吧,我找個上面的調查表格來,看見沒有,在239778份調查中,工資每月在3000以下的有15.2%,意思是有36446個人報告月收入不到3000!


閉家鎖的紅楓


我印象中不久之前有一篇文章,作者是臺灣的一位90後青年,吐槽自己的生活,他在文章提到一直聽到關於臺灣是亞洲四小龍的稱號,但是從他出生以來就沒有感受到任何經濟發展良好的情況,他每天加班工作,工資也只是足夠過生活而已,更別說豐富的生活了,身邊還有更慘的朋友面臨著找不到工作的慘狀。

這篇文章引起很多人的共鳴。這一點大家想一下,是不是和日本很相近。沒錯,臺灣面臨著和日本一樣的情況。

臺灣的年輕人最大的問題不是薪水低,而是沒有機會。很多來臺灣上海工作的臺灣年輕人表示,如果自己能在臺灣扎到一份不錯的工作,不會背井離鄉來到上海。

在臺灣,很多新興行業的工作薪水也就2.5w臺幣,摺合人民幣五六千,這可是在臺北大城市的新興行業的工資,更別說一些傳統行業的慘狀了。

臺灣就業機會難道,供不應求,自然工資收入也就很低了。


蒙歌先生


臺灣行政院主計總處公佈 2016 全年經濟成長率 1.50%,每人 GDP 2 萬 2,530 美元,CPI 上漲 1.40%。世界排名約22。

官方預測 2017 年經濟成長 1.92%,則較去年 11 月預測數字 1.87%上修 0.05 個百分點,每人 GDP 2 萬 3,827 美元,CPI 上漲 1.08%。

臺灣經濟增長主要依靠電腦相關產品和集成電路為主的電子配件的出口。伴隨著臺灣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電子信息產品出口迅速增長,取代紡織品及其相關產品成為臺灣第一大出口商品。臺灣的對外貿易依存度較高,臺灣內部政治環境也會影響臺灣的貿易發展以及GDP。

臺灣年輕人的收入,一直被說起薪22K臺幣,也就是約5000人民幣,這樣的起薪已經維持很多年了,臺灣官方數據,近50%的臺灣人民收入年薪低於50萬臺幣,約11萬人民幣。

臺灣經濟已經近20年沒有大的發展,以及大企業的出走,使得臺灣除了高科技的代工產業外,其他的產業並不好,造成不容易找到好工作,而高勞力的工作,年輕人也不願意做,這都是臺灣平均收入不高的原因。

當然,臺灣內部也檢討,認為業主以降低成本、加強管理等等原因,幾乎是集體的壓低員工的待遇,使得多數工作者成為:苦勞的勞工。

民進黨的蔡政府上臺以後,推動了”一例一休”的新規定立法,原意是讓勞工可以強迫休息,結果卻變成加班費變成原來的3-4倍,老闆們只好寧願院休息,也不要員工加班,這也使員工收入變得更低。


臺灣自由行


臺灣工資以前與大陸有巨大落差,只是有二十多年沒有明顯增加,才顯得不高。

90年代初,一位《聯合報》編輯看到大陸科幻文學很微弱,就掏自己的工資辦了個獎,當時這就是鉅款。現在這位編輯已經退休,因為以前的貢獻,大陸科幻界開筆會經常要請他。現在他的退休收入就和大陸一線城市退休人員一樣多。

二十多年前很多到大陸的臺商、港商,其實是當地工薪階層,存了點錢到大陸就能當個小老闆。現在就是真正的臺灣商人到大陸參加商務會議,都是比較寒酸的一群。


科技文化鄭軍


我以前也以為臺灣人工資高。之前有設備是臺灣的,來了個工程師,問他工資,說一個月4萬,我想挺高的啊!他說是新臺幣,等值RMB8000,以他能獨立出去處理設備問題,軟硬件,機械構造,寫程序都能搞定的能力,在國內無論哪個城市,至少1萬起步,深圳年薪3-40萬無壓力。



去年在臺灣,在臺北坐了出租車,與出租車司機聊一會,他們這行基本在5500-6500RMB/月,還有以前接觸臺灣的公司上班的技術人,大概在8000-10000RMB/月,他們說臺灣二十年基本沒有漲工資,現在還不如北上廣深的上班的。



如果把全世界境外臺商的也算進去應該不只這樣,臺灣大企業不多可是做出口的中小企業很多也就是說老闆很多,而且都是對外賺錢,島內才兩千萬人扣掉在大陸的臺灣人大概只剩下1800萬人不到,可是你去臺北看那個消費力根本跟上海市差不多的,你拿國內除北上廣外的城市根本比不上!


11年時經常看臺彎的電視臺,他們一個街邊賣小吃的工資3萬臺幣,而且臺灣的公司文化是與員工分享,年尾賺到錢,老闆都會拿出一定的比例分成,如11年底臺塑的員工就上街示威遊行,抗議公司今年賺那麼多年,卻只有7個月的獎金,臺灣的工資收入起碼是大陸的幾倍。


一顆愛你的心


臺灣的經濟屬於海島外向型經濟,很多企業總部在臺灣,實際重心在大陸,許多大的臺企就留幾十個高管,二百個員工在臺灣,然後在大陸僱傭了幾萬人,在多個省有工廠基地,這些臺企在大陸每年產值很高,比如富士康一年光鄭州工廠的產值就達千億規模,還有緯創,臺積電,宏電,統一,康師傅每一家的年產值都是幾百億人民幣……這些錢和利潤在大陸產生,這些臺商也不可能把幾千億匯回臺灣,法律也不允許匯鉅款回臺灣,臺商在大陸賺到錢依然是在大陸擴張買地辦廠再投資,所以這些錢的大頭和臺灣沒啥關係。不過,臺灣也有統計局,人家也要統計gdp,從他們的公司法來講,不管企業在全球哪裡辦廠,只要是這個集團的產值都要上報,所以:臺灣的gdp就會顯得很高,可惜那只是數據,骨子裡是產業空洞化!對當地就業消費毫無促進!


一諾千金141476247


臺灣自1950年代便開始現代化建設。到1978年,臺灣GDP達到了274億美元。同一年,大陸是2139億美元。1980年代的10年,臺灣依然保持快速增長。1990年臺灣GDP1666億美元,大陸為3945億美元,臺灣佔到大陸經濟總量的42%。大陸第一經濟大省廣東那時僅為188億美元——只有臺灣的11%。臺灣以佔全國不到2%的人口、0.4%的土地,卻奇蹟般地佔了近一半的經濟總量,不可謂不是奇蹟。

進入1990年代後,臺灣經濟明顯減速,尤其是亞洲金融危機之後。到2000年,臺灣GDP10年增長99%,達到3315億美元。和臺灣的冷清不同,大陸搞得熱火朝天。2000年大陸GDP12113億美元,較1990年增長了2.07倍。該年,臺灣佔大陸經濟比重依然高達27%。

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大陸又迎來了一個黃金增長機遇。到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前夕,大陸GDP進一步增長到35538億美元,7年增長了1.93倍。而臺灣僅增長23%至4083億美元。臺灣佔大陸比重進一步下滑到11%——和1990年廣東佔臺灣的比重一樣。歷史巧合的是,就在2007年,廣東省GDP這是超過臺灣,成為大中華區第一經濟大省。

2007年爆發的次貸危機席捲全球,由於臺灣船小,受風暴拍打。2009年一度出現了經濟負增長。大陸由於經濟體量大,收的影響相對較輕。2010年,大陸經濟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6年,臺灣GDP5297億美元,大陸為112029億美元。臺灣只有大陸的4.7%。

2007年,廣東超過臺灣;

2008年,江蘇、山東超過臺灣;

2011年,浙江超過臺灣;

2013年,河南超過臺灣

2017年,四川、湖北將超過臺灣

接下來的幾年,將有更多大陸省份超過臺灣。難怪郝龍斌說,“大陸很多省超過臺灣讓我緊張”。小編送他一句:你只會越來越緊張。

1978年,大陸人均GDP222美元,臺灣1606美元,是大陸的7.2倍。1990年,大陸344美元,臺灣8216美元,兩者差距擴大到23倍。2000年,臺灣人均GDP接近1.5萬美元,大陸不足1000美元,但差距縮小到15倍。到2016年,大陸人均GDP達到8126美元,臺灣為22530美元,差距進一步縮小到2.8倍。相信從隨著大陸的進一步發展,差距經越來越小,最終消除。


紅谷新視界




這是臺灣當局“主計總處”公佈的經濟數據。第一張是收入。第二張是一些相關的經濟數據。

我覺得凡事提問的時候,先問問是不是,然後才問問為什麼。

臺灣的工資低嗎?跟亞洲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是低了。但跟內地相比,還是相當高的,44k相當於人民幣將近1w元。我是寧波人,目前在臺北已經呆了3年。臺北市的物價總體而言跟寧波相差不大,薪資水平卻略高於寧波。我想問,論民富水平,全國又有多少地方高於寧波呢?

我覺得在目前這個階段,大陸的百姓去嘲笑臺灣地區生活水準低是比較可笑的。未來在內地,但就現在而言,臺灣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扔高於大陸,只有沿海少數地區將將持平。


HJCruyff


一句話,虛的,死要面子活受罪。

當年新加坡和臺灣地區一前一後加入wto,新加坡是以發展中國家名義加入的,而臺灣地區打腫臉充胖子,非要以發達地區名義入世,結果好處沒落到多少,責任倒不少。

最高時臺灣地區GDP總額達到大陸地區的三分之一以上。而現在近十個大陸省份超過臺灣。

臺灣產業空心化嚴重,在大陸臺商有一百五十萬。這些臺資企業和工廠,都被臺灣計入GDP,實際上跟臺灣沒任何關係,稅收不在臺灣,就業不在臺灣,利潤也很少寄回臺灣。

產業競爭,無非就是人才和資金和制度,三方面的競爭。

之前臺灣為啥發展這麼快,第一就是帶走了整個大陸一半的人才。而現在這批人才老的老死的死,就憑現在的臺灣島能出多少人才。

第二才是常凱申帶去的黃金和外匯儲備。這些錢說實話大量花在了軍事上,但剩下的也不少,再加上外資,所以資金也不缺。

第三是制度。常凱申在大陸不土改,是因為自己陣營就是大地主。到了臺灣馬上土改,因為臺灣的地都不是他們軍政官員的,大部分都是日本人、皇民和漢奸的,當然不心疼。

臺灣當年土改極其成功,政府低息貸款給農民買地主土地,地主拿錢去城市開工廠,農民為了土地不被銀行收走,拼命攢錢還貸款。這種模式是聯合國推薦的,當然裡面的死結是政府得有錢貸款給農民,這又回到老蔣帶過去的黃金了……

不過臺灣的這三個優勢已經是過去時,現在臺灣年輕一代追求小確幸,有理想的就是當律師和醫生,這發展個p的經濟。資金上誰有大陸財大氣粗,也就剩美國了。制度上已被反超,實際上大陸目前制度跟老蔣小蔣時代的臺灣差不多,而當今臺灣已經成為劣質民主活標本,日漸菲律賓化。

總之臺灣已經沒希望了,時間站在大陸這一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