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號稱千古一帝,卻曾6次跪倒在一漢人墓前,真實原因至今無解

康熙作為歷史上著名的千古一帝,被很多人所敬仰和推崇。他8歲登基、14歲親政,在皇帝的位置上坐了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在康熙少年時期,國內形勢相當嚴峻,外部有各族勢力的虎視眈眈,內部有鰲拜集團的蠢蠢欲動。面對這樣複雜的形式,康熙大帝很好的把握了時機,先是一舉剷除鰲拜勢力,穩定了當時的朝內形勢。然後又堅持大規模用兵,始終以強硬的姿態面對外界。

康熙號稱千古一帝,卻曾6次跪倒在一漢人墓前,真實原因至今無解

成年之後,康熙又平定了三藩,打退了沙俄,並且收編了在臺灣的明鄭政權,徹底穩定了大後方。接下了集中兵力,三徵噶爾丹,使中國完成了空前的大一統,讓中國封建社會迎來了最後一個輝煌的時代——康乾盛世。

以上的種種事例,都證明了康熙確實是一名傑出的帝王。按理來說,像這樣一位帝王,他的心氣是非常高傲的,功績擺在那裡,就有“目中無人”的資本。讓人匪夷所思的是,就是這樣一位皇帝,卻曾6次跪倒在一非親非故的漢人墓前,行“三叩九拜”的大禮。究竟是什麼人能有這麼大的本事,讓這位千古一帝如此“拜服”呢?

我們都知道,康熙在執政的中後期,進行了六次南巡,而每次南巡經過南京的時候,有一個地方康熙必去,這就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陵墓——南京明孝陵。明孝陵前面的四個“治隆唐宋”四個大字,就是就是出自康熙之手,意思是褒獎朱元璋對國家的治理,勝過唐宋。

康熙號稱千古一帝,卻曾6次跪倒在一漢人墓前,真實原因至今無解

更讓人不解的是,根據史書記載,每次康熙到此,都要對著朱元璋的陵墓行“三叩九拜”的大禮!按理說,當朝皇帝,應該對前朝帝王陵沒有什麼好感,雖說很多情況下不會去刻意破壞,但也不會如此大規模的6次參拜。更何況,康熙也不是泛泛之輩,他這樣做,肯定大有文章。史書上記載的,大概有三種看法。

一、對朱元璋的崇拜。這也是大部分史書上面所記載的。眾所周知,朱元璋是著名的“草根皇帝”,做過和尚要過飯。就這樣一個“土包子,”最後卻能成長為一位傑出的開國帝王。這樣的人生,著實讓很多人驚歎、崇拜。但康熙對和朱元璋相同出身的漢太祖劉邦,卻沒有太大興趣。因此,此點不能成為康熙6次跪拜朱元璋的理由。

康熙號稱千古一帝,卻曾6次跪倒在一漢人墓前,真實原因至今無解

二、為了社會的穩定。清朝在入主中原之後,受到很多漢人的抵抗,在民間有大大小小各種反清勢力。康熙朝拜朱元璋,也可能是為了推崇他的“滿漢一家親”,用朝拜前朝開國帝王的形式,平復漢民族的反清情緒,以增強漢族人民的認同感。如果說康熙前3次跪拜有此意圖,尚能理解。但在1700年之後,清朝統治已基本穩固,已無再次參拜必要。因此,此點也不能成為康熙連續6次跪拜朱元璋的理由。

三、對朱元璋的感謝。清朝的國土勢力,都是建立在明朝的基礎之上,如果不是朱元璋對蒙古族大力征討,滿族的前身女真族想要在發展壯大,沒那麼容易,也更不能有後來的後金政權。正是由於朱元璋的北伐,在打擊了蒙古族勢力的同時,也讓滿族得以休養生息,最終成為了一方霸主,得以入主中原。

康熙號稱千古一帝,卻曾6次跪倒在一漢人墓前,真實原因至今無解

否則,蒙古人一直強大,女真人哪裡會有什麼機會?所以,康熙跪拜明孝陵,其實也有其發自內心的感激。但其實,在努爾哈赤統一女真之時,明朝就已注意到滿族的勢力,開始處處遏制滿族的發展,努爾哈赤的祖父就為明軍所殺,努爾哈赤本人更是多次被明軍追殺。此點康熙感謝朱元璋之意,實在有些牽強。

康熙6次參拜明孝陵的真實原因,以上三種說法都比較片面。到底哪種說法更為正確一點,或間而都有之,還是有什麼另外的原因,這個答案,學者們研究了幾十年,至今無解,沒有拿出一個令人信服的答案。

康熙號稱千古一帝,卻曾6次跪倒在一漢人墓前,真實原因至今無解

在今天,很多網友都很反感滿清這個時代,認為正是由於他們的統治,才讓近代的中國,遭受了列強的蹂躪。康熙拜謁朱元璋,也是貓哭耗子——假惺惺。這些或許都有道理。不過封建社會註定會被取代,不管是康熙,還是朱元璋,他們都無法阻擋歷史的進步,至於康熙拜謁的真實原因,可能只有康熙自己才最清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