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李詠因癌症逝世:到底怎樣做,我們才能躲過「癌魔」

癌症帶走了“臧爺”臧天朔,帶走了相聲名家師勝傑。

這一次,它又帶走了主持人李詠。這個在節目中陪伴一代人成長,帶給我們多少精彩和歡樂的央視“名嘴”。

無法形容此時的震驚與悲痛。2018年10月29日上午,李詠妻子哈文在微博中發文,宣佈李詠去世的消息。她原文寫道:“在美國,經過17個月的抗癌治療,2018年10月25日凌晨5點20分,永失我愛……”

主持人李詠因癌症逝世:到底怎樣做,我們才能躲過“癌魔”

消息一出,林志穎、章子怡等多位好友紛紛發文悼念,緬懷好友。

主持人李詠因癌症逝世:到底怎樣做,我們才能躲過“癌魔”

事實上,李詠與哈文的抗癌歷程早有記錄,17年8月,哈文曾在微博發文提到“艾滋病疫苗都有了,癌症疫苗還遠嗎?加油吧科學家們”。

主持人李詠因癌症逝世:到底怎樣做,我們才能躲過“癌魔”

而哈文在微博中提到的李詠曾赴美治療,相信也一定是夫妻兩人積極對抗癌魔,進行最新治療方案的嘗試。

如今,斯人已逝,固存緬懷,同樣給我們敲醒了警鐘:癌症就像漂浮在我們上空的幽靈,只有足夠警惕,才能避免病魔侵襲。

大數據研究,預防癌症的五條“秘籍”

到底如何應對洶湧“癌情”?美國哈佛陳曾熙公共衛生院(Harvard T.H.Ch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曾進行過一個數百萬人,跨度為期三十年的研究,通過大數據的研究得出了一條終極健康“秘籍”——在成年之後擁有以下5個習慣將很大程度上避免病魔侵襲,保持健康:吃得健康,經常鍛鍊,保持健康的體重,避免飲酒過度,不抽菸。

與擁有最健康生活習慣的人群相比,擁有最不健康的生活習慣的人群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高了82%,而罹患癌症的可能性增高了65%。平均預期壽命減少了10年。

主持人李詠因癌症逝世:到底怎樣做,我們才能躲過“癌魔”

讓我們來按照這五條哈佛健康指標看看中國的情況:

1:不抽菸

近年來我國吸菸人口逐步降低,但中國男性吸菸人數仍遠高於大部分亞洲國家以及國際水平。作為肺癌大國,吸菸是肺癌的主要誘因。此外抽菸還跟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心臟病,高血壓等相關。由此可見戒菸的重要性。

主持人李詠因癌症逝世:到底怎樣做,我們才能躲過“癌魔”

2:健康的BMI體質指數(18.5-23.9)

世界衛生組織對亞洲人的BMI健康標準為18.5-22.9,而我國國家衛生與計劃生育針對我國情況,將標準修改為18.5-23.9。 二三十年前中國幾乎沒有胖子,但據知名醫學雜誌柳葉刀報道中國在2014年已經躍升成了肥胖人口百分比最高,重度肥胖百分比第二的國家。

3:經常鍛鍊(每週2.5小時以上中等強度的鍛鍊)

經常看到標題黨說中國人幾乎不鍛鍊,但其實隨著80後進入中年,我國鍛鍊其實增加了很多。2014年全國20歲以上經常鍛鍊人群與2007年相比,城鎮增加了48%,鄉村增加了154%。只是經常鍛鍊的人數還是不到美國的1/3。

主持人李詠因癌症逝世:到底怎樣做,我們才能躲過“癌魔”

主持人李詠因癌症逝世:到底怎樣做,我們才能躲過“癌魔”

4:較低的酒精攝入(男<25克,女<15克)

中國營養學會提倡成人一天飲酒的酒精量與哈佛標準接近:男性不超過25克,女性不超過15克。25g酒精相當於啤酒750mL;葡萄酒250mL;38度的白酒75g;高度白酒50g;15g酒精相當於啤酒450mL;葡萄酒150ml;38度的白酒50g。中國2007年人均攝入酒精4.7g,相對其他國家較低,但有上升的趨勢。

主持人李詠因癌症逝世:到底怎樣做,我們才能躲過“癌魔”

5:健康的飲食

中國人80年代之後主食精細化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糖尿病人數的增多。 2013年JAMA報道,中國成年人中有大約11%糖尿病人以及高達36%的前期糖尿病人, 已經非常接近美國分別為12-14%和 36.5%。此外中國人飲食結構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零食,飲料,肉食和油脂的攝入增速變快。 那怎樣才是中國人適用的健康飲食方案呢?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 核心總結如下。具體內容可參見其網站。

主持人李詠因癌症逝世:到底怎樣做,我們才能躲過“癌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