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下教師資格幼兒園《保教知識與能力》真題及解析(完整版)

注意事項

1.考試時間為120分鐘,滿分為150分

2.請按規定在答題卡上填塗、作答。在試卷上.作各無效。不子評分

一、單項選擇題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塗黑。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1.小班同一個“娃娃家”中,常常出現許多“媽媽”在燒飯,每位幼兒都感到很滿足,這反映了小班幼兒遊戲行為的特點是()A喜歡模仿

B. 喜歡合作

C. 協調能力差

D. 角色意識弱

2. 下列針對幼幾個體差異的教育觀點中,不妥的是O

A. 應關注和尊重幼兒不同的學習方式和認知風格

B. 應支持幼兒富有個性和創造性的學習與探索

C. 應確保每位兒童在同一時間達成同樣的目標

D. 應對有特殊需要的幼兒給予特別關注

3,為保護幼兒的脊柱,成人應該

A.推薦幼兒用單肩包

B.鼓勵幼兒睡硬床C.組織幼兒從高處往水泥地上跳

D.要求幼兒長時間抬頭挺胸站立

4.幼兒園教師應是OA.幼兒學習的引導者,決策者,管理者

B.幼兒學習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

C.幼兒學習的引導者,傳授者,控制者

D.幼兒學習的管理者,決策者,傳授者

5.嬰兒出生大約六到十週後人臉可以引起微笑,這微笑被稱為()

A.生理性微笑

B.自然微笑

C.社會性微笑

D.本能微笑

6.教師在重陽節組織幼兒到敬老院探訪老人這反映了幼兒園教育內容選擇的什麼原則()

A.興趣性

B.時代性

C.生活性

D.發展性

7.下列說法中屬於蒙臺梭利的觀點的是0

A.注重感官教育

B.注重集體教育作用

C.重視恩物的使用

D.通過遊戲使白由與紀律相協調

8.教育過程中教師評價幼兒的適宜做法是()

A.用統一的標準評價幼兒

B.根據一次測評的結果來評價幼兒

C. 用標準化的測評工具來評價幼兒

D.根據日常觀察所獲得的信息來評價幼兒

9.下列表述中與大班幼兒實物概念發展水平最接近的是 ()

A.理解本質特徵

B.理解功能性特

C.理解表面特徵的理解

D.理解熟悉特徵

10.小班幼兒觀察植物時最適合他們發展水平的是0

A.能感知到周圍的植物是多種多樣的

B.會觀察記錄植物生長變化的過程

C.能觀察到植物的外形特徵與生存環境的適應關係

D.能發現不同種類植物間的差異

二、簡答題

11.請依據皮亞傑的理論,簡述2~4兒童思維的主要特點

12.簡述幼兒園美育的意義。

三、論述題

13.什麼是幼兒園一日生活常規?培養幼兒園一日生活常規的意義和方法

四、材料分析題

14.材料一: 4歲的石頭在班上朋友不多。一次,他看見林琳一個人在玩,就衝上去緊緊地抱住林琳,林琳感到不舒服,一把推開了石頭,石頭跺卻大喊:“ 我是想和你做朋友的啊”。

問題:

(1)請根據上述材料,分析石頭在班裡朋友不多的原因。(10分)

(2) 教師應如何幫助石頭改善朋友不多的狀況。(10分)

15. 材料教師在戶外投放了一些“拱橋”(見圖一) 希望幼兒通過走“拱橋”提高平衡能力,但是有幼兒卻將它們翻過來,玩起了“運病人”的遊戲(見圖二。他們有的拖,有的推,有的抬......,玩的不亦樂乎,對此,兩位教師反應不同。A教師認為應立即勸阻,並引導幼兒走拱橋,B教師認為不應阻止,應支持幼兒的新玩法

問題:

(1)你贊同哪位教師的想法(2分)為什麼(8分)

(3) 你認為“運病人”的遊戲有什麼價值? (10分)

五、活動設計題16.大班下學期李老師發現幼兒普遍對小學的學習生活不夠了解,一些幼兒對上小學有些擔心。於是,教師準備開展“我要上小學”主題活動,希望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增進幼兒對小學生活的瞭解,幫助幼兒對進步做好入小學的心理準備,根據李老師班級的情況,設計“我要上小學”的主題活動。

要求:

(1) 寫出主題活動的總日標(8分)

(2) 圍繞主題設計三個子活動,寫出其中一個子活動的具體活動方案,包括活動名稱、目標、準備和主要環節。 (3)寫出另外兩個了活動的名稱、目標(每個活動4分,其8分)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0小題,每小題3分,共30 分)

1.[答案]A

小班幼兒遊戲方式是以平行遊戲居多節體現了小班幼兒喜歡模仿的特點。

2.[答案]C

幼兒個別差異是指幼兒在幼兒園學習與教學情境下,在性別、智力、認知方式及性格等方面的差別。“幼兒在同一時間達到同一目標”違背了尊重幼兒個別差異原則,

3.答案B

幼兒骨骼發育還沒有定型,睡硬床利於幼兒骨骼定型。

4.答案B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

5.答案C

5周以後人的出現,包括人臉、人聲最容易引起嬰兒的微笑,屬於社會性微笑。

6.答案C

幼兒園教育內容來源於生活,題幹體現了幼兒園教育內容的生活性原則。

7.答案A

蒙臺梭利注重感官教育。

8答案D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在日常活動和教育教學過程中採用自然的方法進行評價,是評價的董要依據。

9答案B

幼兒晚期:功用型幼兒開始初步掌握某一些事物較為本質的特徵,如功用的特徵或若干特徵的總和。

10.答案A

《3- 6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科學領域目標,3一4歲小班幼兒的教育目標是:感知和發現周圍物體的形狀是多種多樣的,對不同的形狀感興趣。

二、簡答題

11.參考答案

皮亞傑提出了認知發展理論,他把幼兒的認知發展分為感知運動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和形式運算階段,2-4歲兒童正處於前運算階段(2-7歲)中的象徵思維階段(2-4歲)。

根據皮亞傑的理論,2-4歲兒童思維具有如下主要特點:

(1)思維開始運用象徵性符號進行,出現表徵功能,或稱象徵性功能。

(2)幼兒的思維在此階段還沒有真正普遍化,沒有形成一般化的概念。

(3)此階段幼兒不掌握部分與整體的關係,常常運用“轉導推理”。

(4)象徵思維是“中心化”的思維,或稱為“自我中心思維”。此階段兒童在一個時間只能考慮到事物的一種特徵,不能同時照顧兩種特徵。不能依據事物的客觀聯繫和關係來解決問題,只憑自己的個別經驗、個體意義的象徵或所謂“信號物”進行思考。

12.參考答案

(1)對幼兒個體發展的意義

①美育通過藝術形象的魅力,潛移默化地感染和薰陶幼兒的心靈,使幼兒在感受美的同時,發展積極向上的精神和活潑開朗的性格,產生美好的情感和情緒體驗。

②美育幫助幼兒開闊視野,增長知識,發展智力。幼兒在藝術活動中,實現著內在的認識活動、情感和外在表現活動的統一。

③美育通過藝術活動,幫助幼兒藉助形象化的方式認識世界,彌補了用語言和判斷推理的方式進行學習的不足之處,有利於促進幼兒大腦左右半球的均衡發展。

(2)對社會的意義

①美育是培養人的精神面貌的總體系中的一部分,人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道德行為與對美的追求常常是統一在一起的,美育是建立一個文明、美好的社會不可缺少的部分。

②對幼兒實施美育,促進幼兒形成健全的人格,這就為提高全民族的素質打下了基礎。因此,幼兒美育是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組成部分。

三、論述題

13.參考答案

(1)幼兒園一日生活常規指的是幼兒園為了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生活基本能力,確保幼兒健康成長而制定的幼兒園生活各環節的基本規則與要求。幼兒園一日生活常規是多方面的,具體包括:衛生常規、行為習慣常規、學習活動常規等。

(2)培養幼兒一日生活常規的意義:

①一日生活常規可以培養幼兒的生活規律,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幼兒園裡的幼兒來自不同背景的家庭,有些幼兒由於各種原因生活作息沒有規律,而幼兒園則是按照幼兒生理和心理的需要做出符合科學的合理安排。因此幼兒生活在其中,能逐漸養成有規律的生活習慣、時間觀念和有組織、有條理的辦事能力,並逐步適應幼兒園的環境。如:喝水要排隊、上廁所不推擠等良好的行為習慣等。

②一日生活常規可以幫助幼兒適應幼兒園環境,學習在集體中生活。

幼兒園一日活動是為滿足幼兒自身需要進行的,在活動過程中需要幼兒具備一定的知識技能以適應集體生活,可以促使幼兒在自身需要和客觀要求的交互作用下,逐步獲得適應幼兒園環境的能力並且不斷學習在集體中生活的方法。

③一日生活常規可以培養幼兒的自律能力,維持班級的秩序。

幼兒能夠通過遵守一日生活中的常規而逐漸培養自律能力,同時有助於班級秩序得以維護、幼兒園正常的遊戲活動和教育活動得以正常進行。

④一日生活常規能夠增強幼兒的安全感,有助於幼兒健康成長。

幼兒在有規律的環境裡生活才會感到安全,合理的常規有助於為孩子創造了一種有序的、和諧的生活環境,使他們在心情愉快的情境中自然的形成一種符合其身心發展水平的規則意識和規範行為,同時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

(3)培養幼兒一日生活常規的方法有:

①榜樣示範法;②滲透教育法;③評價激勵法;④成果欣賞法;⑤圖示觀察法;⑥遊戲練習法;⑦家園共育法

四、材料分析題

14.參考答案

(1)該材料主要體現中班幼兒石頭在同伴交往中存在的特點,其同伴交往類型主要是被拒絕型。材料中石頭有主動交往意願,但是缺乏交往的技巧和方法,影響其同伴交往的因素有如下幾方面:

①幼兒自身的特徵

首先,性別、長相、年齡等生理因素和姓名影響著幼兒被同伴選擇和接納的程度。其次,幼兒的氣質、情感、能力、性格等個性、情感特徵影響著他們對同伴的態度和交往中的行為特徵;材料中石頭其年齡特徵為活潑好動、易衝動、喜歡交往,四歲的石頭正處於中班,喜歡從事結夥和合作的遊戲與活動,但是其交往的技能技巧欠缺,影響了幼兒之間的同伴關係;材料中石頭其氣質類型傾向於膽汁質,精力旺盛,好衝動,做事情不善於先進行一定的思考;不同性別的兒童交往方式也是不同的,石頭是男孩子,而材料中的林琳有可能是女孩子,則其交往的手段、方法都有一定的差異,石頭的行為更加的直接、豪放,林琳相對來說比較文靜、內斂,對於這樣的交往方式難易接受;

②活動材料和活動性質

材料中的林琳獨自玩遊戲,說明林琳處於獨自遊戲階段,而石頭交往中並沒有掌握社會性交往的技巧,直接“抱住”林琳,這樣的舉止會使得林琳出現反感、不舒服的現象,因此推開了石頭;

(2)幫助兒童建立良好同伴關係,應從如下幾方面入手:

①教會兒童合作,増強兒童的自信感

對於那些因為有攻擊性行為而遭到同伴拒絕的兒童,教師需要教他們如何用積極的方式解決衝突;而對於那些害羞和孤僻的兒童,可以引導他們與更小的兒童提前活動,從而増強其交往的信心,提高他們的社會交往能力。

②教會兒童遊戲,提高兒童的參與度

一些不會遊戲或對參與遊戲缺乏方法的兒童,在遊戲中學到被同伴群體接受的必要的社交技能,並能在遊戲中改善與其他兒童的關係,從而進一步提高其交往的技能。

③教會兒童接納,融洽兒童的同伴關係

幫助被忽略型兒童和被拒絕型兒童積極和適當地對待同伴的參與,接納他人的加入;

④教會兒童表達,培養兒童的積極情感

教師在幼兒的一日生活中應當注意引導幼兒,例如說話禮貌,對同伴表示同意和讚賞,微笑、擁抱、輪流做事(玩)共享一些東西,以及互相幫助等。

15.參考答案

(1)更贊同B教師的想法。該教師支持幼兒的新玩法,這一理念符合遊戲的基本特徵。

①遊戲是兒童主動的自願的活動,自主性是遊戲的最本質屬性的表現。材料中針對幼兒自發生成的“運病人”的角色扮演遊戲,教師應尊重幼兒遊戲的自主性,支持幼兒進行遊戲。

②遊戲是在假想中反映現實生活的,重在過程,沒有外在強加的目的,能夠給幼兒帶來愉悅的情緒體驗。部分幼兒雖然沒有按照教師的預設進行體育鍛煉遊戲,但他們在“運病人”的遊戲中有的挑、有的推、有的抬,玩的不亦樂乎,在這一過程中不知不覺獲得了全方位發展,得到了極大地滿足感。因此,教師應當予以支持。

(2)“運病人”的遊戲屬於角色遊戲,是幼兒通過扮演角色,運用想象,創造性地反映個人生活印象的一種遊戲,屬於創造性遊戲。

“運病人”的教育作用如下 :

①促進幼兒認知、身體和語言的發展。在“運病人”遊戲中,可以增加幼兒關於照顧、運送病人方面的“醫護”知識,促進幼兒交流表達的能力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②促進幼兒社會性的發展。在遊戲中可以幫助幼兒增加對“病人”這一角色的瞭解,體會要愛護病人和關愛病人的情感;可以幫助幼兒克服自我中心化,學會理解他人。此外,在與同伴共同“推”、“抬”的過程中也提高了與同伴合作的能力。

③有助於培養幼兒的主動性、創造性和獨立性。“運病人”遊戲是幼兒自發的遊戲活動,並且在遊戲中可以思考“運送”病人的多種方法,促進幼兒的發散思維的發展,提高了學前兒童的創造性水平。

④促進幼兒情緒情感的發展。在“運病人”遊戲中可以讓幼兒體驗各種情感,如友好、同情、責任心等積極情感,也可以促使幼兒在成功運送病人的過程中產生自豪感等。

五、活動設計題

16.參考設計

大班主題活動《我要上小學》

【活動總目標】

1.情感目標:能以感恩的心態關心、留戀身邊的朋友、老師,以積極、愉快的情緒迎接小學生活。萌發爭做小學生的強烈願望;

2.認知目標:初步瞭解小學的基本情況,知道入小學的準備工作;

3.技能目標:珍惜自己的幼兒園生活經歷,通過談話回憶、學唱畢業歌、參觀小學、製作紀念冊等形式,表達自己的對幼兒園和老師的謝意。

子活動一 大班語言領域《畢業詩》

一、活動目標

1.情感目標:萌發對幼兒園生活依依不捨的情感,併產生對小學生活的嚮往憧憬之情。

2.認知目標:理解詩歌內容,瞭解自己從進入幼兒園到畢業的成長過程。

3.技能目標:能夠帶著不捨的情感朗誦《畢業詩》,並根據詩歌中“再見”、“彙報”等詞做出動作。

二、活動重難點

1.活動重點:能夠有感情地朗誦詩歌內容,並大膽和同伴分享自己對於小學的嚮往之情。

2.活動難點:能夠用自己的動作表演出詩歌內容,併產生對小學的憧憬之情。

三、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畢業歌》音樂、圖片、《畢業詩》音樂

2.經驗準備:幼兒有過參觀小學的生活經驗

四、活動過程

(一)導入部分

音樂導入:教師播放旋律,帶領幼兒一起歌唱《畢業歌》,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引出活動主題。

(二)展開部分

1.教師完整朗誦,幼兒認真傾聽

(1)教師聲情並茂地完整朗誦詩歌《畢業詩》,並提出問題,引導幼兒初步感知《畢業詩》的內容及韻律。

師:詩歌當中的“我”在做什麼?“我”說了什麼?

(2)幼兒認真傾聽,並感受詩歌內容,大膽表達自己對於詩歌內容的理解。

2.教師出示圖片,幼兒觀察

(1)教師根據詩歌內容,以此出示圖片,對比初入園與即將離園時的差別,感受自己的成長。

(2)教師引導幼兒根據圖片提醒,有感情地朗誦詩歌內容,並與同伴大膽分享自己的感受。

3.教師播放音樂,幼兒創編動作,大膽表演詩歌

教師播放《畢業詩》的音樂旋律,鼓勵幼兒在音樂當中,用自己的動作表演出“再見”、“彙報”等詞語。

(三)結束部分

教師總結本次活動主題,進行情感昇華,萌發幼兒對小學的嚮往之情。

師:在幼兒園中,每一個小朋友都獲得了進步和成長,變成了幼兒園中的“大哥哥”、“大姐姐”,現在我們即將畢業,就要成為一名光榮的小學生,我相信小朋友們在小學生活中,也能不斷的進步和成長。

五、活動延伸

區域活動:在美工區投放畫筆、紙張,鼓勵幼兒畫出心目當中嚮往的小學生活的場景,並大膽和同伴分享。

【附詩歌】

《畢業詩》

今天,是我最後一次站在這裡,

和老師、小朋友在一起,我是多麼歡喜。

再過幾天,我就要進小學,做個一年級小學生,

坐在明亮的教室裡,讀書寫字多麼神氣。

親愛的老師、親愛的阿姨,我有很多話想對您說:

三年前我第一次來到這裡,玩具扔滿地,還要發脾氣。

今天,站在這裡的還是我自己,

臉上再也沒有泥,手帕、襪子自己洗,

還會唱歌、跳舞、畫畫、講故事,

懂得了許多道理。

親愛的老師、親愛的阿姨,我從心裡感謝您!

再見吧,老師!再見吧,阿姨!

以後我一定來看您,向您彙報我的學習成績!

子活動二 大班社會領域活動《感謝您》

【活動目標】

1.情感目標:感受他人對自己的關愛和幫助,萌發熱愛、感激之情;

2.認知目標:懂得老師對自己的關愛,知道要向老師表達感謝;

3.技能目標:願意在同伴和老師面前,用語言、動作或其他方式表達自己的情感。

子活動三 大班藝術領域音樂活動《幼兒園畢業歌》

【活動目標】

1.情感目標:喜歡參與音樂活動,萌發上小學的自豪感;

2.認知目標:理解歌詞內容,知道馬上就要畢業,成為小學生了;

3.技能目標:隨樂演唱,並嘗試用動作表現對老師的感激之情。

【附音樂】

《幼兒園畢業歌》

時間時間像飛鳥,嘀噠嘀噠向前跑。

今天我們畢業了,明天就要上學校。

忘不了幼兒園的愉快歡笑,忘不了老師們的親切教導。

老師,老師再見了,幼兒園,幼兒園再見了,

等我戴上紅領巾,再向你們來問好!

時間時間像飛鳥,嘀噠嘀噠向前跑。

今天我們畢業了,明天就要上學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