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罵小鎮青年,小鎮可能已經無青年!

不要再罵小鎮青年,小鎮可能已經無青年!

現象

城市青年創業、農村青年外出務工……在討論青年的發展時,有一類人引起了我們的注意。他們似乎離城市很近,離鄉村很遠,但有時他們自己也感到無所適從,外界給他們貼上了一個標籤:小鎮青年。

小鎮青年,如今可能有更多的“暗示”

在一些人眼中,它可能暗示某種品位;它也可能是指某種狀態,指小城鎮那些上升通道少於大城市卻又充滿了青春熱情的人。

- 1 -

在我熟悉的故鄉小鎮,

平常已經看不到多少青年了。

只有到了農曆臘月,那些在外打工的青年成群結隊回來,小鎮才恢復了青春。這時,小鎮甚至會被“傳染”上城市病,最典型的就是堵車。小鎮青年已經十足城市化了,那些從東南沿海開回來的轎車,讓小鎮的道路不堪重負。

日常的小鎮,已經是典型的中老年氣質。

街上行人少了,人走得越來越慢,當然,鬥嘴的少了,處處透露著一種和平氣息。彼此之間都很熟悉地打著招呼,這些留在小鎮上的人們,已經認為,他們將在此終老此生。他們擁有的是無窮無盡的回憶,似乎已經沒有心情再書寫新故事了。

- 2 -

小鎮就這樣老了

農村越來越富有了,樓房一棟接著一棟,更能幹一些的打工者,會在縣城買一套房子。即使是省城,也能看到針對那些外來務工者的樓盤廣告了。

這讓小鎮顯得有些尷尬,在村莊和縣城之間,它貌似被忽視了。

年輕人回來過年,不再想到小鎮上閒逛。他們的交際應酬,大多在縣城進行,即使喝得有些過了,也有出租車送他們回家。有媒體報道,中國各地正在建造和已規劃的新城,足足可以住上30億人,這種引力,會把小鎮抽空。

小鎮就這樣老了。

在它年輕的時候,街上人潮湧動,雖然面積小,但密度並不亞於大城市步行街。孩子隨父母一起逛街,往往使勁拉著衣角,生怕一不小心就走散了。它甚至擁有一家電影院,像《媽媽再愛我一次》這樣的影片,也讓小鎮上的人與城裡人一起落淚。

電影院在小鎮的正中心十字路口,它有一個響亮的名字——“大禮堂”,這是當時小鎮唯一的地標。

- 3 -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最晚不到1995年,那是小鎮的黃金時代。農民擺脫了赤貧狀態,而大規模的農民工外出,還沒有開始。

這15年,是小鎮最有希望的15年。每個人都會認為,只要自己努力,在這兒的生活就會越來越好。

他們還沒有見識外面的世界,因此眼前的就是最好的,“現在”就是最好。不需要回憶,也不需要做夢,每天上街,就會開開心心。

我印象中,90年代初期,小鎮的中學竟然有相當高規格的籃球賽。來訪的隔壁鎮中學的球隊,由青年教師和鎮上的青年一起組成,他們騎著自行車,來勢洶洶,而我們鎮上的球隊,當然也不甘心失敗。

籃球場沒有塑膠,甚至也沒有水泥,那是純粹的土場地,用白灰畫出了邊界。裁判由我的鄰居、本校體育老師擔任,他盡力維持公正。那場比賽,觀眾很多,以至於籃球根本不可能出界。喊聲震天,最後我們贏了,那個中投很準的青年教師,後來做了這個學校的校長。

很多摩擦都和愛情有關,想一想,這應該是殘酷而美的青春吧。在這個意義上,小鎮青年確曾發展出一種審美。他們曾經迷戀軍用皮帶、運動服、大頭皮鞋;他們也曾唱著鄭智化的歌曲,從操場招搖而過。然而當面對自己喜歡的人的時候,心裡卻無比忐忑。

4

不管怎樣,這塊土地上曾經聚集了那麼多的青春氣息,並且幾乎發展出一種“小鎮精神”。如果這樣的比賽,能夠持續100年,小鎮就會成為一代代年輕人真正的故鄉。

最好的時候,小鎮上的人們,差不多形成了一種精神共同體,他們會把小鎮的未來當成自己的未來。

雖然西街和北街的青年,互相都不服,但是在面對整體榮譽的時候,大家就會團結起來,這就是小鎮精神。長輩們認為那些在小鎮上閒逛的青年很幼稚,但他們又讚許地看著這一切。

但是

誰也不會想到

那些小鎮青年

再也無法長成小鎮中年

小鎮青年們已經開始到外面闖蕩世界。最初去打工的人,就成為工頭,他們帶走了更多的青年,最終,小鎮就空了。

這不是小鎮青年的問題,也不是小鎮的問題。

沒有誰能阻擋小鎮的變遷,電影院早就拆掉了,那是真正的鎮中心,但是,再也沒有崛起什麼地標建築。那曾經十分擁擠的十字路口,如今也通暢了很多。

在人們心中,可能也早已規劃出道路,不會再有人願意在此駐足,停留。

看過一段話很有感觸:

家鄉小縣城有兩條熱鬧的商業街,大小店鋪每天都循環播放廣告錄音。在我的印象中,20年前,小縣城的商業街還是安靜的,沒有“明天關門,今日清倉”“底價甩賣,一件不留”的忽悠。

從前,坐車進城會經過稻田、菜地,而現在走同一條路看到的都是工廠、樓盤、寫字樓。物質進步了,卻也讓小鎮有了遺憾。身處其外,讓我更真切地見證這一切;離開小鎮,又讓我產生珍惜這一切的情愫。這種感覺只有我們這種所謂城市裡的異鄉人才有,它是進城小鎮青年的特有記憶。

話說回來,小縣城今天的樣子,可能也是幾十年前大中城市的樣子。

很多在城裡工作的人都來自農村、小鎮,雖說他們是到城市打拼追夢,但在陌生的他鄉,總歸缺少一種歸屬感。當面臨工作、生活上的煩惱時,總會有些不情願、不舒適。

故鄉小鎮是我們成長的地方,意味著無憂無慮的童年,所以我們心中才會對小鎮生活有所留戀。

小鎮青年一度是***活力的

鄉鎮企業在改革開放初期迅猛發展,至今都延續著旺盛的生命力,小鎮青年無疑是推動其發展的中堅力量;鎮上的“縣中”既維持了樸素的學風,又為小鎮青年考上大學、成為真正的城裡人提供常規渠道;小鎮青年曾經也是悠閒自在的,也能隨手享用現代化的基礎設施。

不知從何時開始,小鎮青年發現自己變成了“夾心層”:

農村青年爭先恐後往城裡跑,接觸的新事物比他們還多;鄉鎮雖也舊貌換新顏,但還趕不上城市變化的速度;隨著城裡好學校、“超級中學”的優質教育資源越來越多,“縣中”的地位也逐漸下降了;很多小鎮上的圖書館、電影院由於年輕人的流動也變得不溫不火……在經濟上,小鎮青年衣食無憂,很多人也沒有外出闖蕩的心氣兒,一部分人也在這種安逸又相對靜止的狀態中感到迷茫。

也有網友說出了他記憶中的小鎮和過往的那些小鎮生活:

@網友:柳重路

讀大學時,我愛寫小說,尤其愛寫兒時記憶裡關於小鎮的各種故事:十字路口賣油餅和豆漿的大爺,隔壁家養的小貓……這些意象滿滿都是生活的味道。城市裡的寵物貓、小區門口的煎餅攤,總覺得比小鎮上的少了點什麼。真正讓我懷念的是獨特的“小鎮味道”。

@網友:林南朔

我向往小鎮生活,但是我不會回去當“小鎮青年”。我在城裡有適合自己的工作,能接觸更多優質資源。如果回到小鎮,親朋好友可能會覺得我在外“混得不好”。雖然,在大城市打拼的苦衷只有我自己知道,但我還是願意繼續打拼下去。

@網友:景為隆

很多在城裡工作的人都來自農村、小鎮,雖說他們是到城市打拼追夢,但在陌生的他鄉,總歸缺少一種歸屬感。當面臨工作、生活上的煩惱時,總會有些不情願、不舒適。故鄉小鎮是我們成長的地方,意味著無憂無慮的童年,所以我們心中才會對小鎮生活有所留戀。

小鎮,是我們很多人成長的地方。但是現如今,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青年們都離開了小鎮。

小鎮,可能已經沒有青年了。但每當我們面臨壓力,我們又總會想起,小鎮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