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鋼琴領域,是什麼造就了享譽世界的「德國製造」

在鋼琴領域,其實有個很奇怪的現象,就跟汽車是一樣的,很多中國人寧願花高價去買進口汽車,德系汽車、美系汽車等等。鋼琴也一樣,很多人鍾愛德系鋼琴,比如施坦威、貝希斯坦,美系鋼琴代表的鮑德溫,中國國內市場雖然大部分被雅馬哈、珠江這些量產化的鋼琴所佔據,但是不得否認,有追求,懂鋼琴的朋友一般還是會優先選擇德系鋼琴。就包括國內其實很多鋼琴廠也是在仿造德系鋼琴,甚至明明是國產琴,非要起一個大家都看不懂的英文名字、來一段大家都不知道的發展歷史,冒充德系鋼琴。那麼究竟, 是什麼造就了享譽世界的“德國製造”?讓眾多鋼琴廠家紛紛模仿。

在世界上,除了“Made in China” 我們都知道,德國在機械行業可以說是全球領先,德國人在機械製造和設計方面的天賦基本上可以說是無人能及。這是客觀條件,最主要的還是德國人嚴謹科學的工作態度。在就是德國人的標準體系和流程很完善,理念上比較得體。我們經常能夠看到一個小小的零件,從最開始的一塊圓柱形的不鏽鋼開始打磨、製作頭部並一層層的打磨成一個橢球體,掏空並更換鑽頭進行細節處理並更換螺紋鑽頭雕刻齒輪,再到打出螺絲孔,進行邊緣磨光。雕刻出大致的形狀,打磨雕刻出一個個或碩大的螺栓、或螺旋狀的齒輪。精細的加工與產品LOGO的雕刻、打孔、拋光處理細節。簡單的產品卻看出德國人對工藝的渴求以及他們可以製作出這麼富有藝術感的產品,而這也就是強大的機械工業帝國!

在鋼琴領域,是什麼造就了享譽世界的“德國製造”

鋼琴就是一部巨大的機器,鋼琴發聲的原理,其實就是小錘敲擊拉緊的鋼弦,其振動由鑄鐵支架傳遞到木製共鳴板上,放大音量(同時減少了振動時長),聲音才出來。

在鋼琴領域,是什麼造就了享譽世界的“德國製造”

鋼琴由88個琴鍵(52個白鍵,36個黑鍵)和金屬絃音板組成,有樂器之王的美稱。一部鋼琴大約超過12000個零件組成,它是經過300多年的改進和演變,最終才成為我們看到的現代鋼琴。鋼琴之所以成為樂器大家族中的“王者”,是人類的精神文明及科技文明的發展所賦於它的。

在鋼琴領域,是什麼造就了享譽世界的“德國製造”

在所有樂器中,鋼琴最像機器。它簡直就是一種機器,人用手操作的機器。德國人對待這部巨大的機器,嘔心瀝血,精雕細琢,用他們嚴謹的工作態度和一絲不苟的工作精神讓德國鋼琴品牌成為了世界名牌。

鋼琴雖誕生在意大利,卻在德奧和英國得以發展成長,又以德國的鋼琴最為突出,所以,世界鋼琴看歐洲,歐洲鋼琴看德國。

德國鋼琴在世界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在世界鋼琴品牌排名也是靠前的,比較著名的鋼琴品牌有貝希斯坦、貝森朵夫鋼琴、施坦威鋼琴等。

施坦威立式鋼琴與三角鋼琴在同一個工廠精心製作而成,符合最高品質標準,技藝精湛的工匠採用相同的技術和嚴密的工藝流程。唯一區別就是按照“垂直部門”製造,垂直導向使用同樣的工藝流程。因而生產出全球頂級的立式鋼琴,處處彰顯施坦威的美譽。施坦威立式鋼琴採用多項專利功能和工藝,包括專利橫膈膜音板、加速擊弦機和六角度交叉夾緊絃軸板。

在鋼琴領域,是什麼造就了享譽世界的“德國製造”

為何德國不會出現“錢學森之問”

有這樣一則幽默故事:在路上丟了一塊錢,美國人馬上打電話給警察:“我丟了一塊錢,馬上來給我找,因為我是納稅人”。英國人表現得很紳士,聳聳肩膀就走了。而德國人會在丟錢的範圍內畫出一萬個小方格,拿著放大鏡,挨個去找,最後還真找到了。這個故事雖然有些誇張,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刻畫出德國人獨特而生動的形象。生活中德國人的確很嚴謹,甚至有些刻板。同樣,做起科研來也是一板一眼、執著而認真。

同樣,德國人在鋼琴的製造上更是執著,以至於德國鋼琴品牌飽受風雨依然屹立不倒,施坦威、貝希斯坦等世界名琴百年來持續不斷的創新和研究,凝練成了現在典雅、含蓄的外形,精確細緻的內在品質,低音穩定渾厚,中音豐富溫暖,高音珍珠歌唱般,處處體現了對音樂的精雕細琢,工藝精細。

德國人嚴謹的精神來自何處

嚴謹和認真已經滲入到每個德國人的血液之中,這種精神與宗教信仰有密切的關係。德國是著名的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發源地。路德給德國人帶來一個新的概念,那就是“天職”。在德語的Beruf(職業、天職)一詞中,包含的是宗教的概念:上帝安排的任務。也就是說,對於一個教徒來說,他做一樣工作,生產一件產品,並不是為了工資、為了謀生而做,而是為完成上帝安排的任務。我們可以想象,這與幹工作只是為了對得起所拿的那份工資,在工作態度的嚴謹與認真上會有多大的不同,製造出來的產品在品質上又會有多大的不同。

在鋼琴領域,是什麼造就了享譽世界的“德國製造”

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

路德及其後來路德派的職業思想至少在三個層面上深刻地影響了德國人:一是將世俗工作視為神聖,並以最神聖的態度去從事世俗的工作;二是尊重自然形成的分工與合作,不過分注重職業的形式;三是極其安心於本職工作,有良好的職業精神。

我們敬佩德國人的職業精神,羨慕他的研發技術,更鐘愛於德國品牌的鋼琴,他不只是一件藝術品,更是德國精神的凝聚。

據不完全統計,截止到2009年,德國共有一百多人獲得諾貝爾獎。如果把移民美國、加拿大的德裔算上,獲獎人數將突破200人大關。德國諾貝爾獎獲得者主要來自研究型的綜合大學,其中哥廷根大學44人、洪堡大學29人、維爾茨堡大學14人(包括5位短期研究學者)海德堡大學10人、弗萊堡大學9人、圖賓根大學7人、萊比錫大學6人,此外還有其他大學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未列入統計。

在鋼琴領域,是什麼造就了享譽世界的“德國製造”

據說中國有一個著名的“錢學森之問”:為什麼中國60年出不了頂尖的人才?許多學者研究去研究來搞不明白,教育官員們想破頭也沒有得到答案。其實,問題有那麼複雜嗎?你只要轉臉往德國看一看不就明白了?除了自由、獨立的科研環境之外,德國學者對學術研究的敬畏、淡定、執著和較真也密不可分。

自二戰過後,德國在一片廢墟上起家,以作坊式工場起步,最大的公司也不足百人,但其研究深入,甚至幾代人只研究一個訂書針,致使其產品一旦打入國際市場便無可替代,即使當年美國逼迫馬克升值,也不能打破德國貿易順差,憑藉財富流入,實現良性循環,最終實現經濟的再次騰飛。而正是這種對於做任何事都嚴謹的精神,才是值得我們學習和思考的。鋼琴這種精密的樂器,其製作工藝正是需要這種嚴謹的態度。末法時代,工業4.0的概念是否能夠騰飛?不知道能否讓鋼琴製造業再一次迎來新的變革? (本文部分內容引自著名學者楊佩昌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