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短房:加拿大輸油管線能給中國帶來什麼

北美東部時間6月17日,“北方門戶”計劃(Northern Gateway)輸油管線項目獲得加拿大聯邦政府批准。這一項目系2011年由加拿大英橋公司提出,東起阿爾伯特省落基山油砂礦區,穿越落基山脈,抵達瀕臨太平洋的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簡稱卑詩省)北方港口基蒂馬特,全長1177公里,日設計輸送能力為石油52.5萬桶,凝析油19.3萬桶。建造“北方門戶”的目的,是開闢一條向西的石油輸送渠道,便利加拿大打開亞洲市場尤其中國市場。

由於加拿大石油海外市場嚴重依賴美國(佔總出口量97%),加聯邦政府急欲開通“北方門戶”,推動石油出口多元化。這在2011年11月起,通往美國德克薩斯州的加美輸油管計劃屢屢被美方阻撓的背景下,顯得尤為急迫。正因如此,加拿大總理哈珀才擺出“排除萬難”的執著姿態,堅定推進這一項目。按照他本人的說法,“北方門戶”關乎加拿大國家利益,管道修建是必須的。自2012年初開始,“北方門戶”項目開始由務虛轉向務實。

自“北方門戶”項目提出後,便遭到加拿大環保團體、沿線部落和卑詩省三大方面的質疑和反對,其中呼聲最高、影響最大的反對意見,是輸油管線和自基蒂馬特駛出的油輪都有洩漏風險,可能對環境造成巨大危害。不過,儘管一些環境組織和原住民團體堅持反對,聯邦反對黨們也提出許多反對意見,更有團體、部落希望借議會討論或高院申訴改變成命,但鑑於哈珀的決心和聯邦保守黨的多數黨地位,這些做法可以延遲、卻很難中斷“北方門戶”進程。多數人預計,工程最早可能於明年開工。

然而,“北方門戶”項目更大、也更現實的問題,是利益分配問題。

卑詩省自由黨在前任省長金寶爾時代,是熱心推動“北方門戶”的,之所以現省長簡蕙芝上任來風向陡變,是因為和石油生產地——油管起點阿爾伯特省利益分配不均。“北方門戶”全長1177公里的油管中,58%在卑詩省境內,但按照既定的利益分配方案,阿爾伯特省因出產石油,將獲得大部分收益,卑詩省卻只能獲得總收入比例的8%。很顯然,卑詩省為油管將犧牲土地、資源,並冒著環境風險,換來的收益卻是不相稱的。

至於另一大反對勢力——沿線原住民部落,其反對“北方門戶”的理由則更為複雜:環境、領地、部落傳統……但熟悉他們的人士一言以蔽之——說到底還是錢的問題。

這條油管的修建,在加拿大而言,主觀上是為了打通“太平洋門戶”,實現石油輸出渠道多元化,避免繼續受美國市場牽制、制約,而其最看重的,自然是中國市場。

然而從客觀上而言,“北方門戶”對中國市場的重要性,或許並非如許多人想象得那樣大。

加拿大阿爾伯特石油主要為頁岩油,提煉成本高,產地價格遠高於普通石油,“北方門戶”輸油管建設工程浩繁,通過地段地質結構複雜,加上沿線有許多原住民部落待價而沽,以及環保整改需要,建造和運營成本遠高於普通輸油管,勢必令成本雪上加霜。這樣運到終點的油還要裝船才能運往中國,倘在油價高企的日子,如此的成本或許還有人願意咬牙支付,一旦油價回落則毫無吸引力。事實上頁岩油在全球範圍內很少遠銷,加拿大對美國市場的依賴程度如此之大,也與此有深刻關係。出於能源安全需要,中國在加拿大進行了大規模石油項目投資,但目前的投產項目,其大多數產出同樣銷往美國,這也是成本牽制使然。

鑑於此,“北方門戶”項目的進展,對中國能源安全有一定意義,但並不一定意味著大量加拿大原油會就此源源輸往中國,屆時高成本將成為制約加拿大對華石油出口的瓶頸。

(陶短房,旅加學者,海外網專欄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