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究竟是敵是友?技術不會讓我們不勞而獲

如今,工業機器人已經逐漸成熟並滲透到了製造業的各個領域,包括食品、醫藥、家電、電子製造、汽車、金屬加工等行業,而其中最受關注的仍屬汽車行業。在汽車製造業車間裡,組裝、焊接、塗裝、運輸乃至到質量檢測,無一不需要機器人的協助來完成生產。現今工業機器人的先進程度讓人歎為觀止,尤其是那些靈動的5軸6軸機器人,具有如此多的關節,還能夠做到運動和指令的精確傳輸,各部位緊密配合完成複雜的工作。

機器人究竟是敵是友?技術不會讓我們不勞而獲

英國《金融時報》關於機器人的特別系列報道一直圍繞著這樣一個問題:機器人是敵是友?這讓我很感興趣。我知道變化是可怕的,我也知道《終結者》中的半機器人確實可怕。但我讀到的證據表明,我們在人工智能(AI)、傳感器開發以及其他很多領域看到的快速變化,並沒有在把我們快速推向一個機器產生自我意識並接管一切的未來。擔心這種未來毫無意義,就像人工智能先驅吳恩達(Andrew Ng)所說的那樣,這就好像擔心“火星上人口過多。”

一種更緊迫且更切實(因此也更可怕)的威脅是經濟可能出現混亂。機器人(我姑且使用這個詞代指快速擴張的現代數字技術工具)正快速學習大量曾經是人類專屬的技能——從理解自然語言到診斷疾病、再到駕駛汽車。未來數年,這些技術高超的機器將出現在全球各個經濟體中,他們將用自動化取代人工,致使一些或許多人失業。這當然意味著機器人是我們的敵人嘍?不,完全不是這樣。認為答案是肯定的,就是把人類貶低為只不過是體力勞動者,這未免太小瞧我們這個物種了。

機器人究竟是敵是友?技術不會讓我們不勞而獲

首先,很多人根本不是勞動者;他們是兒童或退休人士、病人或殘障人士。對於這些人而言,技術進步是近乎純粹的福音。它將讓老年人能過上更自立的生活(比如,設想一下無人駕駛汽車帶著他們探親訪友),同時讓他們的家人能密切監控他們的狀況,在他們摔倒或迷路時進行干預。它將讓孩子們能按照自己的進度學習他們想學的知識。它將讓患者能獲得最適合自己的醫學治療,而不是僅僅獲得通常而言最有效的治療。總的來說,我想不出對所有這些群體而言,科技進步何以會是一件不好的事情。確實,兒童可能會花費太多時間盯著他們的智能手機,父母應控制他們玩手機的時間。但電視這種原本足以讓我們變成彼此不進行任何互動的殭屍的技術誕生了,我們安然無恙;因此,我相信,孩子們會沒事的。

但我們這些真正在為生計工作的人呢?即便對於我們,機器人也並非敵人,原因有兩個。首先,他們不會很快讓我們都失業。仍有很多事情是機器做不了的——從收拾桌子到教一個班的學生寫小說。就連對技術發展最樂觀的人也不認為,這些工作將在不遠的未來實現100%自動化。確實,機器現在做不了的很多工作都薪水不高(這主要是因為可以做這些工作的人很多,大量的潛在勞動力供應讓薪資高不起來)。

機器人究竟是敵是友?技術不會讓我們不勞而獲

我認為,解決這一挑戰的最佳辦法是將收入所得稅降至負值,為低收入員工增加收入。機器人並非敵人的第二個也是更為重要的原因在於,他們讓我們總體變得更為富有。通過提高我們的能力和生產率,他們創造了更富足的生活。我們喜歡交流、學習、娛樂、旅行以及消費產品和服務。技術進步將讓我們能用同樣的錢(乃至免費——按照如今的趨勢),以更高的質量做更多我們喜歡的事情。

確實,我們多數人享受到這種富足的方式是通過獲取勞動報酬。此外,對於越來越多的人而言,這種“便宜勞動力”正變得愈發難以消受。因為由於全球化和技術進步,他們的技能變得不那麼有價值了。我們需要弄清楚如何應對這種情況。這將是未來數十年最重要的政策領域之一。

機器人究竟是敵是友?技術不會讓我們不勞而獲

但我們還需要記住,這種情況源於這一事實:技術讓我們用更少的力氣創造更多的價值。如果我們無法弄明白如何應對這種形勢,如何確保以反映我們共同價值觀、保護弱者的方式分享機器人的勞動成果,那麼我們應該感到羞愧。如果是那樣的話,我們已遭遇真正的敵人,那就是我們自己。

機器人究竟是敵是友?技術不會讓我們不勞而獲

機器人究竟是敵是友?技術不會讓我們不勞而獲

瞭解更多機器人資訊,請關注鳳凰機器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