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北京傳來大消息!滿大街的藥店慌了?

最近一段時間,便利店又被推上了風口!

甚至有媒體寫出了類似標題《開啟賺錢新模式:要發財,去北京開便利店!》的文章,這是為何?

事情想必大家都清楚了,近日,北京市商務委聯合市發改委、財政局等六部門印發了《關於進一步促進便利店發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


剛剛,北京傳來大消息!滿大街的藥店慌了?



在此項政策中,明確提到:

1、為加大對便利店的支持力度,對總體不超過500萬元金額給予支持;對符合政策要求的商業便民服務設施項目,按總投資的30%給予固定資產投資補助。2,對於店主,因各種歷史原因無法提供房產證的,由區政府或其授權的屬地街鄉政府出具同意意見,工商部門辦理登記註冊手續。3,連鎖便利店可按有關標準申請零售經營乙類非處方藥申請二類醫療器械經營備案的可由企業總部統一配備質量管理人員。


總得來說,就是對便利店開始資金、行政、行業限制等各方面給與全方位的支持,一線城市中的北京率先發布此項政策,無疑對全國其他城市來說,也極大的起到了借鑑作用。

北京此次大力發展便利店的新政,或將引發行業新一輪廝殺。


正所謂:“無風不起浪”!

北京此項政策的發佈,其實也向我們透露出了諸多信息。

一般來說,便利店的發展與經濟發展和城市化水平密切相關,國外經驗表明,當人均 GDP 達到 3000 美元時,市場進入便利店導入期,而當人均 GDP 達到 1 萬美元時,便利店行業逐漸步入成熟期,競爭也將更加激烈。

剛剛,北京傳來大消息!滿大街的藥店慌了?


剛剛,北京傳來大消息!滿大街的藥店慌了?


便利店行業與經濟發展聯繫緊密


就拿“便利店經濟”較為發達的上海來說,上海的大公司大多都是在1997年左右開始大規模進入便利店行業,而那一年,上海的人均GDP剛好是3013美元,這絕對不會是巧合。

目前,上海的經濟發展水平,人均GDP早已突破1萬美元,也就是說,上海的便利店經濟也老早邁入了成熟期。但如果我們對比全國各城市的便利店數量情況,可以發現,同樣是人均GDP破萬,但相比之下,北京在便利店數量上,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我們可以看下,全國各城市便利店數量情況:


剛剛,北京傳來大消息!滿大街的藥店慌了?



從地理面積上看,北京市比兩個上海市加起來都要大,上海的人口也只比北京多11.28%,然而在零售業業態上,上海卻完勝於北京(除了便利店數量,超市、購物中心、商鋪等數量也均是上海強於北京)。

現在北京開始力推便利店,這一政策信號可以告知我們,北京為刺激消費,擴大內需已開始發力了:

要知道,受經濟週期影響最小的行業就是食品、零售行業和醫藥行業,現在一方面力推便利店,另一方面允許便利店經營乙類非處方藥,這決心真是槓槓的。

北京出臺該《措施》,影響的應該不會只是北京市,作為首都,更是中國標本城市之一,筆者猜測,此項政策落實一段時間後,一旦此項試點成功,未來極有可能在其他一線城市或者強二線城市得到推廣。


除此之外,此項政策發佈以後,被探討的最多的就是連鎖便利店可經營乙類處方藥的問題。

根據1999年,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就發佈的《處方藥與非處方藥分類管理辦法》(試行)規定,處方藥必須憑執業醫師或執業助理醫師處方才可調配、購買和使用;非處方藥(OTC)不需要憑執業醫師或執業助理醫師處方即可自行判斷、購買和使用。

比如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感冒用藥、止咳鎮痛類、胃腸道用藥、清熱消炎類、維生素補益類藥品都屬於OTC藥品。當然,如果要細分,OTC中也可分甲類OTC和乙類OTC,紅底白字的是甲類,綠底白字的是乙類。


剛剛,北京傳來大消息!滿大街的藥店慌了?



甲類OTC可在醫院、藥店銷售。而乙類OTC除了可在醫院、藥店銷售外,還可在藥品監管部門批准的賓館、百貨商店等處銷售,原因是乙類OTC相對安全性更高,如板藍根泡騰片、牛黃蛇膽川貝滴丸等都是乙類OTC藥品。

在《通知》中也明確提到:因為連鎖便利店銷售乙類處方藥的風險可控,所以便利店,可以在“按有關標準申請”以後再進行銷售。

北京的政策出臺後,我看到多家醫藥新媒體連續曝出,大以“藥店危險了”“藥店咋辦”之類云云,大有引發行業恐慌之勢。

當便利店可以賣藥以後,真的會對醫藥行業帶來巨大沖擊嗎?我的看法如下:

一、以後便利店可以賣乙類處方藥,本質上是一項利民之舉,畢竟絕大多數藥店不會24小時營業,但在一線城市中,24小時候營業的便利店確實一大把,便利店賣藥,可以很程度的方便患者購藥。

而此項政策的實施,對整個醫藥行業的衝擊,應該微不足道,畢竟在品種齊全度、專業服務、聯合用藥、價格、醫保支付等各方面,便利店相比藥店都不具備啥優勢。再者,便利店幫忙賣藥,對製藥廠家來說也是一項利好,不過,對於那些單純做銷售的藥店來說,應該是一項“災難”。

二、其他地方不多說,但在深圳,基本上是走幾步一個大藥房,走幾步一家便利店。

便利店可以賣藥後,極有可能出現“超市藥店化”的情況,藥店也有可能出現“藥店超市化”的情況,以後在便利店買個感冒藥、止咳藥啥的,在藥房買個紅牛,礦泉水,橙汁啥的應該都是常事了。

三、從長期角度來看,藥品走進便利店,藥品的終端價格應該也會有所下降,在大眾心目中,藥品行業都屬於暴利行業,但是邁入門檻較高,比如開個大藥房起碼你得有資金,還得有個藥師資格證。

現在開個便利店就可以申請銷售乙類處方藥,這樣的發展模式,倒有點像國外的藥妝店(藥品、化妝品、日用品一起賣)。

可以發現,現在各行業各業都在玩“跨界”,要是沒做好迎接各種挑戰,就只有被淘汰的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