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英雄鄭成功,有關他的名字和書法被誤傳了300多年

民族英雄鄭成功,有關他的名字和書法被誤傳了300多年

長期以來,民族英雄鄭成功的書法墨寶不僅在一些博物館、紀念館所見,也不斷現身藝術品市場。然而由於對史實的不瞭解,很多贗品被當成了原作,遺毒至深。問題出在很多方面,其中關鍵在於,人們對鄭成功的名字有太多的誤解。

民族英雄鄭成功,有關他的名字和書法被誤傳了300多年

鄭成功(1624-1662),福建南安石井鄉人,出生於日本平戶,乳名福松。幼隨母親田川氏寓居日本,直到七歲(1631)才由父親鄭芝龍接回中國,改名森,自明儼。年十五入南安縣學為秀才。二十一歲入南京國子監為太學生,師從碩儒錢謙益。錢師為其取號大木。幼時即以奇偉的相貌,非凡的氣宇,為父執輩器重。

民族英雄鄭成功,有關他的名字和書法被誤傳了300多年

隆武元年(1645),父鄭芝龍引其陛見,隆武見其骨相非凡,行間對答如流,大悅,賜姓“朱”,改名“成功”。隆武二年,封忠孝伯,賜尚方劍。鄭成功開始縱橫疆場的戎馬生涯,“赤手曾扶明日月,丹心猶照漢乾坤”,在南明扛起了反清復明大旗;更於1662年驅逐荷蘭光復臺灣,成就了一生的英雄偉業。

民族英雄鄭成功,有關他的名字和書法被誤傳了300多年

鄭成功一生征戰事蹟和詩文遺珍,同時受到中、日、臺灣文史、文藝研究者的重視,書法墨寶更是人人珍愛,導致了中國內地、臺灣和日本會出現書法史上大量仿製的一位名家,並出現贗品面貌多變的奇特現象。那麼究竟如何鑑別民族英雄的書法手跡呢?

民族英雄鄭成功,有關他的名字和書法被誤傳了300多年

一、題款署名“朱成功”才符合史實

臺灣學者黃典權在《鄭成功史事研究》一文中認為,“鄭成功”這三個字,我們一向稱呼得十分習慣,嚴格地說,是一無是處的名詞。因為據姓為“鄭”,名就不應作“成功”;如以“成功”之名為重,那麼“鄭”字就不該作姓。原因是:“成功”是隆武賜姓“朱”後的新名,所以對他指姓,應該不再用“鄭”為宜,證據甚多......

原臺灣輔仁大學教授、泉州師範學院閩臺書法文化研究所副所長麥青龠認為,翻閱史料,鄭氏曾有以下自稱的形式記載:

自稱“鄭森”者:如石原道博《鄭成功於朱舜水》中,謙稱“愚弟鄭森”

自稱“本藩”者:見1993年出土的鄭成功《致隱元禪師函》等

自稱“成功”:見江日升《臺灣外記》、川口長孺《臺灣割據志》和《臺灣鄭氏紀事》、沈雲《臺灣鄭氏始末》、匪石《鄭成功傳》等。

自稱“朱成功”者:史料記載全名為“朱成功”三字極多,例如清代倪在田《續明紀事本末》、匪石《鄭成功傳》等。

致外國的重要書信自稱名銜:如署名銜“大明總統使國姓爺”的,見《致菲律賓總督書》;署名銜“掛招討大將軍印總統使國姓成功”的,見1655年致日本德川幕府文移;署名銜“招討大將軍國姓”的,見1660年,國姓爺大幅荷蘭長官揆一書信等。

史書記載的書信文稿,未見自署“鄭成功”的。無論是鄭成功的部下或是南明故臣遺老,甚至荷蘭殖民者,都稱鄭成功為“國姓”、“國姓爺”、“招討大將軍”等,絕無直呼為“鄭成功”的。廈門鄭成功紀念館的館長陳洋表示,查遍南明各種史料,除了清朝官員稱他為“鄭成功”外,絕對沒有人敢這樣稱呼他的。

事實上,清代皇帝也曾以“朱成功”相稱,例如康熙三十八年,諭令自臺灣遷送鄭氏父子的靈柩遷葬故鄉福建南安,置守冢建祠祭祀頒佈的詔書:朱成功系明室遺臣,非朕之亂臣賊子。

光緒元年,頒佈核准沈葆楨奏請在臺灣建立專祠的詔書,再度以“前明故藩朱成功”稱之。生前,清朝當局雖長期刻意醜化他,待其逝世後,史家偶爾會還原史實,以“朱成功”正名之。

民族英雄鄭成功,有關他的名字和書法被誤傳了300多年

二、“鄭成功”三字稱謂有詆譭侮辱之嫌

麥青龠研究認為,稱“偽國姓鄭成功”者:見《明清史料》丁編第二本記載順治八年:偽國姓鄭成功率賊計數萬,從舊鎮一帶突犯漳浦......

稱“海寇鄭成功”者:見《大清世祖章皇帝實錄》記載順治九年:徵海寇鄭成功至漳州灌口,為家丁刺死。

稱“逆賊鄭成功”者:見《明清史料》丁編第二本,記載順治十一年:茲以逆賊鄭成功潛據海島,不尊王化,擾害福建泉州等府地方,特命世子充定遠大將軍,統帥大軍征剿。

除此之外,多種史料還稱為:“閩孽鄭成功”、“叛賊鄭成功”、“海逆鄭成功”、“逆寇鄭成功”等等。康熙年間的鬱永河甚至撰有《偽鄭逸事》一書,可見“鄭成功”的影響力越大,清廷對鄭成功的忌憚越深,醜化愈加。廈門鄭成功紀念館館長陳洋在《思考朱成功》一文表示,須知這種將皇恩浩蕩所賜姓名加以拆解,而用他的家族姓氏與皇帝賜名重新組合起來,這在中國古代是不符合禮法的,那將表示對君父不尊重。

因此,麥青龠表示,深植人心的“鄭成功”這一稱呼,實際上是源於當時大部分清史漢文、滿文檔案,是對鄭氏“滅清復明”勢力的抵制和對抗,必須以“鄭成功”醜化他,用以重挫“朱成功”延續朱姓明室正脈的銳氣和反清勢力。這些詆譭類的名詞,佈告全國十餘年,汙稱征剿,“鄭成功”之稱遍傳,最終成為三百餘年來世人慣用的稱謂。

民族英雄鄭成功,有關他的名字和書法被誤傳了300多年

三、真墨寶須符合幾個的原則

由此,可以合理推測,凡是落款為“鄭成功”的書法或手札等墨跡,均為贗品,此外,他一生不用王章、蓋王印,凡是款、印“延平王”後世後人誤解的“延平郡王”者,都是不符史實的偽作(麥青龠《臺北故宮藏鄭成功墨跡真偽考》)。尋常自題名銜“鄭森”‘“成功”、“朱成功”或者“賜姓成功”、“國姓成功”等較合常理,圖章除了上述稱號外,“賜國姓”、“征討大將軍”等,應是較可靠的。

確定了“朱成功”是1645-1662年間鄭氏合理的署名後,存世無數署名、蓋印“鄭成功”的作品,毫無疑問都是後人所偽制的;但是署款“朱成功”的作品,也未必就是真品,因為後人同樣以此史實或原作進行仿製。

1659年,鄭成功曾作詩《出師討滿夷自瓜州至金陵》:縞素臨江誓滅胡,雄師十萬氣吞吳;試看天塹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

鄭成功文武雙全,在世僅39年,後半生心繫匡復明室大業,這位馳騁疆場的一代名將,不但真跡墨寶難得,傳世各種仿製鄭成功書風的形式,更是令人目不暇接,這是中國書法史上不多見的,也說明後人對這位民族英雄墨寶的珍愛,才會促使後人不斷仿冒、偽造。

麥青龠認為,鄭氏書法包含的元素,一是科舉文人遵循的二王、晉唐骨幹;二是晚明尚態競奇的豪放瀟灑精神;三為鄭成功終生忠於明朝,其署名、款識、簽章必須得到符合當時的史實、歷史背景,風格不符,或款、印用有詆譭之意的“鄭成功”者,都不可信。除此之外,凡是具有“碑意”、“東洋精神”或“清代以來臺灣書法地域性風格”的,全是後人偽託。

依據上述這些原則,就不會將一些贗品濫作,歸為一代民族英雄的手筆了。

民族英雄鄭成功,有關他的名字和書法被誤傳了300多年
民族英雄鄭成功,有關他的名字和書法被誤傳了300多年
民族英雄鄭成功,有關他的名字和書法被誤傳了300多年
民族英雄鄭成功,有關他的名字和書法被誤傳了300多年
民族英雄鄭成功,有關他的名字和書法被誤傳了300多年
民族英雄鄭成功,有關他的名字和書法被誤傳了300多年
民族英雄鄭成功,有關他的名字和書法被誤傳了300多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