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了生存,動物開啓了「熬夜」模式

為了生存,動物開啟了“熬夜”模式

動物改變自己的活動模式實現與人類和平共存,在無法避免被人類干擾的情況下,動物以時間換空間的策略獲得了短暫的和平。

■趙序茅

隨著人類活動的加劇,越來越多的野生動物棲息地被人類侵佔。在長期與人類打交道的過程中,動物發現一味地逃跑和遠離並不是最佳的解決途徑,最好的適應方式是調整活動模式——白天避開人類干擾,選擇在夜晚活動。

6月14日,國際著名期刊《科學》刊登了一項新的研究發現:為了避開人類活動的干擾、威脅,原本一些晝行性動物,開始轉變成為夜行性活動。

在黑夜更活躍

為了開展這項工作,研究人員整合分析(利用meta-analysis)了6大洲、涉及62種動物的研究文章,他們想知道這些動物是如何改變其行為模式以應對人類活動的。

分析結果顯示:一旦夜幕降臨,被調查的動物變得比人類抵達前更加活躍,它們在黑暗中狩獵和覓食。過去常常將晝夜時間均勻分配的哺乳動物,把夜間活動增加到68%。比如野豬明顯壓縮了白天活動的時間而增加了夜晚活動的時間。

研究人員認為,動物改變自己的活動模式實現與人類和平共存,在無法避免被人類干擾的情況下,動物以時間換空間的策略獲得了短暫的和平。

在尼泊爾,人們種植和勞作的地區,老虎更多地轉向夜間活動;在加利福尼亞州的聖克魯斯山脈,為了避開遠足和騎行的人類,郊狼在夜間更頻繁地捕獵。

避開人類活動

該研究小組還發現,這些動物對人類活動的反應驚人地相似——無論人類活動是否直接影響到它們,它們總是儘可能地避開。比如,一隻鹿僅僅是看到人類在附近遠足,可能並沒有去追捕、獵殺它,它們也會選擇主動避開。在長期的適應生存中,它們形成對人類本能的恐懼,對於人類的恐懼與天敵如出一轍。為了避免與人類活動產生衝突,鹿發現人類後,會躲避起來,會在夜間會變得更加活躍。

其實,早期哺乳動物的祖先也可能因為轉向夜行生活而得到生存的機會,因為它們白天會面臨恐龍的威脅。在當時的情況下,向夜行性轉變的哺乳動物的祖先成功地避免了被超級掠食者恐龍吃掉的命運,從而倖存下來。

面臨新的風險

不過,凡事有利必有弊。為了避開人類活動,這些夜晚活動的動物也面臨新的風險。一些原本晝行性的動物在夜晚會降低捕獵和覓食的能力,甚至會影響其尋找配偶的能力。同樣,改變行為模式也會影響其自然生活方式。因為它們在夜間視力受限影響正常行為,比如,它們通常很難找到食物和水源。

魯阿哈(Ruaha)國家公園裡的羚羊,它們雖然避開人類活動,卻增加了野外被獅子捕食的風險。尤其是那些晝行性動物在夜間活動的行為,會增加被夜行性動物捕食物的幾率。即使不被夜晚捕食者徹底殺死,它們也可能會縮短壽命或抑制繁殖,從而減少種群。更為嚴重的是,這種活動模式的轉變可能會改變整個食物網中物種之間的關係,帶來不可預測的後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