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漢時期西域36國家(好不容易找到的)

兩漢時期西域36國家(好不容易找到的)


1、鄯善(樓蘭)

西域古國名。國都扜泥城(今中國新疆若羌附近)。東通敦煌,西通且末、精絕、拘彌、于闐,東北通車師,西北通焉耆,扼絲綢之路的要衝。產馬、驢、駝等。本名樓蘭國,舊都在樓蘭城(遺址在今新疆羅布泊西北岸)。中國漢朝昭帝元鳳四年(前77),漢遣傅介子刺殺其王安歸,更立王弟尉屠耆,改國名為鄯善,始遷都於扜泥城。東漢光武帝建武十四年(公元38年),鄯善王安遣使入朝貢獻。上書請置都護,光武帝不允,鄯善只好向匈奴稱臣。後來鄯善兼併了小宛、精絕、且末等小國,南道諸國唯鄯善、于闐最大。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漢遣假司馬班超出使鄯善,恰好匈奴使者也來到,鄯善王廣不知所從。超殺匈奴使者,廣遂降漢。安帝初,西域復絕 。元初六年(119 ),敦煌太守曹宗遣行長史索班屯駐伊吾,鄯善與車師前部最先降漢;後匈奴與車師後部攻殺索班,鄯善告急,求救於曹宗。延光三年(124), 西域長史班勇因鄯善王最先歸附 ,特加賜他以三綬。四年,鄯善出兵助勇擊破車師後部,西域遂平。

2、婼羌

現中國新疆若羌縣東南。婼羌國的地域較廣。《漢書》記載:“出陽關(今甘肅玉門西南),自近者始,曰婼羌,婼羌國王號去胡來王,去陽關千八百里”,“西與且末(今新疆且末縣)接”,“西北至鄯善(今新疆鄯善縣)。《十三州志》雲:“婼羌國帶南山(今新疆崑崙山),西有蔥嶺(今新疆帕米爾高原),或虜或羌,戶口甚多。”顧領剛《史林雜識·天山南路之羌》中指出:婼羌在古代分佈於青海西北部及新疆南部崑崙山北面,最西直到(今印度)克什米爾北部。西域學專家蘇北海先生亦認為:“西漢時代,婼羌部落就廣泛地分佈於崑崙山、喀拉崑崙山、帕米爾高原南北地區。”並將他們歸入氐羌。

拙以為這些指的是婼羌部族在未立國以前的遷經、留居地或立國後其族民與它國交錯的分佈區域。因為婼羌國據《漢書·西域傳》的記載,只有50戶(1750人),軍隊500人,不種田,隨畜逐水草,依賴鄯善、且末兩國的穀物生活。出產鐵,會鑄造刀、劍、甲、矛、弓等兵器。顯然是人口不多的小國。再者,依據該傳的記載,姑羌行國的地域已不在崑崙山區,而是移到了今新疆東南的阿爾金山以南。按其“西接且末”、“西北至鄯善”的地域,婼羌行國的中心地應在今若羌縣南山區一帶。此區域以外的婼羌族人有的成為他國之民,偏遠山區還處在部落階段。樓蘭國強盛後,在漢昭帝時期被改名鄯善,並在南邊設立了伊循城(今若羌縣米蘭),吞併了婼羌

3、烏秅

現中國新疆塔什庫爾幹縣西南方一百五十公里。《漢書烏秅國傳》載:“烏秅國,王治烏秅城。去長安九千九百五十里,戶四百九十,口三千七百三十三,勝兵七百四十人。東北至都護治所四千八百九十二里,北與子合、蒲犁、西與難兜接。”烏秅地望在今葉爾羌河上游和喀喇崑崙山之間,多山,飲水大部來自雪山。地勢十分險峻。《漢書西域傳》載:“溪谷不通,以繩索相引而度。烏秅在東晉十六國時名權於摩、於麾。隋、唐時名喝盤陀,蔥嶺國。

4、西夜

中國新疆葉城縣南 。《漢書》載:“西夜國、王號子合王、治呼犍谷。去長安萬二百五十里,戶三百五十,口四千,勝兵千人。東北至都護治所五千四十六里,東與皮山西南與烏秅、北與莎車、西與蒲犁接。蒲犁、依耐、無雷國皆西夜類也。西夜與胡異,其類羌氐行國,隨畜逐水草往來。”西夜的分佈區在今提孜那甫河東岸一帶。屬氐羌族 

5、子合

中國新疆縣西南。原址位於現在新疆帕米爾高原、小帕米爾東部。都城是呼犍谷。堅峻險固的都城是就地取材,累石而成。子合國使用婆羅門的文字。東漢時併入莎車、屬羌。

6、捐篤

中國新疆烏恰縣西方一百公里。捐毒國,西域古國。國王治所在衍敦谷。西至疏勒千里。離長安9860裡。380戶,1100口,勝兵500人。東至西域都護治所二千八百六十一里。東漢以後,成為疏勒的屬地。南接蔥嶺,西為休循。西北至大宛一千三十里,北與烏孫接。衣服與烏孫相似,隨水草而居,依蔥領

7、小宛

古西域國名,被鄯善兼併。《漢書》載:王治圩零城。去長安七千二百一十里。戶百五十,口千五十,勝兵二百人。輔國侯,左右都尉各一人。西北至都護治所二千五百五十八里,東與婼羌接,闢南不當道。小宛國在今且末正南,喀拉米蘭河北岸一帶,由於其南為可可西里山,所以比較偏僻。居民從事農業生產,為古塞種人,屬印歐語系伊朗語族之民族。

8、精絕

精絕國,最早見於《史記》:“精絕國,王治精絕城,去長安八千八百二十里,戶四百八十,口三千三百六十,勝兵 五百人。精絕都尉、左右將,驛長各一個。北至都護治所二千七百二十三里,南至戍廬國四日,行地空,西通扜彌四百六十里”。#p#分頁標題#e#

這是活躍在絲綢之路南道上的一個小王國殷實而富庶。 時過四五百年,玄奘取經東歸時看到得尼壤城,已是另一番景象了。《大唐西域記》:“媲麼川東入沙磧,行二百餘里,至尼壤城,週三四里,在大澤中, 澤地熱溼,難以履涉, 蘆草荒茂,無復途徑,唯趣城路僅得通行,故往來者莫不由此城焉,而瞿薩旦那以為東境之關防也”。殘缺史料僅記於此,精絕國從歷史的舞臺上消失了。

直到20世紀初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初探遺蹟,從此擄走700多件出土佉盧文,漢文簡牘,精美木雕之後,這座在沙海里掩埋千年的故城才又重新為人所知. 尼雅居民日常用的文字就是今天被稱為“佉盧文”的文字,這是一種在今天的國際學術界仍是一種極難破譯的文字。

當年尼雅居民對水的管理和使用、樹木的保護都有一套嚴格的管理辦法。水的使用是有償的,水由專人分管。若因管理不善,導致損失的要受懲罰。如有耕地發生無水乾旱的情況,也要求及時調查並處理。如有人放水淹沒仇家的田園、住屋要受罰;有小麥地一熟可澆二、三水。

當年的尼雅居民還很注意樹木的生長和保護並形成了一套嚴格的管理制度。沙棗樹耐乾旱鹽鹼,既可抵禦風沙、美化環境,果實又可食用,是當年精絕人重點栽培的樹木之一“活樹,應阻止任何人將樹連根砍斷,否則罰馬一匹,若砍斷樹枝,則應罰母牛一頭”便是當時這一制度的生動說明。他們還種植桃、蘋果杏、桑之類的果木;蘆葦、紅柳枝在尼雅河兩岸潮溼低窪的地方均有生長,容易獲取,作為建造材料。

9、且末

《漢書》載:且末國王治且末城,去長安六千八百二十里。戶二百三十,口千六百一十,勝兵三百二十。輔國侯,左右將,譯長各一人。西北至都護治所二千二百五十八里,北接尉犁(今博斯騰湖西岸),南至小宛(今喀喇米蘭河東北部地區),可三日行,有葡萄諸果,西通精絕二千里。且末國在今婼羌縣西南之且末縣,縣末城在今且末縣城西南。

在西域南道十國中,從且末國開始,便是以農業生產為主的定居國,故《漢書》又載:“鄯善當漢道要衝,西通且末七百二十里自且末以往,皆種五穀,土地草木、畜產、作兵略與漢同。”可見受漢文化影響很大,在城廓諸國中只有譯長一職。像龜茲那樣地處交通要道的國家,竟設有譯長四人。它在今新疆且末縣東南。且末城是王城。且末國的人民過著綠洲農耕的生活,其地產葡萄,種五穀,略與漢同。東漢時併入善鄯。

10、于闐

中國新疆和闐縣附近。古代西域王國,中國唐代安西四鎮之一。古代居民屬塞種。11世紀,人種和語言逐漸回鶻化。于闐地處塔里木盆地南沿,東通且末、鄯善,西通莎車、疏勒,盛時領地包括今和田、皮山、墨玉、洛浦、策勒、于田、民豐等縣市,都西城(今和田約特幹遺址)

東漢初,為莎車所吞併。漢明帝永平四年(公元61年),貴族廣德立為王,滅莎車,服從於闐。十六年(73年),漢軍司馬班超至於闐,廣德殺匈奴使者降漢,班超以此為根據地,北攻姑墨,西破莎車、疏勒,于闐都出兵相助。時南道諸國,唯于闐、鄯善強大。

于闐以農業、種植業為主,是西域諸國中最早獲得中原養蠶技術的國家,故手工紡織發達。特產以玉石最有名。于闐自2世紀末佛教傳入後,逐漸成為大乘佛教的中心。

11、戎盧

《漢書》載:“戎盧國,王治卑品城。去長安八千三百里,戶二百四十,口千六百一十,勝兵三百人。東北至都護府治所二千八百五十里。東與小宛、南與婼羌(此處有誤,應再東與婼羌)接,西與渠勒接,闢南不當道。”

都城是卑品城。二百四十戶人家,人口六百一十,三百名戰士。戎盧的分佈地在今新疆民豐縣正南,尼雅河上游地區,為定居農業民族,屬塞種。後被于闐兼併

12、抒彌

抒彌國,王治抒彌城,去長安九千二百八十里。戶三千三百四十,口二萬四十,勝兵三千五百四十人。輔國侯、左右將、左右都尉、左右騎君各一人,譯長二人。東北至都護治所三千五百五十三里,南與渠勒、東北與龜茲、西北與姑墨接,西通於闐三百九十里。今名寧彌。後被于闐兼併

13、渠勒

“渠勒國,王治鞬都城,去長安九千四百五十里。戶三百一十,口二千一百七十,勝兵三百人。東北至都護治所三千八百五十二里,東與戎盧北與扜彌接。渠勒在今于田南地在克里雅河上游,昆倉山麓,文中提到、西與婼羌接有誤。婼羌地處最東,不可能接。後被于闐兼併

14、皮山

皮山國絲綢之路南道小國。位於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皮山縣境內。西漢時王都為皮山城,有3500人,500餘戶,養兵500人。國王之下設左右將、左右都尉、騎君、譯長等職官。從此向西南過桑株達坂即可抵達今日的喀喇崑崙山口,過山即克什米爾,亦為絲綢之路入賓、烏弋山離和印度的一條支線。東漢時國尚存三封,後被于闐兼併

15、龜玆

中國新疆和闐縣附近,(地名)Kuche,又作丘慈,俱支曩,屈支。漢西域古國名。唐置龜玆都督府。安西都護嘗治此。即今新疆庫車縣地。國治延城。在今庫車城南百四十里。沙雅縣北四十里。古來佛教繁昌之地。鳩摩羅什之生國也。西域記一曰:‘屈支國,舊曰龜玆。’玄應音義四曰:‘丘玆或言龜玆,正言屈支也,屈音居勿反。多出龍馬。左傳雲屈產之乘。’梵語雜名曰:‘龜玆俱支曩。’詳細見西域記一。

16、姑墨

今新疆 阿克蘇地區拜城縣一帶,姑墨居民以農業為主,兼營牧業。產銅鐵。漢代先後屬西域都護和西域長史。三國時屬魏,附於龜茲。南北朝時作姑默。唐稱跋祿迦,亦名亟墨,於其地設姑墨州,屬龜茲都督府。《漢書姑墨國傳》載:“姑墨國,王治南城。去長安八千一百五十里,戶三千五百,口二萬四千五百,勝兵四千五百人。姑墨候、輔國候、都尉、左右將、左右騎君各一人,譯長二人。東至都護府治所千二百一十里,南至於闐馬行十五日,北與烏孫接。 姑墨國以農業為主,牧業為輔。出銅、鐵、雌黃。首都是南城。漢代先後屬西域都護和西域長使。後被龜玆兼併#p#分頁標題#e#

17、溫宿

溫宿國,王治溫宿城。去長安八千三百五十里,戶二千二百,口八千四百,勝兵千五百人。輔國候、左右將、左右都尉、左右騎君、譯長各二人。東至都護治所二千三百八十里,西至尉頭三百里,北至鳥孫赤谷城六百一十里。土地物產與鄯善諸國同。”溫宿的分佈地區在今託什幹河東南,治所即今之烏什。王莽時西域動盪,姑墨王殺溫宿王,兼併了溫宿。

現新疆溫宿縣、烏什縣境內,阿克蘇河支流託什幹河中游。其地處塔里木盆地之北,為漢通西域北道必經之地。都城是溫宿城。2200個住戶,8400口人,1500名戰士。國王以下有輔國侯、左右將、左右都尉、左右騎君、譯長各二人

18、竭石

又名竭石國、羯霜那國(梵文 Kusana)。西域古國昭武九姓之一。竭石最早見於《魏略·西戎傳》:“……ion=edit&redlink=1">莎車國、竭石國……皆並屬疏勒”。史國最早見於《隋書·西域志》:“史國,都獨莫水南十里,……其王姓昭武字狄遮,亦康國王之庶也。都城方二里,勝兵千餘人。……北去康國二百四十里。南去吐火羅五百里。西去那色波二百里。東北去米國二百里。東去瓜州六千五百里。大業中遣使供方物”[1]。史國出美女、產獅子、火鼠:“隋煬帝時遣侍御史韋節,司隸從事杜行滿,使於西番諸國。……史國得十舞女,獅子皮,火鼠毛而還”。被疏勒兼併

11、焉耆

中國新疆焉耆自治縣,《漢書》載:“焉耆國,王治員渠城。去長安七千三百里,戶四千,口三萬二千一百,勝兵六千人。擊胡候,卻胡候、輔國候、左右將、左右都尉,擊胡左右君、擊胡君各二人,譯長三人。西南至都護治所四百里,南至尉犁百里,北與烏孫接。近海水多魚。”焉耆的分佈區較為集中。在博斯騰湖西北岸,今焉耆回族自治縣為其治所。由於緊靠博斯騰湖,故多魚。

文中提到北與烏孫接有誤,當為西北與烏孫接。焉耆原名焉支(屬大日氏烏繹部)、作烏耆,烏纏、阿耆尼。《西遊記》中稱烏雞國。國內有九城。轄地包括今焉耆、庫爾勒,和顧、尉犁一帶。居民從事農業、漁業、畜牧。有文字。初屬匈奴,西漢神爵二年(公元前六十年),屬西漢西域都護府。西漢末又屬匈奴,東漢永元六年(公元九十四年),班超擊破之,又內附。北魏時,一度屬北魏與北周亦有往來。唐初附西突厥,後屬唐,為唐羈縻都督府,屬安西都護府管轄,現為新疆焉耆回族自治縣。

12、危須  

《漢書》載:“危須國?王治危須城。去長安七千二百九十里,戶七百,口四千九百,勝兵二千人。擊胡候、擊胡都尉、左右將、左右都尉、左右騎君、擊胡君、譯長各一人。西至都護治所五百里,至焉耆百里。”危須地域在博斯騰湖北岸,治所在今焉耆回族自治縣東北之和頤。

危須國水草豐美,資源豐富,建築以城池為主,風格沿用漢代長安的建築風格,宮庭宅院多以飛簷、廊壁為主。宮中也分設官吏,有擊胡候,擊胡都尉,左右將,左右都尉,左右騎君,譯長各一人。危須國兵強馬壯,是著名的"龍駒之鄉"。被焉耆兼併

13、山國

《漢書》載:“山國,去長安七千一百七十里。戶四百五十,口五千。到焉耆百六十里,西到危須二百六十里,東南與鄯善、且末接。”山國的地域範圍,在今博斯騰湖東南,王城所在不詳。故顏師古注曰:“常在山下居,不為城治也。”因名山國。文中載西至危須二百六十里有誤,應為西北至危須二百六十里。因為危須在博斯騰湖以北。其國所需穀物均依賴危須和焉耆。

山國原址在今新疆吐魯番縣西南。都城是墨山城。有450戶人家坐落在山中,近5000口人。上千個戰士,手持的兵器都由山國山中的鐵礦冶煉而成。王以下有輔國侯、左右將、左右都尉、譯長各一人。被焉耆兼併

14、車師

中國新疆吉木沙爾縣及吐魯番盆地一帶,西域古國車師,是一個充滿了浪漫情調的地方。它位於天門山腳下,據守車師古道。那曾經是一個關係到西域交通順暢與否的國度,是一個因位置重要而屢遭戰亂的國度,也是一個至今仍吸引著人們關注目光的國度。

交河故城,當地人稱“雅爾和圖”,意為“崖兒城”。位於吐魯番市西郊10公里的雅爾乃孜溝村的兩河床之中。因為兩條河水繞城在城南交匯,故名交河。《漢書?西域傳》中說:“車師前國,王治交河,河水分流而下,故稱交河。”這說明交河故城就是戰國時期一個被稱為車師的民族的“國都”。交河是車師前國國王的治地,是西域三十六國之一,是車帥前國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的中心。西域最高軍政機構——安西都護府最早就設在這裡。

交河故城是車師人開建的,建築年代距今約2000~2300年。故城由廟宇、官署、塔群、民居和作坊等建築組成。這座古城幾乎全是從天然生土中挖掘而成的,最高建築物有三層樓那麼高。由於乾旱少雨,經歷了這麼長時間後依然保存著。在冷兵器時代,河水可以說是軍事防守的天然屏障,紮在河心洲上的車師國,把自己牢牢地定位在防守的位置上。可惜,即使佔據了有利地形,交河仍阻隔不住一次次的戰火紛飛。

它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吐魯番盆地的門戶。通達焉耆的“銀山道”、西去烏魯木齊的“白水澗道”、北抵吉米薩爾地區的“金嶺道”在此交匯,這是塊人人要爭奪的寶地。中原王朝與匈奴在城下多次交鋒,公元前108年漢朝攻破車師,到公元前60年間,西漢就與匈奴“五爭車師”,戰爭以西漢的勝利而結束。公元450年,匈奴困車師國達八年之久,車師王棄城而走,從此,交河被併入了高昌,車師的名字從歷史上消失了。

夾在兩個大國之間的小國從來都是危險而悲哀的。身處漢朝與匈奴之間,是車師人最大的不幸,它不得不扮演著“反覆小人”的可恥形象。僅在西漢,它就曾數度歸漢又背漢。公元74年,竇固率兵進擊車師,大破匈奴,車師國重新依附了東漢王朝。不料,第二年匈奴又以兩萬騎兵大舉進攻車師,無奈的車師人再次背漢,反而與匈奴組成聯軍攻擊漢軍,致使漢軍幾乎全軍覆沒。第三年,東漢再派七千餘人進擊車師,在交河城的戰鬥中大敗匈奴,車師又再次依附了漢朝。#p#分頁標題#e#

15、高昌

高昌(維吾爾語:Qara-hoja),西域古國,位於今新疆吐魯番東南之哈喇和卓(Karakhoja)地方,是古時西域交通樞紐。地當天山南路的北道沿線,為東西交通往來的要衝,亦為古代新疆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地之一。高昌歷史文獻,有《新唐書·高昌傳》有比較詳細的記載。公元5世紀中葉至7世紀中葉,在這個狹窄的吐魯番盆地中,曾先後出現四個獨立王國,分別是闞氏高昌、張氏高昌、馬氏高昌及麴氏高昌。 吐魯番盆地一帶

西漢宣帝時,派士卒攜家屬往車師前部屯田,且耕且守。元帝時,在其地建築軍事壁壘,“地勢高敞,人庶昌盛”,稱為高昌壁,又稱高昌壘。同時,設戊己校尉,治於高昌,主管屯田和軍事。東漢、魏晉沿襲其制。這一時期,高昌壁隸屬涼州敦煌郡。

16、疏勒國

王治疏勒城,去長安九千三百五十里。戶千五百一十,口萬八千六百四十七,勝兵二千人。疏勒侯、擊胡侯、輔國侯、都尉、左右將、左右騎君、左右譯長各一人。東至都護治所二千二百一十里,南至莎車五百六十里。有市列,西當大月氏、大宛、康居道也。

17、尉頭國

王治尉頭谷,去長安八千六百五十里。戶三百,口二千三百,勝兵八百人。左右都尉各一人,左右騎君各一人。東至都護治所千四百一十一里,南與疏勒接,山道不通,西至捐毒千三百一十四里,逕道馬行二日。田畜隨水草,衣服類烏孫。

18、桃槐國

王去長安萬一千八十里。戶七百,口五千,勝兵千人。

19、休循國

王治鳥飛谷,在蔥嶺西,去長安萬二百一十里。戶三百五十八,口千三十,勝兵四百八十人。東至都護治所三千一百二十一里,至捐毒衍敦谷二百六十里,西北至大宛國九百二十里,西至大月氏千六百一十里。民俗衣服類烏孫,因畜隨水草,本故塞種也。

20、莎車國

王治莎車城,去長安九千九百五十里。戶二千三百三十九,口萬六千三百七十三,勝兵三千四十九人。輔國侯、左右將、左右騎君、備西夜君各一人,都尉二人,譯長四人。東北至都護治所四千七百四十六里,西至疏勒五百六十里,西南至蒲犁七百四十里。有鐵山,出青玉。

21、蒲犁國

王治蒲犁谷,去長安九千五百五十里。戶六百五十,口五千,勝兵二千人。東北至都護治所五千三百九十六里,東至莎車五百四十里,北至疏勒五百五十里,南與西夜子合接,西至無雷五百四十里。侯、都尉各一人。寄田莎車。種俗與子合同。

22、依耐國

王治去長安萬一百五十里。戶一百二十五,口六百七十,勝兵三百五十人。東北至都護治所二千七百三十里,至莎車五百四十里,至無雷五百四十里,北至疏勒六百五十里,南與子合接,俗相與同。少谷,寄田疏勒、莎車。

23、無雷國

王治無雷城,去長安九千九百五十里。戶千,口七千,勝兵三千人。東北至都護治所二千四百六十五里,南至蒲犁五百四十里,南與烏秅、北與捐毒、西與大月氏接。衣服類烏孫,俗與子合同。

24、難兜國

王治去長安萬一百五十里。戶五千,口三萬一千,勝兵八千人。東北至都護治所二千八百五十里,南至無雷三百四十里,西南至罽賓三百三十里,南與婼羌、北與休循、西與大月氏接。種五穀、蒲陶諸果。有金、銀、銅、鐵,作兵與諸國同,屬罽賓。

25、罽賓國

王治循鮮城,去長安萬二千二百里。不屬都護。戶口勝兵多,大國也。東北至都護治所六千八百四十里,東至烏秅國二千二百五十里,東北至難兜國九日行,西北與大月氏、西南與烏弋山離接。

昔匈奴破大月氏,大月氏西君大夏,而塞王南君罽賓。塞種分散,往往為數國。自疏勒以西北,休循、捐毒之屬,皆故塞種也。

26、劫國

古西域國名。《漢書劫國傳》載:“劫國、王治天山東丹渠谷,去長安八千五百七十里。戶九十九,口五百,勝兵百一十五人。輔國候、都尉、譯長各一人。”劫國在卑陸後國西,治所丹渠谷在今烏魯木齊市東北的阜康縣境。

27、蒲類

西域古國,在今新疆東部巴里坤湖附近。蒲類後國曾屬姑師,漢破姑師,置車師前後國、蒲類前國、蒲類後國等。東漢時僅存蒲類前國。以後為鮮卑、突厥屬地。

28、烏孫

漢代連接東西方草原交通的最重要民族之一,烏孫的首領稱為“昆莫”或“昆彌”。 公元前2世紀初葉,烏孫與月氏均在今甘肅境內敦煌祁連間遊牧,北鄰匈奴。烏孫王難兜靡被月氏攻殺(據《漢書·張騫傳》),他的兒子獵驕靡剛剛誕生,由匈奴冒頓單于收養成人,後來得以復興故國。公元5世紀初,烏孫因蠕蠕(柔然汗國)入侵,西遷蔥嶺山中,不久為之所滅。但烏孫西遷時,也有一部分人留居當地。

29、大月氏

公元前2世紀以前居住在中國西北部、後遷徙到中亞地區的遊牧部族。在中國先秦時代的古籍中,或譯作禺知、禺氏、牛氏等,後來也有譯作月支的,大月氏位於絲綢之路中段,是中國文明和西方文明的碰撞點,它的文化藝術成果兼具了東西兩方特色。

30、皮山

"皮山"為西漢時古國名。《新疆圖志》注:漢,皮 皮山縣

山國地。約三世紀前,皮山國為沿塔里木盆地周圍的西域三十六國之一東漢時被于闐國所吞併,後來又復立。三國時為皮穴國,北魏時為蒲山國。《西域圖志》作"皮什南",皮什南急讀則為皮山。《欲定皇輿西域圖志》作"皮什雅"。西周,隋唐皆屬於闐。

31、西夜

古西域國名。西夜的分佈區在今提孜那甫河東岸一帶。屬氐羌族。《漢書·西夜國傳》載:“西夜國、王號子合王、治呼犍谷。去長安萬二百五十里,戶三百五十,口四千,勝兵千人。東北至都護治所五千四十六里,東與皮山西南與烏秅、北與莎車、西與蒲犁接。蒲犁、依耐、無雷國皆西夜類也。西夜與胡異,其類羌氐行國,隨畜逐水草往來。”#p#分頁標題#e#

西夜國是絲綢之路南道小國,又名漂沙 。位置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葉城縣境,一說葉城縣城西南的烏夏爾巴什即其國都所在地。 西漢時其王在呼犍谷。有4000人,350餘戶,養兵1000人。人種與羌人相類。經濟以遊牧為主,地產玉石。東漢時人口達萬餘人,戶增至2500,養兵達3000人。國分為西夜與子合兩部 。東漢初,為莎車所破,東漢末被疏勒所並。北魏時國名又改稱“悉居半”。唐代稱“朱俱 波”或“朱居?”,國力且有發展,曾併吞帕米爾高原上的蒲犁國、德若國和依耐國。其王族為疏勒人,語言與于闐語大同小異。

32、依耐

《漢書:依耐國傳》載:“依耐國,王治去長安萬一百五十里。戶一百二十五,口六百七十,勝兵三百五十人。……少谷,寄田疏勒,莎車。”依耐分佈區在今塔什庫爾幹。氐羌族屬。依耐國位於現在新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都城是盧城。戶數125,人口670,350名戰士。民俗與相鄰的子合國一樣。當地的羌族過著草原遊牧部落生活。

33、烏貪訾(zī)

天山北邊諸國中除烏孫外最北邊的一個小國,大概位於今烏魯木齊西北。早在清朝時,就有人說烏魯木齊的名稱來源於烏貪訾離,因為兩者發音相近,所以烏魯木齊就延用了西域古國烏貪訾離的國名為地名,這種說法很有道理,因為不管是烏魯木齊在蒙語裡的意思是優美的牧場,而烏貪訾離盛產寶馬,兩者都和牧場有關。據說,烏貪訾離國和其它所有西域國家都不同,烏貪訾離國人人都會武功。烏貪訾國最大的特點是民風彪悍,習武是當地的風尚,因此也造就高手無數。

34、卑陸後國

西域國名。《漢書?卑陸後國傳》載:“卑陸後國,王治番渠類谷。去長安八千七百一十里,戶四百六十二,口一千一百三十七,勝兵四百二十二人。輔國候、都尉、譯長各一人,將二人。東與鬱立師、北與匈奴、西與劫國、南與車師接。”卑陸後國在卑陸國西,準噶爾盆地東南緣,番渠類谷可能在今九運街附近。

35、尉頭國

古西域國名。《漢書?尉頭國傳》載:“尉頭國?王治尉頭谷。去長安八千六百五十里,戶三百,口二千三百,勝兵八百人。左右都尉各一人,左右騎君各一人。東至都護治所千四百一十一里,南與疏勒接,山道不通。……田畜水草、衣服類烏孫”。尉頭是西域北道十二國中的遊牧民族。與烏孫,匈奴有近親關係。由於是遊牧民族,故王治也無定處。其分佈地在今託什幹河中游以南地區。

36、狐胡

狐胡,古代 西域 遊牧部落名。位於 車師 柳谷 (今 新疆 吐魯番 西北 玉勒幹鐵列克 )。 漢 代先後屬西域都護和西域長史。後為 車師 所滅。《漢書·西域傳下·狐胡國》:“ 狐胡國 ,王治 車師 柳谷 ,去 長安 八千二百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