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個窮的原因,大多數人死在第10條

你信不信,只要我提一個問題,99%的人都想哭。

問題來了,你今年存了多少錢?

我知道你很憂桑。別難過,港臺的同齡人也不好過。

2016年,香港15~24歲青年每月收入中位數是9266RMB。與5年前相比,他們每月到手的錢多了34%,漲幅也抵抗了通脹率。然並卵,房地產成了壓死年輕人的最後一根稻草,當年香港樓價漲了52%。

在臺灣,20~34歲年輕人每月拿不到3萬新臺幣(約6600RMB),應屆畢業生平均工資是2.3萬新臺幣(約5000多RMB)。若生活在臺北,每個月至少得有2.8萬新臺幣(約6238RMB)。

據世界最大的傳播集團WPP的市場調查顯示,千禧一代(1982~2000年出生)中,23%對未來財務表示悲觀。

你是不是在捂嘴偷笑“原來,沒有存款的90後,不止你一個”?Too young too simple,人生已經如此艱難,有些事情還是要拆穿。

2018年,《騰訊00後研究報告》顯示,00後的平均存款是1840元。嗯,或許你比00後還窮。

別怕,明年就會好起來的了。因為,大家都習慣了。你有沒想過,“為什麼我們總是越花越窮,越窮卻越想花錢”?

01

“我什麼都沒有,心情不能沒有!”

@子辛 | 月薪8K | 無房無存款

子辛,一個賺多少花多少的女子。

每月4萬的信用卡+花唄還款額,換來她的“貧困精緻生活”。SK-II神仙水保溼,雅詩蘭黛小棕瓶撫細紋,紀梵希口紅顯氣色......皮膚已經被“寵壞”,很難再用白菜價湊合。想起剛畢業的時候,她用的還是一百來塊的相宜本草爽膚水。

後來,她漲了工資,月薪8k。上個月,用了5年的電腦報廢,買了臺Macbook,京東白條,分期付款,每月還2500。

子辛自嘲:“以前每花一張人民幣,摸摸胸口感覺還有點痛。現在二維碼一掃,花唄一點,好像也就那樣了” 。

每月花唄提醒還賬、銀行催款的時候,她都特別焦慮。為了緩解還款壓力,她做過網絡兼職刷單,賺點平臺運營費,平日也拉不少寫稿的私活。

她不是沒存過錢,當年攢錢買房,深圳南山的房價5萬/平,攢了2年,漲到7萬/平。即使不啃老不作奸犯科不坑蒙拐騙,一個正常人得存幾輩子才買得起房?

反正她已經放棄了。老一輩人喜歡把錢存在銀行,可她覺得,銀行的利息再怎麼樣都跑不過通貨膨脹。

“攢錢的速度永遠追不上房價、房租和物價,尤其在北上廣深,隨便吃頓飯好幾百,交個房租好幾千就沒了。錢越來越不值錢,那我幹嘛不花得開心點?

努力工作,賺錢消費你想要的生活。畢竟,自己過得開心比較重要。現在的錢不花掉,既委屈了現在的自己,又委屈了未來的自己。”

華東師大心理學教授、上海心理學基礎教育專委會秘書長陳默分享到:“90後這一代大多是獨生子女,他們是帶著天生的孤獨感來到這個世界”。

從來都不知道,任性背後,更多的是尊重內心感覺,生活都這麼苦了,心情可不能更苦。

02

“每天都用六位數密碼保護不足四位數存款”

@老D | 月薪7K | 有房無存款

老D有套房,但她的銀行卡里,餘額不足四位數。

她是攝影師,當年在英國留學,身邊的中國朋友開Party,她在機場免稅店做中文導購。時常攢上許久的錢,利用假期周遊列國,開啟自己的旅拍事業。

她說:“與其守著一堆錢,不如投資自己,增長見聞也好,提升知識也罷,都是塑造自己最美好的過程。”

她的同學飛米蘭買大牌衣服,她跑到新西蘭Gap Year。從奧克蘭到惠林頓的火車上,遇見一位大媽,20年前她遇上車禍,差點永久癱瘓,所以她特別感激生命;深夜初到美國,聯繫不上民宿房東,走投無路時詢問鄰居,竟發現是留學生,對方徵詢自家房東後收留她,熱淚盈眶。

早在老D上高中時,她爸早就以她的名義給她買了一套房,那時的房價才5000RMB/平。回國後,憑著自身的設計專業,她把房子裝飾一番,放到Airbnb上,一躍成為房東。實惠的價格,文藝的裝修,讓她獲得一部分額外收入(具體數字她說要保密)。

她是個愛折騰的姑娘,靠著出租房子賺來的錢,又去做理財、買網絡課程、付費社交圈、出國旅行.....

她的座右銘是:“讓自己升值,然後暴富”。

只有暴富了,你存下的錢才算是“資本”。否則,只是可憐的零花錢而已。

20~30歲,最應該投資的是自己,要“理”的“財”,是自己的“身份資本”。

這個詞來源於臨床心理學家Meg Jay在TED的演講《20歲光陰不再來》。獲得身份資本指的是去做增加你自身價值的事情,對你以後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投資。

03

“成熟的標誌是你意識到錢永遠都存不夠”

@林靜 | 月薪6K | 有房有存款

“有時候,我還挺懷念結婚前的日子”,這已經是林靜第5次對別人這麼說了。

當林靜還是一名“沒心沒肺”的姑娘時,她一畢業就回到二線城市,吃住在家裡,不用付房租。月薪6K,辦了一張半年的健身卡,報了個畫畫班,週末和戀愛3年的男友吃飯逛街看電影。生活雖平淡,但還是能攢點小錢買一個心儀已久的包包。

2年前,林靜和男友結婚了,她算了筆賬:

房子首付80萬,是雙方父母和倆人積蓄湊的。

倆人到手工資13K,每月還款8300RMB。

車的各種保險,保養1000RMB/月。

按照增長,倆人的可支配收入:13000-8300-1000=3700RMB。

婚後的倆人不敢隨便花錢,一件好幾百的衣服,林靜都把它放在購物車裡好久。

“自從有了房貸,壓力巨大,父母們都盡力了,經濟上也幫不了我們。所以我們約定好,婚後3年內不生小孩。誰能想到天意弄人啊,偏偏去年不小心懷孕了,真是又驚又喜,總不能把她打掉吧?”

林靜老公做的是設計,他盤算著在孩子出生前多接點私活,給孩子好一點的生活。如今,孩子已經1歲了,林靜總是為錢發愁:

“現在讀個幼兒園也不便宜,好的私立要1萬多/月。我知道也可以讀公立,但教育資源不平衡啊,誰不想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不讓她輸在起跑線上。”

上個月,林靜的媽媽住院了,醫生說懷疑是“胃癌”。等待檢查結果出來前,林靜焦灼不安,她和老公都是獨生子女,兩份工資養5個人,從醫院出來,她忍不住哭了。“我自己怎麼生活都可以,但不想委屈了孩子,也要讓父母治病,還要還房貸,錢永遠是存不夠的,好焦慮”。

中國人大概是全世界最焦慮的人群了。求學壓力、求職壓力、工作壓力、升職壓力;又或者房貸壓力、逼婚壓力、二胎壓力、中年人的贍養和撫養壓力……

這些壓力掐在我們人生中的每個關鍵節點,喘不過氣。

04

“有些人,一輩子都擺脫不了窮忙”

@榮哥 | 月薪2.5k | 無房無存款

榮哥今年23歲,是我家對面的單車修理員。說著一口不那麼流利的粵語,這是他搬來東莞生活的第3個年頭。

我爸喜歡嘮嗑,週末回家,我倆在榮哥攤前聊天。

“你女兒工作多久啦?”

“都3年了。”

“喲,我都工作7年啦。從小家裡條件不好,16歲畢業出來打工,去了廣州、深圳、株洲,前幾年來了東莞,謀了份清潔工的工作,早上掃完街,下午就擺攤,過幾年還想娶個媳婦呢!嘻嘻。”

看著榮哥黝黑皮膚上的笑容,我想起日本的一部紀錄片 ——《日本的窮忙族》。

22歲的小山良人來到東京的一家職業介紹所找工作。高中畢業時,小山良人趕上泡沫經濟破滅,沒能繼續讀大學,開始打工生活,他曾跑了7家不同城市的工廠。

4年前,他來到東京,在一家洗車店裡工作,同時又在便利店做零工,晚上只能睡在廢棄紙箱裡。每天只想著下一餐自己可以吃什麼,錢都是捉襟見肘,更別談存款。

值得一提的是,在經歷了“平成景氣”後的日本,從1992年開始,一大批企業經營困難甚至破產,全國地價下跌。2000年後,日本經濟雖有所恢復,但這10年的陰影一直籠罩全國。日本企業為了削減人事費用,開始不招正式工,或解僱員工。2006年,窮忙族家庭已達400多萬。

這些整日奔波勞碌,卻始終生活貧困的人們,窮忙族窮的原因不同,但都在努力地生活,為了自己或者為了家人。

錢不能成為衡量一個人的唯一標準,但長期處於窮忙狀態,會讓人失去社會的關聯、工作慾望,甚至失去作為人的自尊心。

有些人光是活著,就已經竭盡全力。

05

為什麼沒錢?或許你和錢“有仇”

《2017年消費升級大數據報告》顯示,90後人群消費增長最快,是70後增幅的兩倍。據《2017年輕人消費趨勢數據分析》,全國年輕人人均收入為6726元/月,月均支出為4386元/月。

在新精緻主義的消費時代,買不起房,工作壓力大,別人的成功在朋友圈全面轟炸,最安慰自己方式大概只剩買買買了。

當然,我並不主張毫無理性的“消費至上主義”。

那些買得起房的人又很好過嗎?

並不是,更多人會像林靜一樣,透支父母的積蓄,還要貸款做房奴。

除了現實原因之外,你有沒想過,自己為了升職加薪沒日沒夜地加班,可為什麼有錢對你來說還是這麼難?我們先來做一個簡單的測試:

1.

美國著名心理治療師露易絲·海在《生命的重建》中列出了26條“與錢過不去”的觀點,看看你中了哪幾條?

錢是醜惡的和骯髒的;

錢是邪惡的;

金錢不是從樹上長出來的;

我很窮,但是我很清白;

我很窮,但是我很好;

有錢人是騙子;

我不想有錢,不想盛氣凌人;

我永遠不會找到好工作;

我永遠不會掙錢;

花錢比掙錢快;

我總是負債;

窮人永遠不會翻身;

我的父母很窮,我也會很窮;

藝術家不得不與金錢抗爭;

只有騙子才會有錢;

總是別人先到;

哦,我不能收費太多;

我不應得到;

我不夠好,無法掙錢;

不要告訴別人我在銀行有多少錢;

永遠不要借給別人錢;

節省一分錢就是掙回一分錢;

為“不測風雲”而存錢;

壓力會產生在任何時刻;

我憎恨別人有錢;

只有努力工作才會有錢。

2.

只要提到錢,很多人想到貪汙、骯髒,或憎恨比自己富有的人;

貶低有錢人,來換取自己“沒錢”的清白好感;

當你掙了好幾千,卻因為這個錢掙得太容易惴惴不安;

你意外獲得很多錢,卻不知道怎麼花,或花了不少冤枉錢的無意識損失行為;

老闆評價你“與世無爭”,你只想著把工作做好,卻在利益競爭關頭主動躲避......

3.

假設你看到一個年輕女生,打扮精緻,背名牌包包,每天開名車上下班。你會想到什麼?

4.

前陣子大熱的電影《西虹市首富》裡有個終極命題:“你如何在1個月內花光10億”?

若你中了第1和第2道題中的任何一條症狀,在第3道題裡想到諸如“年紀輕輕的,整天買奢侈品,她怎麼可能買得起那部車,肯定被包養~”的答案,而在第4道題若回答不知道怎麼花,就說明你已經患上了“金錢恐懼症”。

此種症狀恰是反映在金錢面前的自卑感與恐懼感,一般人不易察覺,卻又主導潛意識,讓你對錢產生敵意,進而遠離。

即使你的外在行為渴望有錢,但潛意識裡或許並不期望變富。

都說要考察一個人的能力,最好看他如何賺錢和如何花錢。賺錢反映你的能力與見識,花錢反映你人格深處的“氣味”。

臨床心理學家Meg Jay在TED演講時分享到:

“人的一生,80%最重要的時刻發生在35歲,必須承認,20~30歲是決定你最重要的10年。”

30歲要賺大錢往往看你前10年如何投資,例如找到自己喜歡又擅長的事情,把錢花在增加自身價值上,積累經驗和眼界......

當然,年輕時,你可以選擇瘋狂,選擇漂泊,把那些荒唐的、幼稚的、熱血沸騰的想法 一一 經歷,就算輸得一敗塗地,你還有機會重頭再來。

最重要的,是有勇氣去嘗試,去撞南牆。

想起《本傑明·巴頓奇事》裡有段話:

“我希望你能活出最精彩的自己,

我希望你能見識到令你驚奇的事物,

我希望你能體驗未曾體驗過的情感,

我希望你能遇見一些想法不同的人,

我希望你為你自己的人生感到驕傲。”

我相信,你終將能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那比錢本身更重要。

版權聲明:本文為公眾號(鋪先生)整理,生意經營,店鋪生意經營,商業選址,開店百科,商業街環境變化,一併掌握,乾貨滿滿關注我們,少走彎路,少跌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