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醫名方」丹芍二地湯

名醫名方:丹芍二地湯

「名醫名方」丹芍二地湯

陶漢華 山東中醫藥大學教授,中醫內科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發表學術論文70餘篇,出版著作10餘部,主持並完成國家及省自然基金課題多項。師從山東中醫藥大學建校“九老”之劉獻琳教授,從醫40餘年主要研究仲景學術思想及中醫內科雜病的辨證論治規律,對於溫病學亦研究頗深。丹芍二地湯是在溫病學理論指導下,在古人成方基礎上化裁而成,理法完備,藥味精簡。

組成:牡丹皮6~12克,赤芍6~12克,生地黃9~15克,地骨皮6~12克。

功效:清熱涼血,活血化瘀,養血益陰。

主治:本方主要用於病機屬熱鬱血分、瘀血化熱、陰虛血燥類疾病。對於過敏性紫癜、白血病、蕁麻疹、肌纖維炎症、痛風、痤瘡、坐骨神經痛、膝關節退行性變、類風溼性關節炎、月經不調等多種內、外、婦科病症均具有顯著療效。

方解:丹芍二地湯是在《備急千金要方》犀角地黃湯基礎上去犀角加地骨皮,以赤芍代白芍化裁而成。《溫熱論》有“入血就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膠、赤芍等物”,其中藥物與此方多有相類。方中以牡丹皮、生地黃為君藥清熱涼血、活血化瘀,滋陰潤燥,《湯液本草》載“諸經之血熱,(生地黃)與他藥之相配亦能治之”,且生地、丹皮皆為血中柔劑,充養流動而不燥烈;地骨皮甘淡而寒,專功清熱涼血除蒸,與生地配伍養陰清熱,除血分之伏熱而不傷陰;地骨皮與丹皮一白一赤,分入氣分血分,喻火鬱發之、透熱於外之意,含“入營猶可透熱轉氣”之功;赤芍涼血化瘀止痛,《神農本草經》載“除血痺”,與丹皮、生地配伍補血涼血,活血而不耗血,涼血而不凝遏。四藥合用,共奏清熱涼血、活血化瘀、養血益陰之功。

方藥加減:臨床使用本方需在把握血虛、血熱、血瘀病機特點基礎上,根據病程階段、邪氣兼夾、病變部位等不同靈活變通,加減變化。如血熱兼氣分熱盛者,合白虎湯加減,酌加枇杷葉、桑葉等透散解熱之品;若陰虛內熱者,加白芍、麥冬、天花粉養陰補虛,加青蒿、白薇清透虛熱;氣血虧虛者應與歸脾湯、保元湯合方,酌加草豆蔻、炒萊菔子等芳香醒脾開胃;病程日久,肝腎陰虛者,與二至丸合方滋補肝腎之陰;兼夾溼邪者,與四妙湯合方;下肢溼熱較重,關節疼痛者,加秦艽、木瓜、豨薟草等;熱傷血絡者,根據患者出血部位酌加不同止血藥,熱毒損傷腸胃血絡,黑便甚或便血者加白及、蒲黃、炒五靈脂,熱傷膀胱,血尿者加大薊、小薊、墨旱蓮。 (遼寧中醫藥大學姚鵬宇 山東中醫藥大學呂翠霞共同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