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山東生產建設兵團三師11團駐地濟寧(原南陽湖農場)

第三師十一團駐地濟寧(原南陽湖農場)

曾經的山東生產建設兵團三師11團駐地濟寧(原南陽湖農場)

濟寧

  • 濟寧市位於山東省西南部,東鄰臨沂地區,西與菏澤接壤,南面是棗莊市和江蘇省徐州市,北面與泰安市交界。淮海經濟區核心區八大城市之一。濟寧屬暖溫帶季風氣候,面積1.1萬平方公里,2016年人口835.44萬人。

1970年3月,濟南軍區山東生產建設兵團成立。濟寧南陽湖農場改編為山東生產建設兵團三師十一團。按軍隊編制,南陽湖農場改編為團,各生產隊改編為連(未設營)。

  • 1972年6月18日,在滕縣徵招的兵團新兵報到,地點設在滕縣縣委招侍所,報到以後在招待所住了一天。19號一大早,開來了四輛大卡車,是嘎斯69,最早的那種老“解放”。新兵們跟家人告別以後,按照新兵連的編制點名上車,再經過三個多小時的奔波,一路拉到南陽湖農場。車到農場以後,先去了三連,吃過完午飯又拉著去了四連。
  • 在滕縣徵招新兵共計168人,加上1971年7月30號先期招的李吉興等十幾個人,在滕縣徵招的兵團戰士共180餘人。
曾經的山東生產建設兵團三師11團駐地濟寧(原南陽湖農場)

  • 在棗莊、薛城、八一、西崗、來村、魏莊礦等共徵招100餘人,徵招時間與在滕縣徵招的時間一致。因為幾個煤礦駐地距離較遠,人員比較分散,集合的時候麻煩一點,具體情況各不相同,前後相差了三、四天。
  • 兗州的新兵集合日期是在6月20號。在兗州徵招的兵團新兵為120餘人,報到的當天在縣委招待所門前集合,等待出發。那天天氣比較熱,下午在招待所門前等車的時候,蹲在牆下陰影中躲避陽光,樣子相當狼狽。當時只帶了很少的行李,除了一卷涼蓆和一條床單,只有一身換洗的衣服。
  • 因為兗州離濟寧比較近,出發時間是在下午,到了南陽湖農場,太陽還高掛在西邊的天空上。汽車把我們直接拉到三連的打麥場,行李搬進大倉庫裡,地上鋪上一層稻草就當是床。
  • 到了南陽湖以後,先在新兵連作短期培訓。除了聽報告,領導講解兵團性質,介紹十一團的情況,還進行隊列訓練,有一天大半夜的還搞了個演習,吹集合號,喊起來緊急集合,跟真事似的,急行軍一段路程,再走回來吃早飯。還有就是開座談會,談心得,表決心,端正態度,提高覺悟,樹立扎根兵團幹革命的思想,等等。培訓的間隙,還組織新兵到地裡觀摩勞動,到稻田拔草等。
曾經的山東生產建設兵團三師11團駐地濟寧(原南陽湖農場)

  • 分配結束,報到以後,老鄉們到各連串門,瞭解各連的情況,原來分配到各連的條件,第一就是看臉,像那幾個長得帥不拉唧的小哥,都分到團部、警通排、廣播站,去了那些露臉的單位。其次根據年齡,幾位老大哥分到了五連(機械連)、六連(基建連),和團部。
  • 1972年6月到1975年9月,我們這一批兵團戰士在山東建設兵團三師十一團,南陽湖農場,總共待了三年又三個月。
  • 1975年9月4日,星期四,是我們最後離開南陽湖的日子。
  • 始建於1956年的濟寧國營南陽湖農場,最初只是一片兩多萬畝的湖灘,經過10多年的發展,到60年代末、70年代初,已經建設成為一個以種植水稻、小麥為主的國營大農場。
  • 1970年,濟南軍區山東生產建設兵團成立,原來歸屬濟寧地區的南陽湖農場整體移交給山東省生產建設兵團第三師第十一團。
  • 1970年6月,第一批兵團戰士,一百餘名來自濟南的知識青年到達南陽湖農場,開啟了南陽湖農場的兵團時代。
曾經的山東生產建設兵團三師11團駐地濟寧(原南陽湖農場)

  • 關於1970年來自濟南的第一批兵團戰士人數,由劉洪源編寫的《山東生產建設兵團》中,說總人數是150人。
  • 據戰友“紅星”回憶,實際應為149人。
  • 馬立春連長在《難忘的兵團歲月》裡這樣寫到:“我是1970年的6月從臨沭縣調到兵團工作的......。兵團的第一批新兵是張秀彬同志接來的,都是濟南市高、初中知識青年,共120多人。團部研究決定:馬立春同志任新兵集訓連連長,杜明一同志任指導員。一排排長袁洪法,付排長劉文質;二排排長王敬民;三排排長趙淑華(女)......。”
  • 第一批濟南征招的兵團戰士中,有女戰士39名。
  • 劉洪源《兵團史》:1970年10月27日和11月1日又在濟南地區徵招300人左右。
曾經的山東生產建設兵團三師11團駐地濟寧(原南陽湖農場)

  • 1970年11月1日,濟南市一千多名知識青年在濟南一中、十九中集合,分乘幾十輛敞棚大卡車——前車廂坐人,後拖斗裝行李,浩浩蕩蕩向三師十一團駐地,濟寧出發。車一發動,車上車下一片哭聲。經過6、7個小時的顛簸,當天下午5點多,我們到達了濟寧市南20裡的三師十一團駐地,國營南陽湖農場。
  • 由戰友“曾在南陽”提供的“新戰士乘車證”,註明的日期是“(南陽湖)一九七〇年六月二十三日”,說明新兵到達南陽湖的時間就在此前不久的幾天。
  • ​ 1971年8月20日在菏澤、單縣等地城區徵招400人左右。
  • 1972年6月22日前後分別在濟寧、兗州、棗莊、滕縣等地徵招400人左右。
曾經的山東生產建設兵團三師11團駐地濟寧(原南陽湖農場)

  • 另外,還有一些原農場幹部或職工的子女,隨各批次徵招入伍。到1974年底(包括平常零星錄用人員)在十一團工作過的兵團戰士有1400人左右,多系初、高中畢業生,也有部分小學畢業生。應徵時年齡多數在18歲左右,年齡最小的不足14歲(例如二連十六班的王景田),最大的23歲。
  • 在兵團戰士的徵招宣傳中,有“兵團是‘不戴領章帽徽的解放軍’”等說法,兵團由現役軍人領導,實行半軍事化生活管理,發軍裝,將來還有機會入伍參軍,成為真正的解放軍,還有招工、上學等優惠條件。這些條件對於城市青年來說,較有吸引力,成為青年人追求的目標。諸多熱血青年腦中充滿理想主義色彩,抱著響應毛主席號召“知識青年到農村去。農村是個廣闊的天地,在那裡是大有作為的”,積極報名參加了建設兵團。
曾經的山東生產建設兵團三師11團駐地濟寧(原南陽湖農場)

  • 徵招兵團戰士有戶籍、體檢、年齡和名額等限制,許多被擋在門外的熱血青年,費盡心機尋找機會,堅決要求參加兵團。有的人父母不同意,就自己偷出戶口本來報名,最終生米做成熟飯,參加應徵到了兵團。
  • 參加建設兵團,對於家庭出身的條件要求相對較寬,因此也吸引了一批揹負著家庭出身包袱的青年招名。
  • 按照兵團戰士徵招條件和程序,每次徵招收兵團戰士,團部都按上級指令,派出徵兵組,由軍隊幹部帶隊到徵招地區學校或街道進行宣傳動員,解答詢問,辦理入伍手續,也就是俗稱的“帶兵”。
  • 第一批招收的戰士成為“老兵”以後,有些提拔為班長、排長的骨幹,參加了以後的帶兵,和帶兵的軍官一起參加徵招,解答問題。
曾經的山東生產建設兵團三師11團駐地濟寧(原南陽湖農場)

  • 1971年8月在菏澤、單縣招來的400餘名戰士,有一部分從來沒有出過遠門,到了南陽湖農場以後,看到生活條件比在家裡還苦,認為是被招兵的人給欺騙了,再加上想家,有一部分人就哭哭啼啼,相約著連夜跑回家去,當天還下著雨,那也不顧了,回家的決心真大!團裡組織了部分老兵去把他們攔了回來,經過做工作,最終留了下來。
  • 大約有一、二十個跑回老家的新兵,以後再也沒有回兵團,與兵團生活失之交臂。
  • 1974年11月山東生產建設兵團撤消,南陽湖農場交歸地方。
  • 三師十一團下轄7個直屬連。(其中4個農業連,1個副業連,1個機務連,1個基建連),還設有一個“水稻研究所”。
曾經的山東生產建設兵團三師11團駐地濟寧(原南陽湖農場)

國營南陽湖農場

  • 1955年7月經濟寧專署批准開始籌建。因地處南陽湖北岸的緩徵地範圍內,初定名濟寧專區緩徵地機械化農場,9月更名為國營南陽湖農場。同年12月, 山東省人民委員會正式批准南陽湖農場的建場計劃為總土地面積2.5萬畝,其中耕地面積2萬畝,核定總投資135萬元。後實際劃定土地總面積2萬畝,列縣級農業企業單位, 由山東省農業廳直接領導。
  • 1957年7月曾一度劃歸濟寧縣領導,翌年又恢復原領導關係。
曾經的山東生產建設兵團三師11團駐地濟寧(原南陽湖農場)

  • 1966年,該場又下放濟寧專署管理。
  • 1970年3月,山東生產建設兵團成立,南陽湖農場改編為濟南軍區山東生產建設兵團三師十一團,1974年11月生產建設兵團撤銷交歸地方,仍恢復原農場場名。後由濟寧行署和濟寧市農業局管理,仍為縣級農業企業單位。
  • 南陽湖農場位於濟寧北湖生態新城區內,地理位置優越,南接微山湖,西靠京杭大運河,北連濟寧市區,東臨濟東大煤田,年平均氣溫13.5℃,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陽光充足,降雨量充沛。
曾經的山東生產建設兵團三師11團駐地濟寧(原南陽湖農場)

  • 農場內部地成方,渠成網,地面自然坡度小於1/3000,排灌條件好,農田基礎設施完備,技術力量雄厚,土地肥沃,適宜種植各種農作物、苗木花卉、牧草、蔬菜等,被濟寧市政府批准為“濟寧市農作物良種繁育基地”、“濟寧市市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濟寧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示範區”,“國外先進智力成果引進示範基地”,被省老科協評為“省老科協農業科技項目示範基地”。
  • 是一個集良種繁育、觀光農業、園林園藝、有機蔬菜、生態養殖、建築建材、房地產開發於一體的現代農業示範區。農場曾被評為多項國家、省市先進稱號。
曾經的山東生產建設兵團三師11團駐地濟寧(原南陽湖農場)

  • 農場致力於發展現代農業,打造生態農場,將現代高科技農業示範與旅遊觀光融為一體,自然風光和高效農業種植渾自天成;養殖業在濟寧市首家推行質美、生態、環保、高效的自然養豬法;有機蔬菜採用生物反應堆技術,無公害、無藥殘;擁有7000餘畝苗木花卉生產基地。綠化工程設計與施工、產品銷售體系完善,種植有南水梨、舒梨、盤石柿、大葉女貞、紫葉李、紫薇等30多個特色品種,並具承接綠化工程資質;引進世界先進生產水平的種子加工生產線,形成良種引進、繁育、加工、銷售一體化的經營服務格局,“南陽湖”牌小麥良種以優良的質量贏得了市場,年生產銷售良種600萬公斤以上,年創社會效益1.2億元。節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秸稈加工廠,機械加工廠、麵粉廠、飼料廠、大型現代化沼氣站和山東濟寧南陽湖置業公司的成立建設成為農場轉變農墾企業傳統經營模式的新企業。
曾經的山東生產建設兵團三師11團駐地濟寧(原南陽湖農場)

山東濟寧南陽湖農場主要經營:

  • 生鮮食品:有機蔬菜(韭菜、番茄、黃瓜、辣椒、茄子等時令蔬菜)
  • 無公害冷鮮肉
  • 白條雞(散養蘆花雞、百日雞)
  • 羊肉
  • 農副產品:特色鹹鴨蛋、松花蛋、小磨香油、石磨麵粉、石磨掛麵、芝麻醬、全麥麵粉等。
  • 苗木花卉:風信子、鬱金香、南水梨、舒梨、盤石柿、大葉女貞、紫葉李、紫薇等。

產業介紹

一、觀光農業

  • 南陽湖農場農業觀光園佔地面積3000餘畝,分為特色採摘與農事體驗、觀賞與住宿餐飲、休閒與健身三大區域,包含農家院、採摘園、市民農園、垂釣園、綠色長廊、人造沙灘、露天浴場、兒童摸魚池、環島水域、林下放養、特色餐飲等40多個景點,具有較強的觀賞性、參與性、娛樂性、趣味性,是集觀光、娛樂、休閒、餐飲、住宿為一體的生態觀光農園,是您享受假日、親近自然、返璞歸真的最佳去處。
曾經的山東生產建設兵團三師11團駐地濟寧(原南陽湖農場)

二、園林園藝

  • 南陽湖農場依託豐富的土地資源及雄厚的科技優勢,成立了以南四湖園林有限公司為主的苗木花卉基地和以南陽湖園林工程公司為龍頭的綠化工程、設計與施工、產品銷售體系,擁有綠化苗圃7000餘畝,發展南水梨、舒梨、盤石柿、大葉女貞、紫葉李、紫薇等有市場潛力的特色品種30多個,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規模優勢產業。生產中積極應用秸稈生物反應堆技術,促進了生態改良、環境保護,提高了苗木生產速度和質量,取得了良好成果。南陽湖園林工程公司已承建了北湖溼地、濟寧高新區、金鄉開發區、105國道等幾十家單位的綠化工程。
曾經的山東生產建設兵團三師11團駐地濟寧(原南陽湖農場)

  • 南陽湖農場觀光農園,始建於2008年,現佔地面積1530畝,位於山東省濟寧市省級旅遊度假區小北湖東側,風光秀麗,景色貽人,現已建成採摘體驗、觀賞餐飲、休閒健身三大功能區域40餘處休閒景點,日接待遊客能力1000人,可提供180個住宿床位、60桌600人的餐位,是廣大遊客休閒觀光的理想去處
  • 觀光農園基礎設施配套,服務功能完善。現建有一級幹道3條、二級幹道5條,長達6000米休閒區環繞湖1條,長達500米綠色長廊1條,生產用道、步道30處,超市4處,農家院16處,科普教育基地1座,古式亭臺樓閣及景觀函橋22處,綠化帶4處,100車位的森林停車場1處、廁所8處、衛生室1處、值班保衛室1處,沿途設置路燈並在各個景點和道路分流處醒目位置設置路標、說明牌。
曾經的山東生產建設兵團三師11團駐地濟寧(原南陽湖農場)

  • 採摘體驗區主要包括市民農園、水生花園、燒烤美食園、四季採摘果園、接待中心、鄉土文化館、展銷中心、兒童遊樂場、二十四孝雕塑、停車場等,為遊客提供了一個採摘和農事體驗的良好場所,也方便了兒童認知和親近動物。觀賞餐飲區內設有兒童摸魚池、鵝島、採菱灣、養殖魚池、果文化展示廳、設施瓜果園、觀賞果園、荷花池,是遊客觀賞休閒、放鬆身心的理想場所。休閒健身區包括水球運動區、室內游泳館、人造沙灘、露天浴場、銀杏林、茶吧、管理中心等。2010年,觀光農園實現接待遊客18萬人次、創收2200萬元,安排農場職工120人實現就業,同時輻射帶動周邊農村相關從業人員456人,創造了較好的經濟收益。
  • “十二五”期間,觀光農園將加快建設發展步伐,按照《2008——2020年南陽湖農場休閒農業總體規劃和先行區發展規劃》要求,逐步將佔地2萬畝的南陽湖農場全部開發成為觀光休閒農業區,屆時將建成農事休閒區、服務與管理區、會議與培訓區、果林療養區、大田觀光區、生活住宅區六大功能區,使南陽湖農場真正成為全國知名的假日農場。
曾經的山東生產建設兵團三師11團駐地濟寧(原南陽湖農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