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期選舉的前一天,美國重啓了對伊朗的制裁

如果留意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的工作狀態,就發現他時不時地會表現出一副怒氣衝衝的樣子,用聽不懂的希伯來語在痛斥著什麼東西。一般這種時候是以色列又被人給襲擊了,內塔尼亞胡要麼在譴責敵人要麼在下令復仇。常常被他譴責和報復的不是巴勒斯坦就是黎巴嫩,當然伊朗也經常挨他的罵。內塔尼亞胡很愛惜自己的國民,只要是發生任何針對以色列人的襲擊,他從來都會加倍還回去。

內塔利亞胡的這種執政風格就跟美國總統特朗普有點像,特朗普也是隔三差怒氣衝衝地威脅這個詛咒那個。這哥倆都是那種把自己的利益得失看得非常重的人,只不過內塔尼亞胡比較多地集中在安全領域,而特朗普的注意力更多放在經濟領域。他們倆這種執政風格在國內就會收穫一大票的死忠粉,當然外人對他們評價也不錯,因為他們畢竟是在為民謀利嘛。

可是給自己爭取的太多,難免會損害他人的利益,所以這種執政方式在國內頗有支持率,但是對外難免引起衝突。內塔尼亞胡總覺得周圍人都要害他們,所以以色列也就經常跟巴勒斯坦或者黎巴嫩那邊有衝突,跟伊朗之間就差要動手了。特朗普覺得所有人都在佔他的便宜,於是美國在經濟上差不多跟全世界都在發生衝突。

在中期選舉的前一天,美國重啟了對伊朗的制裁

(內塔尼亞胡和特朗普)

特朗普是從有錢人的那個群體裡面走出來的土豪總統,他原來的那個圈子裡都是一些達官顯貴、猶太富商,所以他本人對猶太人和以色列有一種不同尋常的好感。當特朗普在面對以色列的敵人伊朗時,這種好感就促使他做出了突破正常外交關係的事情。今年5月8號特朗普單方面宣佈退出伊朗核協議打算重新制裁伊朗,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幹出的事兒。

當然一個政客或者一群政客在做出某個決策的時候,原因永遠不會只有一個。這就像我們普通人要跟誰談戀愛或者跟誰劈腿,那也是諸多因素共同促成的一樣。特朗普決定退出伊朗核問題協議的時候,他考慮的因素當然也是多方面的,對以色列的偏愛是一方面,他覺得其他人佔了美國的便宜過得太舒服是另外一方面。

奧巴馬在2015年主持簽署伊朗核協議的時候,參與者可是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外加一個歐盟的老大德國,並且說好了由聯合國原子能機構負責監督執行。這6位大佬要武力有武力、要資金有資金、要市場有市場,伊朗不敢得罪也沒必要得罪,所以協議簽署的三年來,伊朗人一直在按規定辦事兒過日子,這一點也得到了國際原子能機構的證明。

這種時候呢,歐盟在伊朗擴大了投資,其他國家採購伊朗的便宜石油,伊朗人民的日子也因此逐漸滋潤,核協議造就了一個皆大歡喜的局面,難怪奧巴馬把這事兒一直掛在嘴上。但是特朗普可見不得這種現象。在他看來,參與這個協議的國家要麼造成了美國的貿易逆差,要麼在中東搶了美國人的風頭;還有伊朗這個邪惡國家,作為美國和以色列的共同敵人,有錢之後放肆地擴大地盤,一點兒也不低調。

在中期選舉的前一天,美國重啟了對伊朗的制裁

(伊朗核協議討論簽署的時候)

特朗普是真的見不得這種其樂融融的大好局面。當他宣佈退出伊朗核協議的時候,給出的理由是伊朗要停止發展他們的戰略導彈!這個當初就根本不是核問題協議裡面的內容。那麼聽到這個伊朗人肯定要怒的,欺人太甚的事情那必然是不可能答應和妥協的,所以特朗普退出核協議重新制裁伊朗這事兒就一切按他的計劃向前推進了。

特朗普決定把制裁伊朗分成兩個階段進行,第一個階段是在今年的8月6號啟動的,下手的領域是伊朗的貴金屬和汽車製造業;第二個制裁在11月5號啟動,屆時將全面禁止伊朗石油的銷售,誰買誰倒黴。從5月份到11月份的這半年時間,是特朗普留給伊朗石油買家的緩衝期,讓他們儘快想辦法另找貨源。

11月6號是美國中期選舉的日子,這個就相當於是特朗普的期中考試。如果考的好呢?眾議院和參議院繼續由他和共和黨把持,那麼他這個單方面的行動會繼續任性地執行下去。如果考得不好的話,他後面兩年就得花更多的精力去跟國會吵架了。特朗普把全面制裁伊朗的日子挑在期中考試的前一天,似乎也是留了一手,大概是想著在最後一刻給自己增加點曝光量保持熱度。

儘管特朗普給伊朗石油的買家留了半年時間,但是這一天到來的時候還是有很多國家表示這個貨源實在是不好找。於是美國又給了8個國家3個月的臨時豁免期,在這3個月裡可以繼續和伊朗做生意,但是要自覺削減採購量、抓緊找供貨商,3個月之後就別怪我不給面子了。

在中期選舉的前一天,美國重啟了對伊朗的制裁

(伊朗總統魯哈尼)

被特朗普列入臨時安全名單的8個國家分別是印度、韓國、日本、土耳其、中國、意大利和阿聯酋。對於日本,韓國,阿聯酋和意大利的豁免,我們一點兒也不驚訝。因為它們的買的本來就少,而且跟美國屬於是傳統友好盟友,在特朗普看來一直比較聽話。雖然印度並不太聽話,但是印度是特朗普一直在拉攏的對象,所以還是給了個面子。

土耳其進入豁免名單,應該來的挺不容易。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在中期選舉到來之前釋放了被他關了兩年的美國人布倫森,這是一個友好的舉動。當沙特記者卡舒吉在伊斯坦布爾遇害後,埃爾多安抓住這事兒反覆炒作,這是一個要挾的舉動。有了兩次神奇的操作,土耳其得到這一次臨時豁免也就不奇怪了。

但是,歐盟的主要領導國家德國、法國和英國並不在名單裡,可見特朗普對它們很不滿意,他的這個行為可能讓美國和歐盟之間的對抗進一步強化,兩邊過幾天或許又要例行吵架了。特朗普對伊朗的制裁可能給歐盟帶來兩個風險,一個是歐盟企業在伊朗的投資將蒙受重大損失,另一個是中東的安全形勢如果惡化的話,或許再次威脅歐盟的穩定。

這第二個風險當然是比較極端的後果,這種後果變成現實的話,意味著伊朗為了收入要做魚死網破的掙扎,那就是在中東地區主動或被動地引發了新的衝突或動亂,以至於產生了2018款的新難民。這些難民想要活命的話只能再次往歐洲跑,這個是目前歐盟所擔心的最壞的情況,而這個最壞情況對特朗普而言或許是喜聞樂見的。

在中期選舉的前一天,美國重啟了對伊朗的制裁

(歐洲難民危機)

其實自打特朗普上臺以來,歐盟的幾個主要領導國家對他的態度一直都不怎麼樣。無論是德國總理默克爾、還是法國總統馬克龍、以及英國首相梅姨,他們本質上都屬於傳統的精英型政客,雖然這些人也在乎利益,但是他們更在乎信用和人設,跟唯利是圖的特朗普完全就不是一路人,所以他們和特朗普之間算是彼此看對方不順眼。

之前特朗普對歐盟進行過幾次敲打,先是鋼鋁收關稅,後來是分攤北約的軍費,再後來是俄羅斯的能源貿易,以及伊朗核協議。結果特朗普發現歐盟國家並沒有被他嚇到,而且他們對自己這個全球第一強國的總統似乎並不重視,原來歐盟和美國之間的關係沒那麼鐵。所以這兩年特朗普對歐盟一直都不滿意,這一次歐盟那幾個領導國家沒有進入臨時豁免名單也就不奇怪了。

當11月5號這個正式制裁生效之後,多達700家伊朗企業和個人自動進入特朗普的黑名單,只要不聽話,制裁你沒商量。按照特朗普的意思,從今往後伊朗的石油就完全不能賣了,除非按他的心願重新籤個核協議。制裁生效後,所有冒險買伊朗石油的商家都會被美國製裁,這個對伊朗來說是一種毀滅性的打擊,戶頭的存款不夠多的話,那麼局面將會非常危險。

如果沒有外部國家給伊朗政府輸血,那麼可能發生的最壞情況是伊朗軍方封鎖霍爾木茲海峽的出口。這樣那些和美國友好的國家也賣不了油,也沒有收入,同時國際油價一夜暴漲,讓全世界一起跟著受罪。這樣特朗普就揹負著來自全球的壓力和譴責,看他能扛多久。

在中期選舉的前一天,美國重啟了對伊朗的制裁

(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

好在當初簽署核協議的幾個國家還算團結和給力,讓最壞結果發生的風險降低了。歐盟表示正在加班加點找一個新辦法繼續和伊朗做生意;另外伊朗人民的老朋友俄羅斯這次肯定會繼續支持伊朗的;當然還有我們這邊,據說在11月之前有大量的伊朗石油被運到我國一個港口暫存,這些石油伊朗可以繼續銷售變現。

特朗普這人能從一個小開發商變成億萬富翁,他的意志力和執行力肯定是非常強的。這一點我們從他過去兩年的執政經歷中可以看出來,比如凍結護照、關閉邊境、廢除醫保法案、降低稅收,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大使館搬到耶路撒冷、退出伊朗核問題協議等等,每一件事兒他都是在大量的口水聲中執行的,顯然他不會屈服於外人的這種壓力。

所以制裁伊朗這件事兒他是做定了的,這件事會給世界和伊朗人民帶來多大的負面影響,這個就像冬天的氣溫一樣,我們會越來越明顯地感覺到。

在中期選舉的前一天,美國重啟了對伊朗的制裁

(特朗普簽名退出核協議)

想要改變這一切只有兩種可能,一種是伊朗內部出了問題,不管是伊朗現在的執政者改變了主意屈服於特朗普,還是伊朗的執政者換了新人屈服於特朗普,反正是伊朗人妥協了。另一種可能是在中期選舉中特朗普的成績很差,美國政壇從此有了一股新的力量,他們可以叫停這種欠考慮的行為。

這件事兒到底會朝著什麼方向發展、會以什麼方式收場呢?未來的幾個月,世界政壇依舊殘酷也依舊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